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君子之道,你我之间作文800字

时间: 2021-11-29 16:19; 作者: 第一作文 

君子有终身之忧

人生什么事最值得忧虑呢?老吗?不是。病吗?不是。贫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值得忧虑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孔子云:君子有终身之忧。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也不过是来源于君子身上的种种责任。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他常常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上的担子,从来没有放下的时节。

或说得通俗一些,就好比一个团体,你在团体的地位越高,要担的责任也就越多,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虽然这忧虑不小,但尽了责任后的欢喜也就越大。

相反,你在团体的地位越低,要担的责任也就越少,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小,尽责任后的欢喜也就越小。

然而,君子身上的责任却不会间断,责任不停,也就代表着忧虑不停,所以孔子说:君子有终生之忧。

范仲淹也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呀!在天下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娱乐之后再娱乐。这说的不就是君子有终生之忧的那种人吗?

君子身上的忧虑是不可逃避的,每一天都有应该做的事,若没做或没做完,那种忧虑岂不是要翻倍的压在肩头上吗?想逃也逃不到哪去。

这份责任你若是不干了,放弃了,那岂不是自投苦海吗?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是燃气这份责任,岂不是再也无法回头再做?岂不是再也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了吗?岂不是再也无法丢掉这巨大的忧虑了吗?

责任忧虑就好像人生的每一场绝症你若不及时地把它们处理掉,他们就永远的缠着你,永远的成为你人生的拦路虎,无法对症下药,它们会成为你永生的后悔。

要说做一个君子的最难之处,莫不过与那绳上的终身之忧。

要说那君子,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那是一辈子的痛苦,但是他日日尽责任,更日日在那苦中的真乐。

我眼中的“君子”

我眼中的君子是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我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敢于坚持说不,大声也说出自己意见的人;我眼中的君子是一个面对别人的挑战或者生活上的任何挫折,都敢于应战并战而胜之的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9岁的美国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20美元。在当时,20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200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严肃地说: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20美元给了他,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钱。男孩从此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20美元,还给父亲。他就是我眼中的君子。

我眼中的君子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想办法弥补。

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决赛现场,一个选手按照评委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一处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他向评委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是乐谱弄错了。但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却坚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还能否把持自己的正确判断。他最后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

我眼中的君子在面对许多权威时,能坚持自己的疑问并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中年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这时他已经身为参议员,在政坛正是一帆风顺大展宏图的时候,遭此打击,差点心灰意冷,退隐还乡。开始呆在家里的时候,他一点也不能动,必须坐在轮椅上,但他讨厌整天依赖别人把他抬上抬下。后来,他就背着别人到了晚上一个人偷偷练习。有一天,他告诉家人说,他发明了一种上楼梯的方法,要表演给大家看。原来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来,挪到台阶上,然后再把腿拖上去。就这样一阶阶艰难缓慢地爬上楼梯。母亲看见他这个样子,有些不忍心地劝他说:你这样在地上拖来拖去的,给别人看见多难看。孩子,别再折磨自己了。他摇了摇了头,坚定地说:这是我遇到的挫折。我必须面对它,并打败它。

我眼中的君子敢于面对工作中的挫折,正视生活中的坎坷。君子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回报君子快乐。

君子有终身之忧

忧虑,是什么?是为作业写不完担忧;为考试考不好担忧;为自己的物品丢失了担忧这些忧虑,或喜,或怒,或哀,但这些在我的眼中,并不算忧。

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否忧也。其实,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所忧。孔子一生都拥有着一种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颓变乱的心情。从孔子的一生上看,他大半生飘游在春秋六国之间,想以自己的思想来改变民众受寒挨的处境。从鲁国到楚国,共几十年的光阴就这样的飞逝,直到死亡。他也一直在担忧自己的国家的存亡,百姓们的苦乐,这才是忧忧国。

《岳阳楼记》是历史名篇,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乃是千古绝唱。而文章的作者范仲淹,也是一位有着终身之忧的志士,可以说这些千古绝唱之词,乃是他内心感叹的显露。天圣七年,仁宗皇帝亲率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而范仲淹认为此事不好,勇敢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却惨遭被贬。在此途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难,连续上书向皇帝请示,可却屡屡被贬。他不顾自己的生活,却时刻得看着百姓,替百姓做事,为百姓而担忧。这才是忧忧民。

唐朝的大夫魏征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公正,是连皇帝也敢顶撞的人。贞观三年,李世民刚刚坐稳皇位,却接连发出两张相反的诏书。顿时,民怨四起。魏征为了王朝的统治,以死相逼,逼的皇上收回了诏书。她将生死置之身外,以自己的心去担忧帝王。这才是忧忧人。

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担忧。常常抱怨、泄气,为一件事儿,久久不肯释怀。其实这些都不算忧,往往都放宽身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眼中的君子

掬一捧太液湖中的玉露,清清湖水中映射出他们刚直不阿的面容。

折一朵西湖上的碧荷,亭亭荷花里盛开着他们千年不灭的灵魂。

煮一壶峨嵋山的香茗,于水雾缭绕中,他们我眼中的君子的身影浮现。

披一身荷衣香草,他昂昂然走过浊臭世俗;筑一室兰馨桂棹,他与湘神山鬼把酒言欢。秋风肆虐,他愤而著《离骚》;长衣萧瑟,他忧而拟《国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一直孤独的行走在楚国暗沉沉的长夜里,以为凭一己之才便可以撕破阴霾。楚王不理解他,不理解他忧国忧政的忠心;佞臣不理解他,不理解他宁死不屈的直心;门生不理解他,不理解他为国无己的清心。他走得太累太累了!于是,在悠悠的风中,他最终选择融入汩罗的怀抱。

