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就会看到各地都有很多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中都少不了有舞龙这一项。舞龙已经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了。很多人喜欢看,但却都不知道它的由来是什么。作为一个喜爱舞龙的人,是不是应该了解它的由来呢?一起来看看吧!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一个叫中国的地方,我瞪大了眼睛,发现路边的行人都戴着口罩。咦?这里的人们怎么都戴着口罩,和我的家乡的人们一点都不一样呢?正当我疑惑时,只听见有人在说话:“口罩终于从日本运来了,我们可得好好感谢他们呢。我们赶紧把这些口罩送去医院吧,可别耽误了呢!”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要去医院帮助医务人员的,我终于可以当英雄啦!
我们坐进了大巴车来到了火神山医院,医院里的护士和医生们忙忙碌碌的,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厚厚的护目镜,我都看不清他们脸了。工作人员把我交给了一个漂亮护士姐姐,她原本那秀丽的长发,也因为要去奋战一线而剪掉了,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生命没了就不能复活。”听了她的话,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我就和她一起上了岗位,我知道,小姐姐的任务是救助患者,而我的任务就是帮小姐姐把病毒格挡在外,小姐姐一整天都带着我在病房里穿梭,豆大的汗珠滚了下来,她好像不知疲惫,睡觉只能在地板上睡上几个小时,在他们眼里,这已经很不错了。不到一两个小时,她雪白的面孔,早已被厚厚的护目镜压出了红红的勒痕,我既心疼又无奈,过了4个钟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而小姐姐的工作还在继续,主人加油哇!我在心中默默地为她呐喊!
很快,我便被装上了废旧物资运输车,我知道,我将要被集中清理啦。在车上,我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样抵抗病毒的小伙伴,他们诉说着自己遇到的奇遇,我听得津津有味。聊着聊着我们的旅途就到达了终点,生命也到了尽头,主人再见!主人加油!
我惊醒过来,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啊!
过新年啦!过新年啦!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弥漫着喜庆的氛围。到了夜晚,路边的彩灯就都亮了起来,几乎是一个光的世界,灯的海洋。
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年夜饭,空气中洋溢着酒呀、肉呀、菜呀、汤呀的香味,连风仿佛也是香的、甜的,吸一口,醉死人了。
吃完了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到楼下去放爆竹。刚下楼,就看见楼下挤满了放爆竹的人,我见了,更是兴奋不已。只见一个孩子点起了一个大爆竹,我问她这是什么,她说:“等一会你就晓得了。”她话音刚落,只听“砰”的一声,一个大火球腾空而起,飞到高空,又展开,变成一个个小伞,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就像是仙女洒下的祝愿。接着,我和一群小同伴就你争我抢地寻觅起“仙女的祝愿”来。
过了一会,我和爸爸协作把一根又粗又长的大的烟花插在土里。当我跟小同伴们说那个烟花很可怕的时分,她们都跑得老远的,半天不敢回头。其实呀,那烟花并不可怕,我只是吓吓她们而已。
爸爸刚把烟花点燃,就从里面窜出两条“巨龙”回旋着飞上天空,又变成一朵朵美丽的彩花,洒在夜空中,漂亮极了。当然,孩子们看到这美丽的现象,也快乐得手舞足蹈、又蹦又跳。之后,我又把那根烟花拿在手里舞来舞去,逗得大家前俯后仰。
回家以后,我们就一边看着晚八点播出的春晚节目,一边等候着十二点的到来。
太好啦!太好啦!十二点终于被我盼来了!一听见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我们互相祝愿、一同歌唱,连外面的爆竹也似乎听懂了我们说的话,放得更高、更响、更亮了!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