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巴老的《家》,那时年幼只是囫囵地翻阅一番。记忆中只铭记着那个富有朝气,勇于反抗的热血青年-----觉慧。今日,在偶然间翻开那微微泛黄的纸张细细品读,心中百感交集。脑中多了鸣凤、瑞珏、觉民、梅的身影。他们的命运使我动容,那些关于他们的故事仿佛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挥之不去。
书中让我动容的是鸣凤之死。她是高家的奴仆与三少爷觉慧相爱,因高老太爷的阻挠,她的爱情只能是个梦。高老太爷决定将鸣凤送给年以七十的孔教会长做小妾,鸣凤被逼投湖自杀。
夜无声,花园里传来阵阵虫鸣,湖面平静的像一潭死水。天际没有星光,那暗淡的月光照在涂抹着石灰浆的墙上映射出骇人的青白色。几棵枯树的影反射在墙上似那吃人不吐骨头的兽,笑吟吟地望着你。就在这一夜,鸣凤站在湖畔,回想着她十七年中的岁月,品味着她的爱情。少女的爱情犹如新生的花苞在暴雨狂风的侵蚀下永远不会有结果的希望。那一刻,没有怨恨。她曾怨过命运的弄人,身世的悲惨,当她坚信爱情的时候,她便满足了。鸣凤抱着必死的心纵身跃入湖中。那一刻,鸣凤解脱了,脱离了这个吃人的社会,摆脱了这个懦弱的牢笼!
懦弱对于唯诺的人是一副甲胄,懦弱是他们的护身符。因为无力反抗便任人摆布,因为缺乏勇气便只能囚禁在懦弱的牢笼之中。对于他们我们又能指责什么?是鞭挞他们还是轻视他们?懦弱的人可气但更需要同情,因为在吃人的社会里,懦弱是一种伪装,是盔甲。平庸者唯有接受才有生的希望,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觉新是全书中的悲剧人物之一。他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是一位接受过五四新潮思想的青年,但“嫡房长孙”的头衔压得他力不从心。封建礼教犹如毒瘤侵蚀了他的身体、思想和灵魂,最终他成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守护者。他小心翼翼地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接受长辈的安排。他试图反抗过,但懦弱让他放弃挣扎,顺从天命。懦弱是他沉重的包袱,封建礼教犹如一块巨石,两者压他得他无法喘息。然而觉民他没有勇气去反抗,只是一再地忍受。懦弱是一副手铐和脚镣禁锢了他的身体和思想。因为懦弱,他放弃了与梅的爱情;因为懦弱,他让瑞珏不明而死。他一方面痛恨残暴,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却坚守所谓的“作揖主义”。懦弱是一座牢笼,是一座活死人墓,是吃人的野兽!
《家》着实是一部悲剧!读完全书,我们不禁自问是什么让这个家族走上末路?是什么酿就这一幕幕悲剧?答案是懦弱!
因为懦弱,我们中华民族受了多少屈辱?腐败的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为懦弱,面对列强的枪炮我们选择了割地赔款的命运。是懦弱这无影的黑手将我们中华民族推进水深火热中,是懦弱让我们饱尝屈辱的滋味。黑暗的社会需要光明,污浊的空气需要清新,吃人的礼教需要推翻,受难的中华民族需要奋起,被黑暗充斥的中国需要有智之士来洗尽其所受的侮辱。华夏儿女要反抗,伟大的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沉睡的东方巨龙已崛起,中国的明天是光明的,富有生机的!
懦弱的代价过于沉重,善良的中国人民经受了太多懦弱的痛苦。鲁迅曾说过“不在平淡中勃发,就在平淡中灭亡。
”今天的我们站起来了!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紧接着2010的世博会······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懦弱,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向世人证明:伟大的华夏儿女不再是懦弱的俘虏!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像水,容器是方的它便是方的,容器是圆的它便是圆的。然而我要说:水是温柔也是力量。我们都听过水滴石穿的故事,一滴水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汇聚在一起变成了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咆哮的海洋。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今日的炎黄子孙应该是亲切而不是个性的。
家走远了,觉慧怀揣着明天的希望,逃脱了懦弱的牢笼走向远方。船驶离了那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个家中有过他的欢笑,他的爱;那个家又充斥着太多的罪恶。在那漫长的十八年中,他浑浑噩噩地生活在那个“家”中,今天他清醒地离去,没有一点留恋。阳光照亮前方的路,青年啊!向前走别回头,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晚霞。聪明人,拒绝懦弱吧!因为懦弱的牢笼是如此可怕,懦弱的枷锁是如此沉重!
