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信】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
2、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人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3、【佛心禅语】 智慧点晴天堂与地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们的一念之中。当人们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而当人们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4、【天天禅语】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5、佛门中有法器、道器的说法,器即是容器,器物。念佛人拿心盛佛,故是佛器;是佛器故,必定成佛。
6、【佛心禅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第一》
7、吉祥,就是一切灾患恶事不近身,凡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吉祥就是福。
8、早晨让走过黑夜的眼睛找到光明,早晨使越过无声的耳朵听到乐音。为什么早晨总是与希望相连,因为光明和音乐足以带你高飞。光明指引飞翔的方向,音乐伴随前进的翅膀。鸟鸣和朝霞组成声光世界,晨风和露滴舒展心灵情思。早晨的自然很多彩,早晨的飞翔不寂寞,早晨的生命最生动。
9、诵咒心不向外驰,应依是理善修作,若心散乱而外驰,虽持一劫不得果。《六面续》
10、想用谎言欺骗人,实际是欺骗自身;说一次谎话的人,再说真话也不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1、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勤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当学燃意灯,自炼求智慧,离垢勿染污,执烛观道地。《法句经》卷上,老耆品
12、【天天禅语】要人祝福,不如自己付出造福,如此爱与福都有余。
13、【佛心禅语】 要寻找完美的世界,须从内心去寻找。其中之一是“独立”,是情感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认同。——海涛法师
14、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5、【佛心禅语】 百善孝为先,及时尽孝心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 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
16、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17、【佛心禅语】 清明节,透过媒体看到很多祭扫群众在为去世者祭祀。仅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佛教的角度看,这还是陷于迷信的状态。看到很多的坟墓,这更加提醒我们死亡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无论有多少显贵、富翁、名人,最后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18、【佛语禅话】无争,并非事事不理,而是与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
19、【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与时竞争、接受考验,才会成功。
20、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21、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四十华严”卷十七
22、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于患者而言,良医、妙药、看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论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从医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23、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24、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者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者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如来智印经》
25、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26、【佛心禅语】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27、【佛心禅语】 佛说:“懂得舍弃才可能有所获得。”对人生来说,舍弃本身就是一种 智慧、一种清醒,更是一种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人们应该舍弃世间的浮华 欲望;舍弃贪、痴、嗔;舍弃梦幻泡影、虚妄;舍弃一切本不属于自己的 东西,你才可能获得
28、【佛心禅语】 我们修禅定,就是要生长智慧,你有了定,就发智慧;发智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耕云先生
29、一个有觉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禅修,今天就得到结果,通通都不须等到死后。
30、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六度集经》卷七
31、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32、法性能相谓真如,无有所取及能取,无有所诠及能诠,无此差别即真如。《辨法法性论》
33、若犹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迦叶菩萨品
34、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和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和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35、少林寺,最大的价值不是拳而是禅,是周文王用一块石头找到了天地的中心,观景台,看过那个石头。
36、多念佛,祈求阿弥陀佛保佑临终预知时至,这样可以吗?可以!但不如多念佛,好死歹死皆一任阿弥陀佛。
37、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五分律》
38、拔苗助长的事,在凡夫没有一个能免。诸佛在众生心地辛勤耕耘,播种下菩提觉苗,但收成极少,总被骄慢的手拔起,枯萎。感阿弥陀佛的恩,如今我被阿弥陀佛捆束了自以为是的手,终免拔苗助长的过患。看着心中菩提灵苗日日增长,何其欢悦鼓舞!
39、【佛心禅语】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宝志公》
40、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二,第35经
41、从这句话开始:你会死,我会死,大家都会死。(清)吉美林巴(《古美林巴大师之教言》)
42、人人有爱心,社会多温馨。(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43、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复次,一切法中不如说行,是名欺佛。(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44、【天天禅语】对己知足,对人无争,人与人之间以善善念、善行互动,自然平安自在。
45、追求名利空花,不如追求性灵的解放如何摆脱精神的枷锁,获得大自由?佛日: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大般涅槃经》
46、【佛心禅语】 有爱心的人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友善的世界。
47、能知能解的是何物?所知所解的又是何物?能所为何双亡?若能于双亡 处立定脚跟,参禅事毕。
48、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49、【佛心禅语】 一个人生存处世,就应该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广阔胸怀。样做人才能潇洒自如。
50、世俗人的心,往往变灭无常,因外境的左右而浮动,身不由己。我们要训练自我,心念不执著,永远以欢喜的心来迎接每一个当下,就能掌握人生幸福快乐之舵。
51、【环境与人】 一个人如果不能改造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改造。
52、人是生而孤独的。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有幸孪生,出世也有先后;我们与父母兄弟相依,最终也会彼此离开;即使是携手相爱的人,相遇之前和想离之后,拥有最多的也是孤独。既然来到这个尘世,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就不要试图填补孤独,不妨愉快地去接受和享受它。
53、慈悲不只是悲悯孤弱,也不只是助人为乐。慈悲,蕴藏在每一个生命的心中,它是一种超越感性的悲心,也是一种别于理性的智慧。
54、其实我们应该多多用心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不脱离做人的伦理原则,生活态度正确,使我们的生活形态、行动举止、思想观念,都归向善念;心地光明磊落,不以物欲贪著为福报的标准,活得平安快乐,这就是“正命”,何需请人占相吉凶?
55、【生活哲理】做人是一生成败的重要话题,它又与心态有关,凡是在这两点上过不了关的人,一定会遭遇大小挫折。是硬道理,甚至可以说,做人的心态,既影响一生,也决定一生。天一角,让喧嚣沉淀,如此的从容淡定,如此的优雅宛转。梦幻与现实完美的结合,仿佛时间也在这一瞬间定格。
56、【天天禅语】虽然人生充满苦难与悲痛,但是也充满希望与爱。
57、【佛语经典语录】 六亲不认的人也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吗?
58、发愿——必须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并且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59、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楞严经》卷四
60、若住于中阴,自业受苦恼,长夜远行苦,此苦不可说。《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八
61、以有空义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62、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63、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64、说好不熬夜,又过十二点。说好的或许做不好,多少人因此纠结?
65、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66、商人之导师,*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00经
67、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68、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踏上回程,因此人生总是痛苦与快乐相伴,绝望和希望交织。我们不停地奋斗,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不甘心空手而归。然而,越不甘心,越有可能一无所获,真正有所得的是那些一边赶路,一边看风景的人。人和人的不同,取决于态度,同是回家,心境却大不相同。
69、越来越多的人把少壮不努力的告诫,化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壮年争名夺利已是世间之惯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业之基石,亦 是造作业因之重要时期。处于惯性之河,无需刻意逆流,能够随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进一步引导河流灌溉稼穑,此为智慧人,此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