1、理解词:躺、藏、催。
2、教材的处理1。第一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这篇散文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间的三段内容,它具有一个非常规整的句式,语言非常优美。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可以将这三段的内容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引导幼儿学习。
3、引题:经验讲述。(播放幼儿秋游的录像资料片段,让幼儿根据自身已有经验谈谈观赏秋景、捡落叶时的发现。)
4、难点
5、游戏:树叶。
6、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教师相机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本领:散文诗《落叶》
7、理解散文诗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8、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按照散文的句式结构,大胆仿编。
9、请小朋友们模仿我们刚才学习的散文里的句式:"树叶落在( ),( )看见了,把树叶当作( )。"编出一句完整话。看看谁最聪明,说得最好?
10、仿编诗歌
11、你们看,一条小虫子从草地上爬过来,钻到树叶下面躺了下来,你们猜“小虫会把树叶当做什么?”(房子,被子,衣服、、、、、、、)
12、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做到"反复细读、品味全文"。
13、谁能用身体表现出树叶飘落的样子?
14、知识准备:丰富有关秋天的知识经验。
15、播放动画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散文,并通过看、听、说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16、初步尝试用“树叶落在哪里?谁来了,把它当做什么?”句式仿编散文诗。
17、 活动重点:
18、幼儿完整的'欣赏教师朗诵的配乐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内容。
1、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表征。
3、玩偶、插入式仿编操作卡、落叶做成的表演道具(皇冠、面具、扇子、服饰等)、落叶图书一本、供幼儿拓印及拼贴活动的材料(如图纸、胶纸、剪刀、彩笔、颜料)等。
4、秋天到了,树叶都变黄了,纷纷从树枝上飘落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树叶会落到哪里吗?树叶会落在草地上、花丛中、小河里、水沟里、山坡上、、、、、、好多好多地方。
5、分角色朗诵
6、好奇的目光,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7、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助人的快乐之情。
8、表达的机会,达到语言的落脚点。仿编环节,幼儿大胆想象,敢于表达。
9、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玩落叶图片四张。
10、欣赏诗歌:这么漂亮的秋天里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其实啊这幅漂亮的秋天画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11、综合艺术,照顾全体,使人人都能参与想象、讲述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让幼儿把仿编的内容画出来,活动后便于幼儿再次交流。
12、播放课件1,师提问: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丰富词汇:飘落)
13、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14、秋风吹来了,小树叶飘呀飘,小树叶除了飘到房顶上,小河里,草地上,大树妈妈脚下,还可以飘到哪里呢?
15、表达的机会,达到语言的落脚点。仿编环节,幼儿大胆想象,敢于表达。正因为如此,孩子们的表现更为主动了,并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16、欣赏散文,引发兴趣。
17、播放课件3,师提问:树叶又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18、仿编散文诗。
1、你认为这篇散文美吗,为什么。
2、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3、地毯又指的是什么。
4、游戏的兴趣。
5、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落叶》,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听散文的过程中,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6、小蚂蚁、小鱼、小燕子头饰各8个。
7、选择个别幼儿的想象内容进行简单表现并自然结束活动。
8、创设有关情境:小河、小沟、院子、大树、草地。
9、秋天到了,小树叶飘到哪里去了。
10、幼儿手舞足蹈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激发兴趣,并根据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
11、蚂蚁、小鱼、燕子)
12、树叶落在沟里,小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13、小树叶飘到屋顶上,为什么屋顶变得金黄?
14、运用诗歌中的反问句式,尝试仿编诗歌。
15、老师做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老师朗诵散文诗,请幼儿依据不同季节用肢体语言表现不同季节的树叶。
16、能根据原文展开联想,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17、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下面,把它当作小伞。
18、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1、完整播放课件一遍。
2、挂图、录音。
3、播放动画,分段学习,运用问答式的方法以及肢体动作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4、播放课件2,师提问:树叶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5、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6、分段播放课件,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7、活动重点、难点
8、 活动难点:
9、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观察情境,每人捡一片落叶坐下来,讨论:“叶子还会落到什么地方?想想叶子还可以当什么?”点明散文名称《落叶》。
10、欣赏诗歌
11、理解散文内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12、欣赏散文诗《落叶》,理解散文诗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13、小朋友们念得真好,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落叶还会落在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作什么呢?
14、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
15、教师小结,同时请小朋友再次欣赏散文。
16、请小朋友说说夏天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请小朋友用肢体语言表示夏天的树叶。
17、利用叶子制作成的皇冠、面具、服饰等表演道具,播放配乐散文诗、乐曲《小树叶》等,让幼儿表演散文内容或进行歌表演。
18、分组活动(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散文中不同季节的树叶。
2、教学手段
3、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后仿编。
4、活动过程:
5、体现细节"。
6、请小朋友说说春天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表示春天的树叶。
7、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落叶》。
8、快乐)
9、谈话引题:
10、飘到花园里。
11、谁愿意学着散文里好听的话也来说一说你飘到哪里,哪里变的怎么样?