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一条江是一座坟唯有这样开阔的墓地,才能安放他的灵魂。君子如兰,行高志洁,在漫漫长夜里,它独自摇曳,展尽风华。

他以徐徐清风为友,与皎皎明月作伴,神色宁静如林中之修竹,意态悠然若山间之浮云。青溪抚琴,清澈溪水中倒映着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身影;竹林品酒,微醺暖风吹拂过他清瘦若玉山之将崩的身形。他一生所重不过情义二字,一生所奏不过高山流水一曲而已。所以他以同向秀打铁为乐,铁器相击时的叮当之声在他耳中是尘世中最美的音乐;他回山涛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字字句句都在说义不同则情必尽;他替吕安怒斥其兄吕巽的无耻行为,即使因此奉送的是自己唯一的生命。

刑台上,他广袖当风,玉冠嵯峨,恍若仙人;素琴之上,他十指翻飞,铮铮琴弦中仙乐响起。一曲广陵,惊艳天下!人已逝而《广陵散》余韵未绝。君子若竹,在寂寂幽林中,它昂然独立,显尽风骨。

执一杯菊花酒,他闲闲倚窗眺望夕阳,挥一支竹笔,他信笔挥毫泼墨成章。脱下官服,把是非名利转身抛下;拿起花锄,在山水之间陶然自适。在桃花源中,在五柳木屋后,他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赏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享受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充实。生命的最后一刻,南山下,菊圃中,晚风送来阵阵菊香,倦鸟啼叫着回归山林,他静静躺在竹椅中,闭合双眼,神色安详。

生于自然,死于田野,这是他最好的归宿。君子似菊,不与世俗相争,在悠悠晚风中它暗吐幽香,摇尽风情。

他们是君子,有兰一般的高洁,竹一般的劲拔,菊一般的淡雅;有风一般的潇洒,云一般的从容,水一般的纯净。他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媚权势不附显贵,不畏强权亦不欺弱小。所以

太液湖中的湖水浊了,自有他们用血泪凝成的甘霖重新洗涤。

西湖上的荷花枯了,自有他们用灵魂聚成的种子悄然萌发。

茶壶中飘起的水雾散了,但他们我眼中的君子的面容永远鲜活!

君子之道,你我之间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实每个人都结交过益友损友,只是不懂得如何去选择罢了,与此同时,在莘莘学子的心里,友的含义变得广阔无际。

我高中班主任曾说过:一人交友,要乐教益友,避交损友。这句话,想必诸位学子都已烂熟于心了,班主任旧话新谈讲的我都侃然若许。

其实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对花花世界缺乏判断力,总是任由无知的内心,往往这样反而阴差阳错的走上歧途。

例如,在高中时期,往往会出现多个所谓的混的学生,反而这样的学生学业往往一事无成,同时养成了一身不良的习惯,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

学生之间彼此打架想必都已是家常便饭了,但是打架,一个叫上自己所谓的兄弟一起去帮衬着充"面子"。好几个学生在一起针对一个学生时,那个同学往往势单力薄,不予反抗,往往被拳打脚踢,重伤累累。

而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应有的现象。

在学校,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总之,不学无术成为了他们的专有名词,就单是这个泛例,就不足为奇了。

班主任给我们讲起了这个事件:一个混的高中生,且所谓的"厉害",他父亲严厉的教唆他,他以为结交了许多真哥们,还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一些人一起,一次,他父亲让他在身上涂了一些类似于血迹的东西,并且让他去找他认为最铁的哥们,去试试看看谁愿意收留他,果真,他去了,想不到一个也没有收留他,在他兄弟家,自己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想投靠他时,却冷漠毅然的关上了门。就是这个事件,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茫然的重现着刚还在发生的情景。

回到家,被父亲述说了一番后,父亲让他去他叔叔家,这个叔叔和他父亲关系很好,在他敲门时,忐忑不安,见到叔叔时,不知所措,便向叔叔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

他叔叔毅然的让自己的孩子换上有血迹的衣服,去自首。

这个事情,结尾虽然有点传奇的色彩,但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理:益友利己,损友害己。

君子之道,你我之间!

“礼”在我心中——读《朝读经典·君子之表》有感

子言曰: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读了《朝读经典。君子之表》一文后,我对孔子说的这两句话感触很深,也懂得了其意思: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隐逸不出但德行昭显,不自我夸耀而受人尊敬,不疾言厉色而有威严,不必说话就能取信于人。君子不在人面前失去进退的节度,不失去庄严的表情,不丧失说话的分寸。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让人敬服,神色足以令人敬畏,言语足以使人信任。

君子的容貌举止,言行风度,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一个人外在的仪容举止需要符合一定的‘礼’;其二,一个人的仪容千姿百态,也有凸显个性、呈现美感的一面。

这使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一个四岁的孩童是如此地懂礼貌,言行举止又是如此地恭敬?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不是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吗?礼貌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古代的孔融,堪称君子,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且懂得了礼数,知道谦让,知道尊重,他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中华上下五千年,礼一词,让我们明白了懂礼貌、有涵养的重要性。礼在我心中,礼伴我成长。世界有了礼,世人才会有良好甚至优秀的言行举止,世人才称得上君子,礼才会流传。

一个人,为人处世,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温和、举止庄重、严于律己,外表威仪却并不咄咄逼人的好学生好公民,时刻保持谦恭有礼、安详自适的品质与精神状态。

  • 上一篇:田园即景作文350字
  • 下一篇:土星一日游作文450字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