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在归校途中读的,略显匆匆……
不过从这本一万多字的小说中,见证主人公在两天多时间里的成长和转变,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阅读经历……
书的题目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稻草人,没有表情的日夜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虽情非得已,却也自得自在……
而主人公却是不愿做稻草人,而是守望别人的幸福,从别人的幸福中感受到自身幸福的存在,这偏偏却跟他自己现实的做法相违背,他不愿遵从别人的意愿,只想过逍遥的时光,幸好,在书中的最后,主人公有所顿悟,他试着从自身着手,改变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让别人幸福的理由,完成了自己青春期的成长与转型,我想,这种经历或多或少是我们曾经经历的,这也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让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灵魂的麦田,需要我们自己守望……
霍尔顿,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抽烟,喝酒,逃课,看似叛逆少年的他却希望逃离这一切,到一个广阔的麦田里当一个守望者,麦田里小孩子都在玩游戏,霍尔顿在悬崖边上,守望,守望那些认不清方向逃窜在悬崖周围的孩子,就会抓住他们,没有大人,没有一切束缚,一切都是那么田园,都是那么安详幸福并且快乐着,
一个孩子有逃离社会逃离家长的念头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出了问题,也许老师学校的势利,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漠不关心等等一切行为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反叛心理,他们改变不了大人们的现状,只能选择逃离现场,当霍尔顿出走纽约的时候,看到了虚伪的女友,恶心的妓女,以及酗酒的人群,自己都会觉得厌倦,想要逃离,回归田园。
但是霍尔顿思念妹妹菲比,在离家出走之前,见了妹妹一面,妹妹在游乐场欢快的样子让他很难做出这个离开的决定,毕竟妹妹总是依赖着他,行李箱都准备好了,打算跟哥哥一起离开,最终霍尔顿因为妹妹的依赖放弃出走。
每个少年都会有经历一次叛逆期,想什么都接受,不想上学,不想回家,不想干任何事,但是过了叛逆期,我们又发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接受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
离开学校的霍尔顿发现社会更为丑恶。他对鸭子的关心,实际上是对自己出路的关心。湖面结冰正如世界充满了利己主义和假模假式,使霍无处栖身。
善良的性格使霍尔顿对他人的敌意表现出先天的失败感。
崇尚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是难免的。借用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中“有敌意的合作”这一概念(也许不合适),阿克莱和霍尔顿关于猎人帽的对话就是一种“有敌意的合作”。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几个朋友在聊天,交流喜好,然后出现了争吵。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爱好与同龄人展开了竞争总想高人一筹,却只能贬低别人的爱好,于是我们感觉到明显的敌意。书里还提到什么小团体神马。
弹钢琴的黑人欧尼,霍尔顿欣赏他的技艺,却仍然很讨厌他,因为他的表演成了卖弄,讨人厌。他的假模假式的礼仪,实际是一种自我膨胀,是对听众的轻蔑,是一种敌意,来自一切假模假式的势利鬼的敌意。奇怪的是,生活优裕的霍尔顿并未成为一个假模假式的人。
我家的阿黄是公认的麦田的守望者,因为每年金色的麦浪翻滚时,阿黄就在麦田里追赶着那些前来偷食的鸟兽。
阿黄是家里的大黄狗,尾巴一摇一摆的,一见到熟人就迈着腿欢快的跑了来。阿黄很听话,家乡里的人都很喜欢它,并且它还守护着家乡里的这一方麦田,说起来阿黄还是每年秋收时的大功臣呢。于是乎,家乡里的人们一见到阿黄,都喜欢丢给阿黄一些吃食。阿黄也就越长越壮了。
今年田里的麦子又熟了,阿黄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守在麦田里,这些天来,眼瞧着阿黄消瘦了不少。家里人都说着,等到秋收之后,一定要给阿黄好好的补上一顿。
我并不能知道阿黄对麦田的执着从何而来,它好像将这一片片的麦子当做了它最珍贵的东西,它不能容忍那些飞鸟前来偷食。可是等到麦子熟透了后,阿黄只是躺在麦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前来秋收的人们张着嘴哈着气。这一刻我明白了,阿黄是在为我们守护这片金黄的麦子。
虽然阿黄是一只狗,但是无比的忠诚。因为守着麦田从而消瘦了一圈的阿黄,等到麦子收割完之后,阿黄就又躺在我家的门口慵懒的睡起觉来了。等到晒麦时,阿黄看着摊开在阳光下的麦子,它又有了任务,那就是守着这片麦子。
在我的心中,阿黄是合格的麦田守望者,因为我始终都记得阿黄蹲在麦田里看着这一片片麦子时的情景。从阿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认真与严肃,还有对这被风吹起了波浪的麦子的喜爱。
一年的麦子熟了,割了,等到新的一年到来,麦田里的麦子就又会被勤劳的人们种下了。然后,阿黄守望者着这片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