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这个词似乎总代表着负面的意思:生气损害健康,生气是慢性自杀,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成千上万本书告诉我们应当怎样调节心态不生气,然而龙应台却质问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什么是生气。
生气是非常近似于发怒的一种状态,是因为某事不合心意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愉快的态度。生气的方式十分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要学会生气。
常常被人们提起的是生气的害处,但即使这样生气也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就像微笑可以表示善意,哭泣可以表示悲伤一样,用来表示不满、愤怒的生气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会生气就是学会表示不满,只有正确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不满之处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怎样学会生气。
首先要明白什么值得自己生气,什么是应该不满的。要做到这点,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顾全大局的态度。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过错,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但当遇到那些事关原则而又十分重要的缺陷或不足时,我们却万万不可坐视不理。其次,我们要敢于生气。中国人对于一些小事大动肝火,对于许多社会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却默不做声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有恐惧造成的。对于一些小事,由于犯错的是和自己一样的个人,所以大打出手;而对于社会上真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犯错的往往是有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帮凶,迫于压力,人们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而选择忍气吞声。但这种时候生气是必不可少的,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存在的不足就可能损害到自己未来甚至其他更多人的利益。所以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由于生气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我们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气愤与不满。表达不满与宣泄愤怒是不同的,生气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提高音调、拉大嗓门。生气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在表达不满时要准确地指出不足所在。就像在发现社会问题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而不能一味散布谣言。毕竟生气的目的最终还是在于解决所存在的不足。
中华民族是个很会忍耐的民族,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生气,学会让别人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并不是冒犯,而是为了改善作出的努力。
生气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情绪。有人认为生气对人体健康有害,应尽量避免生气;也有人认为人事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根本不可能不生气。而我认为,生气既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是人们为了什么而生气,并非那么绝对的非好即坏。因此,把握好生气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意义的生气的确不利于人体,我们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乃原则之一。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公交车上被踩了,午餐时位子被占了,与同事发生摩擦每天发生的这种鸡毛蒜皮却足以引发人的怒火的事简直数不胜数。因此我们需得放宽心,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甚至渺小到掀不起一丝波澜,那么一笑而过便好,没有必要为了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去生气。如果我们不能遵照生气的原则,那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另一方面,不生气不代表无底线的容忍,有句话叫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如果有些人或事实在太过分,那么生气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自己与他人都会受到伤害。这是原则之二。
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包容都是有前提的,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委屈自己去做一个滥好人。退让只会让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得寸进尺,不断压榨剥削自己,只有生气才能硬气起来,保障自身权益。上个世纪,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委曲求全却换不来片刻安宁,而是被变本加厉的欺侮。直到中国人民打破重重障碍,下定决心全民族抗战,才将日本等一干列强彻底扫出中国。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相信没有人自甘灭亡那就要生起气来,选择爆发。面对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的现现象亦是如此,自己的权益就应该去争取,生气地、很有底气地去争取。
面对那些令人愤怒的事,若错在自己,就该好好反省;若错在别人,那更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有些事触碰到自己的底线,那就不能容忍,要学会生气,学会争取。谨遵生气的原则,才能让我们在宽容待人的同时,保障自身权益。
行走在物欲横生,钢筋盘踞的城市里,车辆呼啸而过,嘈杂声溢满双耳,似乎是一片热闹忙碌。然而繁华背后,是人类越来越空虚的灵魂和愈发冷漠的心灵。岁月在日复一日中机械流失,我们似乎对如今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生气的本能。然而,生气不能缺失。
生气时一种自我良知的发现,是对自身的警醒与告诫,是一把利刃,在脑海中心中刻下铭心的教训。为自己生气,是对错误的悔恨与弥补。为他人生气,则是对自己的提醒以及是非观念的提升,促使自己今后不会犯下类似的过错。《论语》有云: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是强调了认识他人过错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生气,需要生气来矫正我们模糊的是非观念,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
生气,亦是对人民,对国家的关心,从而升华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一针催化剂。社会中需要生气者来唤醒麻木者,这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阐述的一样。生气不是无理取闹和撒泼,而是对不正义行为的愤慨,忧国忧民之心的体现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如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敢正义之举;如杜牧对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奢靡败落的悲愤痛心;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之举所体现的亡国之危前对敌人的痛恨和对国民软弱无能的痛心社会上生气的人或许只是占小部分,但他们激起了麻木者的冷漠内心,从而使人们的责任心壮大起来,推动社会进步,环境改善。所以,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生气。
《礼记》有云: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生气不仅仅是一个情绪波动的过程,更是付诸相关行动,从而取得满意效果的过程。《水浒传》中,林冲原先一心想在仕途上发展,忍让无耻小人,却落得凄惨下场。这便是敢怒不敢言的典型。之后林冲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这就从表面上的愤怒上升到了将怨气化作动力努力扭转局面的高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社会需要生气者来感染群众,更需要生气者的推动和激发。
如今社会飞速进步,科技高速发展。但我们并不能被这表面的安逸蒙蔽了双眼而麻木不仁,我们需要生气,需要勇敢地站出来说话。
俗话说的好: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
今天下午的我需要去一趟火车站,因为我有事情需要做,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坐出租车去了以后这个司机要我十五元人民币,我一下子难以接受,我了个去,好像我是个凯子啊,欺负我本地人不懂行情价格吗?