12、音乐《秋日的私语》《秋天多美丽》
13、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4、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15、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小组或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他们说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16、师引入:小朋友,现在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吧。(播放动画课件,幼儿欣赏。)
17、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说出喜欢的词语。
18、经验准备:家长、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有关资料,引导幼儿感受秋季气候的变化;了解相关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影响。
1、水面上飘着许多小船,说的是什么。
2、提问:
3、小船、小伞和信呢?
4、播放课件5,师提问:树叶最后又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是怎么说的?
5、树叶落在河里,谁爬过来了,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6、藏、催。
7、知识准备:组织幼儿户外拾落叶。
8、落叶都飘到哪里去了?
9、真实,相比较静态的图片而言,起到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也更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0、 二、师配乐朗诵,让幼儿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11、附:散文诗《落叶》
12、结合情境,欣赏和理解散文。
13、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
14、 四、仿编散文。
15、最后,树叶落在哪儿?谁看见,怎么说?(采用形象的比喻解释词:催)
16、师:树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落叶》,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散文里的树叶飘到哪儿去了?(教师有表情地配乐朗诵散文一遍)
17、初步领会散文中拟人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并能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仿编。
18、诗歌的题目叫什么?
1、图文结合,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2、电视机、摄像机、录音机、音乐磁带。
3、启发幼儿进行联想。仿编。
4、接下来树叶落在哪儿?谁爬过来,它怎么做?(请部分幼儿进入情境表演其动作)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6、 活动延伸
7、教师出示图片,有感情的朗诵配乐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学习短句。
8、师总结:小朋友今天表现得真好,通过这首散文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节的变化特征,同时也知道了季节的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就像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落下来离开妈妈的怀抱;以及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小燕子就要飞到暖和的地方去。
9、仔细倾听,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0、材料准备:
11、好听的散文诗啊!那小朋友们能用散文诗中好听优美的句子来说说“树叶落在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12、教学方法
13、图片(一片大枫叶、小虫、蚂蚁、小鱼、燕子、船、伞、信、房子)
14、设计活动方案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我认为:
1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16、师引导:落叶可以当做房子,当做小船,当做伞和信,落叶还会落在哪儿?还有谁看见了?又把它当什么?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
17、树叶落在地上,谁先爬过来,它怎么做,把树叶当什么?请个别幼儿进入情境表演“躺”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
18、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1、录音带。
2、初步学习仿编诗句
3、树叶落在沟里,谁爬过来了,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4、物质准备:
5、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6、谈话引题:小朋友,上次老师带你们去秋游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发现?
7、能专心欣赏散文,理解内容,感受秋天叶落的优美意境。
8、提问:小朋友,你听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有什么感受?
9、导入
10、集体试试藏的动作。其二:为最后的角色表演活动做好铺垫。
11、提供玩偶,让幼儿操作手中的玩偶进行角色表演或进行讲述活动。
12、播放课件4,师提问:树叶还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13、启发提问法等。
14、认识散文中优美的词语。
15、组织幼儿讨论:燕子为什么说来信了?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去?
16、幼儿分角色边欣赏散文诗边表演。
17、树叶落在院子里,谁看见了,它是怎么说的?
18、能有感情地朗诵,理解并掌握词汇"飘落"。
1、看落叶,做树叶飘落的动作,引出课题。
2、欣赏散文,理解内容,感受作品所体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细节的处理1。句式的学习在句式的学习过程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看、听、说为主体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说的欲望,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4、将自己仿编的诗歌内容画出来。
5、延伸活动
6、听、说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7、再次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8、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教育活动,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9、树叶落在地上,谁爬过来了,它把树叶当成了什么?
10、活动目标:
11、 三、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听、看、说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12、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力求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自己在三次执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所想所思。
13、分享与交流:将自己仿编的诗歌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出来。
14、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句“你提的真好!”大大增强了幼儿提问的信心;一句“大家说的真好!”进一步提高了幼儿释疑的兴趣。
15、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6、听、说为主体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产生对语言的兴趣,调动幼儿想说、爱说、愿说的欲望,同时也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从而让幼儿多维度地去感受美、欣赏美、体会美与表现美。
17、能参照原文进行联想,仿编。用动作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18、沟里、河里、院子里。)
1、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2、"坐"、"藏"三个动词,动词的出现使小动物与落叶之间发生的事情更加有趣、生动,如果将动词的学习融入进去,一定会使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刻。
3、再次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后来,树叶落在哪儿?谁过来了,又是怎样做?(全班幼儿动作练习,理解动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