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京剧的说明文,方便大家学习。
京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乾隆年间一直闪烁至今,故又称“国粹”。
京剧以其服装和唱腔著名。其表演者身着宽袖大衣,如同古代官服,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造型夸张而又不失美观。最能感染人的要属其唱腔,腔调尖锐、高亢,不像任一地方的方言。按节奏又可分为两部分,一种为二黄,节奏缓慢,唱词拖沓;而另一种为西皮,节奏轻快,唱词紧凑。
京剧的著名片段不计其数,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穆桂英挂帅》和《空城计》。
《穆桂英挂帅》以“穆杨恋”为主线,描述了穆桂英从一个野丫头蜕变成一代中国英雄的人物成长史。穆桂英的英勇无畏使我震撼,她身为一个女子却能走上沙场英勇杀敌后凯旋而归,成为真正的女英雄。在战场上,她没有半点迟疑和退缩,拔剑意味着拼命,她挥霍着大刀向敌人砍去,用敌人的鲜血渲写着生命的传奇。而这种坚定与勇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穆桂英的事迹影响着我,使我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_多一份自信与勇气,勇敢地接受挑战。巾帼英雄的英勇使我震撼,须眉英雄的才智使我敬佩。
《空城计》原为《三国》里的一个小片段,但以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空城计》主要描述了诸葛亮与司马懿间的交锋。诸葛亮驻西城,但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而司马懿则向乘虚而入。在万分危急中,诸葛亮定空城计,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至疑,素知诸葛亮谨慎,以为城内必有伏兵,不进而退。这恰恰已中诸葛亮之计,被赵云惊退。诸葛亮临危不惧,有勇有谋,用他的智慧改写了历史,名垂千古,实在令人崇敬不已。段中的名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与“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正是对这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最好的赞颂。
你镶嵌珍珠的紫冠倾诉着千年帝国的繁荣,你针绣华丽的衣袍,还有丝丝的柔情和显贵,或许,历史的车轮,让中国社会又一次昌隆。可是,闪烁着明光的你,一直在我们的心中。
京剧,国之粹,国之瑰宝。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不论在故宫畅音阁的大戏台,抑或是江南水乡的“草台”上,还是在如今个歌剧院里,一些人家的院子里,都有着戏曲的音调,有着浓厚的民族风味。
在古代,京剧表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新文化后,京剧推出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优秀曲目,也就是所说的现代戏。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迅速演变,戏曲又创编了新的唱腔,新的音乐,使戏曲艺术有了新突破。
京剧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又有四大派别。最有名的就属梅派,梅兰芳的戏曲艺术的喜爱,老一辈就会多一点,也许是他们从小听着一种民族的热爱之心吧!就说我的姥姥吧,她有一个收音机,走哪儿带儿,她总听不腻还跟着唱。我总会调皮的给她关上,总少不了挨骂。也许是我听惯了满满的,我也逐渐对戏曲产生了兴趣。一有空闲时间我们两就对唱,虽然我不是太会,但姥姥都不在意,她却很会唱,进而我对这门艺术有了喜爱之情,这也就是那爱屋及乌吧,即使京剧的装扮有点夸张,但这恰恰更能突出京剧的独特性。
京剧,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无限的魅力,一些老外不也喜欢吗?他们专门来中国拜师学艺,虽然他们不懂戏剧含义,但他们认为这是一门能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依然学得很好。
是的,在北京,京剧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是北京的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丢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大都流行席卷全国,特别是近一代年轻人对京剧有极大爱好的非常少,对这种传统文化根本没有用心去体会,去领悟。京剧的追求与众不同,每个动作,每句词要高雅、完美,都要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达到京剧的最高境界,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境界,才能体现出一种真正的高雅艺术。
所以,我们要对文化精髓不离不弃,要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让所有人都能知道,我国有一种艺术之最,让世界都知道中国国粹——京剧,它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京剧,曾称平剧,说起来也有百年来的历史了。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河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的表演过程和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并分为四个行当,分别是:生、旦、净、丑。不同行当的唱念有不同的声腔、动作。京剧的场景和道具相当简单,演员在台上用高度虚拟化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共鸣。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以前舞台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在台前加了大幕,演戏之前便会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大幕一拉开,京剧演员出现在舞台上,台下顿时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待音乐响起,演员以轻盈而又稳健的步伐走上台,她秦腔似的唱法,声音嘹亮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姿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在每个观众心上。不论男女老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随着京剧渐渐来到高潮,人们早已融入剧中:小孩兴奋地挺直腰背,瞪大眼睛,在椅子上一跳一跳的;大人则显得比较安静,但心却是活跃的,不禁感叹着、期待着京剧的结局,脸上浮出笑意。
京剧临近尾声,老人呵呵大笑,小孩也装腔作势,好不乐乎!感受到了京剧的美,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感受到了京剧那有板有眼、紧拉慢唱的特色。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戏剧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再没有其它戏剧能与之媲美。
我的妈妈是名老师,可能因为她教过太多优秀的学生,所以她一直也希望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记得我4岁的时候,妈妈就给我报了京剧班,并告诉我说,女孩子要有一技之长。我在懵懵懂懂中,开始了我的京剧学习。本以为是件快乐的事,结果到了那里,不是下腰就是压腿,把我疼得要命,更头疼的是还要连跳带唱。
从此我与京剧,势不两立。
一次,老师让我们练习嗓子。我知道自己有点跑调,我怯怯懦懦地不敢大声唱,心想:要是唱跑调了得多丢人。可是,老师严厉的眼神不得不让我大声“咦”了出来。天呀!这声音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这是人声吗?我都要质疑我自己了。这还不算,老师还让我们回家继续练习,真是忍无可忍!一回到家,我就和妈妈摊牌,不想学了。妈妈好言相劝,我就是不听。最后妈妈以十分生硬的口气命令我:“去,给我好好练!”我无法反抗,只好练习。
四年的煎熬,我受了好多苦,挨了好多累,只有我自己知道。
终于,这一年我们上牡丹江的春晚了。
记得当时,我们穿着小花袄,梳着大长辫子,唱的是《红灯记》。站在台上,我感觉我的腿都发抖了,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人生第一场表演。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都抖擞精神,动作整齐划一,优美的唱腔响彻全场。我们成功了,台下的掌声连成一片,虽然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我展现出了自己最棒的一面。
这次演出后,我不再厌烦京剧,有事没事时还会哼上几句。我与京剧不知不觉中化敌为友。
因为学习的关系,我已经好久不学京剧了,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可惜。但是,我想好了,等我考上大学了,学习不那么紧张了,我还想再练习练习京剧,毕竟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