不过这也与我自己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讲清楚价格有一些关系,可是我一直以来就是五元人民币去火车站,来来回回多少次也没有改变过一次,看来这一次真的是遇见了事情,看来以后需要注意了!
不过,这个司机告诉我说这里全部车辆都是十五元人民币,如果有不一样价格的出租车他立即不要钱了,当作白白送我,这让我一下子就生气了,我去!我坐出租车去火车站这么多年,如果说最近几天价格提升也可以理解,毕竟这几天还是春节附近,可是他说这里一直以来就是这个价格,不仅仅是这几天,所以我就打算问其他的人,我就不信其他人都一样,因为我知道在我那里出发的人都仅仅需要五元!
当我下车后,这个司机一下子出来了,他也似乎也感觉到理亏,所以就准备开始和我谈判,所以就准备和我开始长时间的拉锯战,可是我的时间实在是紧迫,我已经听见广播通知火车即将出发的声音,而我此时此刻还没有买票,所以我最终给了这个人十元,可是这个人立即同意了,看来这个人已经准备接受五元了,只不过我现在太忙碌了,看来以后我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司机都是好司机,就好象嗑瓜子总会有几只臭虫!
岳飞怒发冲冠,率军抗金名垂青史,吴三桂一怒引清军入关,留下千古骂名,都是生气,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所以该生气时要生气,不该生气时就别生气。我们要像岳飞一样让生气成为一种胆略。
让生气成为一种胆略,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生气,该生气时就生气,体现自己的正直,不该生气时就不生气,体现自己的气度,让生气成为一种胆略。
该生气时要生气,生气表示我们对某一类事物非常不满,生气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可以容忍的,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在什么时候生气就显得尤为重要,该生气时要生气。那么什么时候该生气?再一个人遇到违反原则的事的时候。比如,看到有人公然违反法律道德的时候,看到有人侵犯国家利益的时候。再这些时候生气意味着我们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人。在该生气的时候生气,这股气就可以震慑对方,生气就相当于一种警告,可能使对方收手,从而维护自己的原则,所以,该生气时一定要生气,如果不生气就是纵容在对方看来甚至是一种对他错误行为的默许,不生气的后果很可能是对方更加嚣张,自己的利益继续被侵犯,这样一种结果除了侵权的人谁也不愿意看到,因此,该生气是要生气。
不该生气时就别生气,生气可以震慑侵犯自己权益的人,也会伤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这股气就像是管道里的高压蒸汽,生气就像打开管道阀门,这股力量强大的蒸汽也可能会冲倒身边的人,烫伤他们。不该生气时生气就像打开阀门放气,削弱自己的力量,所以不该生气时就不要生气,韩信忍跨下之辱。不该生气时没有生气,积蓄力量,然后成为一代名将。试想如果韩信那时生气了,杀了那个小混混,他恐怕早就让官府抓去了,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韩信的丰功伟绩。不该生气时不生气,体现的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成大事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总在大谈生气时生气那就难免给别人留下脾气太坏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敬而远之,这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不该生气就不要生气。著名台球运动员路易斯就因为一种苍蝇大为恼火,不仅输了球还丢去了生命,路易斯在不该生气时生气,削弱自己的力量,最后自暴自弃,因此,不该生气时千万别生气。
该生气是要生气,不该生气时不要生气,既体现自己的正直立场又体现自己的气度。
让生气成为一种胆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也都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作为中国人,不太喜欢喜形于色,总是愿意将内心的情感压在心底,因此并不会时常生气。殊不知,我们不应该一味抑制自己的想法,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不平等之事,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忍气吞声,一忍再忍。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生气,那些不平等因素才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将逃避的人们吞噬。所以说,我们需要生气。这不仅表明了一种态度,也是要有相应的行为去支撑它的。你看到有人向河里倒垃圾,为什么不上前阻止他?如果你每天路过都能闻到阵阵恶臭,你的心中定会有些许不快。但是又不敢生气,你会说,我要是惹着人家不高兴了,人家来报复怎么办?事实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向你这般想,都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生气,才会使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古时所崇尚的非礼勿言,是说不能蛮横无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这里我们需要的生气,不是发泄,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你的生气,多数情况下不光是你一个人在生气,因而你代表的也绝非你一人,更应当生气地理直气壮。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并且能够合理表达气愤,为什么不大声说出我们很生气呢?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句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这句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并不全对。如果你因为别人的错误而火冒三丈,甚至与别人大打出手,那么反倒得不偿失,是惩罚自己了。不过这不能算是生气,最多也只能说是莽撞。生气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表示,它不是发怒。我们所需要的生气并不要它去影响我们的情绪,生气是不会导致冲动的。纵观历史,中国人似乎一直不喜欢生气。人们被残暴统治的时期,说出自己很生气而起义的很少,人们大多还是选择了逆来顺受,只要还能过日子就一直忍着。豹子头林冲便是这样,不到最后走投无路他是不会上梁山的。若他能够早些看透这一切,想必他早就说出自己很生气了吧。
作为个人和群体,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需要勇于生气,同样的道理也使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二战结束之后,一些犯下了滔天大罪的战犯潜逃到了南美隐匿起来。以色列花了近二十年时间,终于在阿根廷发现了纳粹头子埃希曼,并带回以色列处以绞刑。纳粹的残暴让整个犹太民族都生气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十几年都未消散。
我想,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说一声我很生气,然后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