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古诗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5、还记得之前学过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吗?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6、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古诗意境,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7、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伺机进行以下指导:
8、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9、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10、指名读诗,正音。
1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12、作业: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3、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1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15、指名讲述,师生共评。
1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鉴赏能力,弄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