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了不久,豫让在身上施油漆造成恶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喑哑,使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本来模样。在街市上行乞,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去见朋友,朋友认出了他:“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朋友对着他掉泪说道:“凭着您的才干,委身而侍奉襄子,襄子必亲近宠幸你,亲近宠幸你,那么你就能够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然摧残自己,想以这种方式求得报复襄子,不是实在太难了吗?”豫让说:“委身臣事他人却谋求杀了他,这是心怀二意以侍奉自己的君上啊。再说我要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天下后世之人问心有愧啊。”?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4、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史记刺客列传》)
5、上文表现了曹沫怎样的性格特点?
6、A.其友为泣曰 ?
7、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埋没,遮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B,D(写对一个给1分,两个给3分)
10、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11、名垂后世,岂妄也欤,道德。
12、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来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13、【参考译文】?
1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15、襄子如厕(到,前往) ?
16、D.
17、不足为外人道也
18、C.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19、11.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售、豢。
21、在乙段中,□、□两字指出了聂政与荆轲的相同之处,是作者将两人相提并论的粘合点,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2分)
22、豫让是晋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施以油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咳!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随从们打算杀了他,但襄子说“他是个仁义之人,我且网开一面吧。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裔,他的臣子却打算替他报仇,这是天底下难得的贤者啊。”最终放了豫让
23、B.
24、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1、③左右欲诛之 ④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2、C.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出行必经的桥下企图行刺,又被擒获。这一次遭到襄子的严厉斥责:“你这是自以为得计啊,我不再放过你了。”?
3、解释下列词语
4、太史公对荆轲的评价与下面古人的评价基本一致的两项是:( )(3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 )
6、1.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7、A.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8、4.对下面四个句子分句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0、则虽死不恨(仇恨,痛恨)
11、D.豫让伏剑自杀前作了最后一搏,三次跳起来向赵襄子扑去,但只是刺破了赵襄子的衣裳,最终未能替智伯报仇
12、六国论。 荆轲刺秦王
13、甲段所说荆轲的事在高中课本史《____________》中也有涉及。甲段中具知其事的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4、①替……做事(或侍奉)
15、朋友离开后不久,襄子要出行,豫让潜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头,马受惊了。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埋伏在此)。”派人拿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指着豫让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了,你却不替他们报仇,却反而委身做智伯之臣,智伯也已经死去了,但你为什么偏偏要如此迫切地替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像看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襄子感慨叹息,流着泪说:“豫让先生啊,您为智伯尽忠,已尽到了君臣的名分,而我宽恕先生也已经够了。先生您好自为之吧,我不再释放你了。”让士卒将豫让围了起来。
16、5.关于文章内容的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17、(2)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18、5.A(B、“领着刺客埋伏在其中”不符合文意;C、赵襄子所说斥责之言不符合文意;D、关于豫让“最后一搏”的具体表述不符合文意。)?
19、请结合文章分析王安石对战国时代养士之风持什么样的态度?(3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1、从文章来看,王安石对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疑义,认为真正的国士应该是有□□(用文中词语回答)、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人。(2分)
22、王安石持否定的态度,例如,以谋杀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等,王安石是不赞成。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句子,展开分析即可。
23、豫让说:“我听说圣明之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德,忠臣有为君臣大义而死的义务。先前你已经宽免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颂你的美德。今天这事,我当然认罪,但是我希望得到你穿的衣裳用剑刺击,用来表达我替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虽死而无遗憾。我并不敢奢望,只是斗胆说说我的心里话。”于是襄子深深地赞许豫让,就让人拿着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击刺襄子之衣,说:“九泉之下我可以报答智伯了。”于是用剑自杀了。豫让赴死之日,赵国志士听说了,全都为豫让而泪流滂沱
24、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2、今日之事,臣固伏诛(服罪)?
3、(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4、【参考答案】
5、C
6、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7、6.(1)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天下后世之人问心有愧啊
8、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9、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10、居顷之(居住,住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4.D(②④均为承接关系,①为因果关系,③为并列关系。)?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 )
14、③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④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5、B.豫让改名换姓,入赵襄子*中修治厕所领着刺客埋伏在其中,但被赵襄子发现,未能成功
16、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列罪状以责之)?
17、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每句2分,共4分)
18、2.B(“左右”指君王的随侍近臣;“众人”谓普通人、一般人。) 3.B(介词,“凭着”/连词,用如“而”,表示承接关系;A、介词,“对”“向”;C、连词,表示逆接,可译为“原来”;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9、A.①②相同 B.③④相同 C.①③相同 D.②④相同
20、1.C(A、“怨”:“痛恨;B、“居”:相隔、间隔,“质”:身体、自身;?D、“恨”:遗憾。)
21、许,许诺,允许的意思
22、(2)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23、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B.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
1、性格特征 忠义勇敢,爱国,机智的大将
2、委质而臣事襄子(通“贽”,进见之礼)?
3、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②襄子如厕,心动?
5、A.
6、①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欲为智伯报仇?
7、赵襄子最怨智伯(抱怨)?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