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太幼稚了。——巴金
——[就当]题记[叭]
觉慧、觉民、觉新、琴、梅、鸣凤、四爸五爸和爷爷,这一家人似乎就是这个时期几代人的缩影。当一个新的时代的曙光来临的时候,终将与旧社会和旧制度发生冲撞,而导致革命。纵观整个中国的发展历史,这种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然而巴金笔下的,五四时期的这次革新,这次革命,或许是最有代表性的青年人的革命。
当新时期的新文化与权威顶撞上的时候,会出来这样一拨年轻人,一波觉慧一样的人:他们是幼稚的,不错,在脑袋里面或许总是思索着改变,充满了革命的欲望,然是不顾实际的残酷;会出现另一年轻人,一波觉新一样的人:他们曾有过幻想过上新生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对过时的权威不做抵抗,对过时的想法无动于衷;然而还有一拨年轻人,介于两者之间,如同觉民,晃荡于二者之间,思想发热之时便追随新的事物,然而当困难险阻摆在面前的时候,又思索退缩。
觉慧是一个奋进的人,一个激进的人,一个大胆的人,一个幼稚的人。
巴金的笔是善良的,给了觉慧一个远大的前程,就如同善良的历史,给与当年的巴金一个光明的未来。
巴金说,他并不是英雄,他原来是幼稚的。
我认为,历史会说,觉慧是幼稚的,然而他是一个英雄。
当五四的火炬即将被点燃的时候,倘若没有这样一群敢于质问权威、敢于与权威对立的人,那场把学生们拒绝在军营门口的大雨终将也浇灭火炬。觉慧思想是明确的,行动是坚定的,纵使那些残酷的事实横截在他面前,他从未退缩。
“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正如这句话所说,觉慧并没有为凤鸣的死而做过多的感伤,反而化作一番动力,在无比肯定的、坚定地喊出“我是青年”之后,又投入到奋斗的队伍当中了。
若果这么说的话,似乎觉慧拥有的只是斗志,甚至谈论不上斗志,只不过是空泛的、宽泛的浪漫主义理想罢了,但觉慧有一种素养、巴金有一种精神,让它成为了英雄。
为何觉慧的理想太过完美,因为无论如何,革命发生在青年人中,而非所有人间,有一种过时的但仍然无人敢质问的权威,这权威终将把他限制在牢笼里,如同一只想要翱翔于天际的鸟,不挣脱这牢笼,便不可展翅翱翔。
觉慧做到了,历史让巴金做到了。
从为觉新定婚事,到把觉慧关在房子里,纵使所有人都认为这不甚正确,但没有人敢于与高老爷顶撞,因为纵使高老爷年迈,纵使高老爷已经没有一点力量,他依然有一种场,一种在旧社会中腐朽了的场,叫做“无人敢问的绝对权威”。
或许高老爷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历史的洪流终将把他淘汰,但是至死时,或许是觉会不懈的努力,让高老爷最终停止继续犯下错误,让高老爷似乎有了一些觉悟。这种觉悟,在那个时代,是绝无仅有的。或许巴金的爷爷至死还一直言过饰非,但是巴金善良的笔尖让高老爷在死前理解了这群年轻人的奋斗,或许并没有理解新的一切事物,但至少放弃了自己的权威,让后继的人自由的继续自己的事业。
纵观现代的中国,现代的社会,似乎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一点改革的想法。能想起革新的人不在少数,也有无数的青年梦想着有一个怎样怎样的社会,一个怎样怎样的未来,这不是英雄,这也不应该是英雄所具备的一切。
这是幼稚的。
缺少什么?
“大胆,大胆,永远大胆!”(——丹东)
然而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点点,哪怕是一点点,觉慧所拥有的,敢于质问权威的胆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作英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为了英雄。
无论是否改革,无论是否革新,一点点这样的胆量必须存在于每一个人胸腔当中,否则这个人不是像觉新一样无抵抗、作揖,就是像剑云一样懦弱,要不就是像巴金所说的,幼稚。
哦,对了,有一点似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就如同巴金在后来所说过的一句话:
“看我怎样踏过那一切骸骨前进!”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
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