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福自求多福,就是身体力行多造福,才能多福气。
3、一个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从佛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备了佛性与佛心的人。
4、【道德学问是效则】道德学问是效则,努力勤学立德业。
5、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毛差别。(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6、【佛心禅语】远烟别浦,行行之鸥鹭争飞;绝壁危峦,处处之猿猱竞啸。又见渔人举棒,樵子讴歌,数声羌笛牧童戏。一片征帆孤客梦。——《法演禅师语录》
7、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悉。(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8、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是常是常见非正见。《胜鬘经》
9、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10、转过身,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事,写自己的文字,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因为有些存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情我做主。
11、【足与闲】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12、心定之后,便有了积极的心态,若是想将之付诸实践,还需要为自己的工作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
13、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当我们活着时不再有任何贡献,内心就渐渐死去了。—-慧律法师
14、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二
15、【佛心禅语】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会有收获。好高骜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
16、有句老话说得好:“人叫不走,鬼叫飞跑。”意思是,当一个人身上阳气不足,邪气有余时,周围就尽是小鬼打搅、小人来找。即使偶尔有君子来规劝,他们也是熟视无睹。
1、人若无志,犹如无舵之舟;一个有信仰的人,凭借正确的信念,可以增添依靠的力量。
2、【佛家经典禅语】用外在的体力攻进去的力量是弱小的,用内在的心力打出来的力量是强大的。
3、【佛心禅语】问:“如何是微妙?”师日:“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大龙智洪禅师》
4、【佛心禅语】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长。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一《法演禅师语录》
5、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民国)弘一《改过经验谈》
6、释迦牟尼能够成为佛教的创始人,来源于他多年来的苦行,来源于他历经苦难之后的静思总结。苦难不是目的,醒悟才是开始。
7、女人似水,男人似山,女人的爱柔情似水,绵长灵动;男人的爱却是坚韧不拔,稳定如磐石。
8、众生由于内心的污染而污染,众生透过内心的净化而净化。南传《相应部》Ⅲ,P.D.S版
9、自利利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福慧双修,行解并重。
10、多数众生在爱欲中打转,苦不堪言;如果众生能从自私的欲爱中解脱出来,抱着诚与正的心来从事济世爱人的工作,参加社会的慈善事业,就会离开个人的欲爱,放长情于众生。
1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日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四十二章经》
12、【佛语经典语录】惭愧,说到底是羞耻之心。人若无羞耻之心,任何坏事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做。若有羞耻之心,就会远离恶的影响和蛊惑,就会善良正直,行为端正。
13、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
14、“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照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佛教一首有名的诗偈,叙述农夫插秧是低头弯腰,一步步后退的结果,一行行的秧苗也栽成了。
15、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入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入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服务大众。如果你什么都没有的话,最少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
16、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
1、【争执失好友,小怨忘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的至亲好友。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2、因语是指因果的语言,我们只有了解了因果法则,才会明白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3、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4、想想也牙酸。也不会天天缠绵到死的样子。看到雪小禅这样说的时候,我笑。多年前与他说话的时候,总想听到一些
5、【天天禅语】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6、万缘放下真布施,清净无染真持戒。不生不灭真忍辱,不起一念真精进。湛寂不动真禅定,念念不住真智慧。
7、和气生财,如沐春风。一些成功的企业,譬如著名的百货公司,训练员工以客为尊,提示大家要时常面带笑容,才能带来生意兴隆。
8、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9、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10、【佛心禅语】“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亮如此告诫幼子。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11、【佛心禅语】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动手做好每件小事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化价值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过程。
12、在忙碌中找到成就感,忙出价值,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唐·龙矛
13、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四十华严”卷十一
14、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勤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当学燃意灯,自炼求智慧,离垢勿染污,执烛观道地。《法句经》卷上,老耆品
15、【佛心禅语】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体之有据,取之无形。用时密密,寂处惺惺。是诸佛之本觉,乃众生之妙灵。——《宏智禅师广录》
16、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1、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
2、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3、我们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个世界,而大家拼命地往前推挤,不知道转身还有更宽广的半个世界,何等逍遥自在。愿大家“转烦恼为菩提”,学习不计较、不比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人生的幸福快乐。
4、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
5、【佛心禅语】人生是苦的(空虚),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是谓现证涅槃。——明海
6、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7、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唐)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8、当我们心怀感恩,常常讲别人的好话时,我们也会同时身心愉悦,阳气充足。
9、【佛心禅语】世人皆喜日出,因为日出昭示着希望;许多禅门中人则喜日落,因为观日落可以得定,可以发慧,落日柔和清凉有慈悲相,可提醒是日已过的无常。
10、【佛心禅语】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慈庵守净
11、有的人以静掩饰灵魂的空虚,有的人以静叙述困惑和茫然,有的人以静表达内心的愤怒和忧伤……
12、【佛语禅话】乐善好施得福报,知足善解得智慧。
13、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愿品
14、设彼唯有所食一抟,要分施他,然后自食。《本事经》卷二
15、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16、【佛心禅语】迷乃是自己迷,不因境迷,不因物迷,亦非佛使其迷,又非天地鬼祥、冤亲眷属使其迷也。——《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1、佛说:有“七善法”可让人具备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义,三是知时机,四是知满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众,七是懂得尊卑。
2、【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如同砍伐树木,一片片慢慢地砍,到最后树忽然就倒了,又好比远行前往都城去,一步步慢慢地走,到某一天一下子就到达了目的地。
3、父、母、佛、子弟,病者及看病,远来、远去人,此八决定施。《文殊问经》
4、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楞严经》卷一
5、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古印度)马鸣《事师法五十颂》
6、【佛心禅语】如果佛法执著一篇理论,或者一个概念,就是理障。——耕云先生
7、
8、【佛心禅语】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活着则是一种态度。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之间。”生命如此短促,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9、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亲附。《法句经》卷下,道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