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勇气。勇气是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获得幸福的基础。
在我看来,把别人的课题跟自己的课题分离开来,就是会让别人讨厌,不被别人认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获得自由的代价。
说说本书对我来说有几个重要的启发。
第一,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这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区别。
他只考虑目的,针对此时此刻的情景去创造未来,也不存在心理创伤,过去的经历就是过去的经历,至于过去的经历是什么?是事实,但是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以前的创伤,那么我们就会止步前(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过去皆是序章,过去已是资源,至于创伤和痛苦,某种情况也可以转化成资源和天赋)
第二,情绪,感情是我们捏造的。
有的时候是为了我们做出某种行为,而且创造出来这种情绪(这个对我而言还是有些震撼的,为了发怒而愤怒,不过事实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们觉得自己不幸,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而是我们选择了不幸。
选择不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尽管改变可能会发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现在的情况,不改变仍然是更为舒心,更为安心的选择。
(这些内容我反复读了好多遍,觉得如果只要改变自己选择的话,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
但事实上好像也没有这么简单,自己认知的这种模式不太容易改变,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故,才会主动的寻求改变。
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拥有这种选择的主动权,还是蛮幸福的,虽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如果不如别人,我们就会讨厌自己,厌恶逃避人际关系,会自卑。
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如果能够分离开这种课题,烦恼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并不是权力斗争,人们都是自己的伙伴,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
我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就解决了这样的烦恼,不存在比较。
(课题分离的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时候不是特别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远存在的,上下级的关系,公司的关系,权力斗争的关系,会导致我们倾向于发展一种纵向关系,就是控制与被控制,平等尊重的这种横向关系,不太容易发展,但是值得尝试,不管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亲密关系都可以尽量发展成为一种横向的关系,把彼此的课题分离开,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决定)
第五,活在当下,接纳自我,信赖别人,甘于平凡
(这个世界上最简单关系就是我跟你的关系。只有我充分接纳我,我又充分的信赖依恋你,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深刻)
第六,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刹那间的串联。
做好这一刹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这一刻,这个有一些享乐主义的味道,但对于阿德勒的理解来说,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一个点。
人生并不是一条线,因为每个点跟每个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连串瞬间。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从刚开始出门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未来,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未来。
人生好似一张白纸,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画。
并没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靠自己来决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个方向,就是:他者贡献,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有必要跟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就会走到此时此刻。
第七,要想获得幸福,本质上就是要对他人有贡献,对他人有用(这个和需要别人的认可还是有分别的,需要别人的认可,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满足别人。而获得幸福是自己发出的这种能量,认可的欲望就会消失,不存在别人的评价。)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是对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解读,以类似《理想国》中的对话形式,通过青年与哲人之间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对阿德勒的心理学做了很好的诠释和示范。
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个夜晚的讨论,透过生活中各种烦恼的表象,朴实平直地阐释这些束缚产生的原因,并试图让我们读者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同样,面对市场竞争和更新迭代的压力,传统行业在转型和战略调整上,总显得有点儿力不从心。
企业过去的业绩与经验、一贯以来的工作方式、内部的改革阻力,也让不少企业止步不前,无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攫取新的成长机会,甚至走向衰落。改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也是从不幸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现状,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选择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摈弃"保持现状"的安全感,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太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看到身边的人活跃幸福的姿态,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选择缩在自己的壳里,避免与人发生关联。适度的自卑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追求优越性,并非是要尽力超越他人甚至通过排挤他人来取得晋升,而是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接纳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长处,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常常见到年轻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或者儿时的经历作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将自己当前的窘境归咎于他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却根本不考虑"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们的竞争或胜负意识,因为常常拿自己跟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步入那个"之类的想法,自卑情结或优越感就会随之而生。
竞争或胜负意识,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成"敌人"。而因为这种竞争关系,人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会步入权力之争,通过发怒、责难对方,试图让对方屈服,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夫妻关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是如此,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关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骂或者公然挑衅,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对方的隐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借此让对方屈服。一旦破除这种竞争关系,我们就能克服自卑情结;直面人生课题,不给自己找借口,才能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摆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过分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常常会扼杀我们选择的自由。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那就不能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自由。
在中日韩这几个推崇赏罚式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获得表扬和奖赏。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认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身边有个朋友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开了家餐馆,虽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别充实,每个月也能净盈利两万。但朋友的家人对他开餐馆一事特别反对,认为餐饮是低级的工作,三天两头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压力,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去当地一家小有名气的企业干起了文员,每天郁郁寡欢,觉得相当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些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活在当下要求我们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通过为他人做点什么,发掘"我有能力"的意识,更积极地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达成共同体感觉,赋予人生以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通过对简单案例的讨论,把读者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真正让自己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当一个人成为原因论者,将所有现在发生的一切归因于过去,那过去所发生的不幸一切,都将成为其悲观论调的目的,而当我们将不幸其作为武器,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所谓“弱势具有特权”,便是如此,但越是反复强调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这一工具。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上,过去都以成为事实,而赋予过去何种价值,才是现在的你所应该面对的,而非将现在不完善的自身归因于过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这一词的出现,就以带有对比这一特性,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是站在竞争的角度还是发展的角度,前者你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后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也许你认为世界光怪陆离,也许你认为世界简单到一眼看穿。但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变的,所不同的也不过是你的主观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观论调充斥着的现实,乐观派的本质为我减去了不少烦恼。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一下跳转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也许会訇然寸断,但要想改变,便需要勇气,太多的人坚信着人是可以改变这一观念,但又维持着原因论者的做法,那是达不到自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