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可见,孝在中国古代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但孝具体含义,该怎么做,仍是值得思考的。
晋时,有一家家境贫寒者名曰吴猛,年幼丧母,与父相依为命,十分爱戴他的父亲,每逢夏季,蚊子的叮咬总让其父不得入睡,缺、却又无钱置帐,于是吴猛便每晚坐于父亲床头,让蚊子叮咬自己。
又如,晋武帝时,有一孝子名曰潘岳,在朝中为仕。潘岳十分孝顺其母,常在工作之余带母去游玩。一日,潘岳其母染疾,恐不久于人世,便想让儿子送她回故里,并让潘岳再最后侍奉她一段时间。潘岳得知消息后,不顾上司的再三挽留,执意要走。上司最终被其孝心打动,准其辞官了。在潘岳送母回乡后,不久,其母病竟痊愈,而潘岳仍每日如他母亲抱病期间一样侍奉她,让她安享晚年。
由此可见,孝当是尽子女力所能及之力,去帮助父母,去完成父母的心愿,可是,孝是否就是无所考虑的,完全听从父母的话呢?
孔子72大弟子之一的曾子,曾在家中犯了过错,其父知后,大怒,便以扔锄而击之。但曾子面对飞来的锄头,非但不跑,还让它撞向自己,随后便倒地不醒。许久后才苏醒。孔子听闻后,十分生气,把他唤来并以斥责的口吻问他为何不跑。曾子却说父亲要打他,他便要让其打。孔子说这么做非但不是孝顺,而是不孝。儿子受父亲责打,也应分轻重,轻的可受之,重则不可受。父亲要是把儿子打死了,该多难受自责啊!曾子听后方知自己的错了,并向父亲道歉。
百善孝为先,人们首要的是要明孝理,行孝道,成为一个孝顺之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传承着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一直被传承至今。
孝不仅能反应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文华素养,孝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不孝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无法立足,他会受到别人的唾弃,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只有心中有孝的人才一个真正的。
人弟子会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入则孝在总篇第一部分,更是说明了古人对孝的认知,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呢?
古时的南齐高士庾黔娄,在潺陵当县令任职不满十天,觉得心凉流汗,觉得家中有事就辞官返乡,回到家中得知父亲已重病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病情吉凶,只要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为其守制三年。
或许黔娄尝便的故事大家不太了解,但是我想王祥求鲤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
王祥在天寒地冻之时,解衣卧在冰上,为生病想吃鲤鱼的继母求鱼食用。
那仅仅只是继母啊,而且还是对他不好的继母,离间他和父亲感情的继母,王祥都能这样做,将孝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能后人又该怎么做呢?
想想自己的父母,看看他们那花白的双鬓,看看他们爬满岁月的痕迹的脸庞,看看他们粗糙的双手,你心疼了吗?你懂得什么了吗?你知道孝的含义了吗?
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当你因为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压力而对父母发脾气的时候你做到孝了吗?当你因为父母不给你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发脾气时,你做到孝了吗?当你无数次的和他们吵架,向他们发脾气时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此时你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孝的含义了吗?你真的孝吗?
一个懂得孝的人才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他人赞许的人。
孝很简单,也很难,他需要你有恒心,毅力,决心,你能坚持吗?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优良美德,需要你我一起将其发扬光大,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你准备好了吗?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正一步步走进我们的世界。是欣然接受,还是退避三舍?我认为,不论态度如何,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人类。
诚然,机器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在家做清洁,有扫地机器人;给小朋友讲故事,有对话机器人;餐厅点菜,有服务员机器人。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利用机器人,我们能得到更高品质的社会环境、更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何乐而不为呢?
但与此同时,随着机器人不断拟人化,不少人开始深思:我们的生活将要被机器人主宰了吗?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余温未散,又有高度仿真的机器人索菲亚横空出世,我们担心未来的某一天,电影中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局面成为现实。于是有人用消极的态度负隅顽抗。我认为,我们应在这之间保持理智:不使物役我,而使我役物。
小时候我们常常为这个问题困扰电脑强大还是人脑强大?答案是绝对的人脑。不论是怎样的机器人,都是人的创造。正如法国科学家苏埃尔所说,机器人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人的价值。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中这样定义人的价值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伟大的观念,以致我们不能忍受人的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所以,在柯洁对战阿尔法狗时,我们看到他的皱眉,或扯头发,或有汗珠沁出眉间,虽然柯洁没有赢得比赛,但这就是人的价值,正是这种价值让我们不被机器人役使。
不久之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机器人写的诗歌作品时,他答道: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但就是没有感情,没有个性,这样产生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文学。针对机器人,他又说:一个活人写的诗,哪怕平仄全错了,至少还有一种要表达的感觉。机器人是不会犯错的,作者写的不如机器快,但这是人写的东西,是有‘人气’的。所以即使机器人可能思考,可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但他们始终缺乏了一种叫人气的东西,正是这种人气,才保证我们在机器人愈发人化的同时,不被机器人同化。诚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人一样思考。我们应保有这样的人气,机器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机智者会跳出思维定式去思考,想象所有可能的办法去达到目标。哈维·麦凯如是说。这大概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吧。若完全沉浸于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中,我们就可能被它奴役。
尼采说: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机器人使我们更加成为人,更有超越自我的勇气,从而不使物役我,而使我役物
所谓孝,是中华五千年来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孝字上老下小的结构,也就说明了:孝字是由晚辈将长辈撑上天空。也就是说,孝,是晚辈对长辈进行的,虽然孝这个字念起来简单,写起来容易。但是我们能真正理解它么?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
孝字,作为儒家的传统理念,在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曾经星光璀璨。例如,古代的孝文帝,把孝作为皇帝写的,把孝作为一种行为,一种制度。正因为古代人民认识到孝的重要性,所以才会让孝从朴素的意识演变为中华传统美德。从历史中漫漫长河演变而来的美德,并非只有我们人类才懂,并非只有我们人类去做。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难道说明的不是这个道理吗?人类自认为低贱的动物,身上却有如此的体现,身为食物链顶端的我们,难道我们做不到如此吗?
而在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原本的固有封建思想已经被抹灭,但是,中华民族本应遵守的美德孝,却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固守原地,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作为世界的未来的我们,仗着父母的关爱,打着所谓自由的幌子,用不耐,冷漠,愤怒的长矛一次又一次地洞穿了父母充满爱的心。作为掌上明珠的我们,父母从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我们则不然,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生活,便忘了在身下默默撑起一片天的父母。假如有一天,父母累了,我们是否会感到伤心?
谁都没有掌控时间的权力,人类的漫漫人生路不过百年,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享受着如花时年的我们,是不是忘了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报告不了的恩情?我们在这百年的短暂时光中,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么?
有孝方知家中暖,无孝怎晓人间情?是那家中的欢笑声,家人的笑颜,让我们明白这世间的温暖;是那在他乡对家的朝思暮想,那穿越阴阳两界的思念,让我们明白离别的忧伤。大家现在可以瞑目深恩;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回报了父母多少?我们也许只顾着向希望奔跑,却从未考虑过在自己身后一天天被岁月腐蚀的父母,当你驻步回眸时,办本科毕业证会不会发现父母的身上有岁月留下的三千银丝,会不会发现自己心里有一块填不上的空?会不会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父母的艰辛?
子欲养而亲不待。为父母尽孝道,并不是将来的事,我认为孝,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能做的,为了不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为自己的过去而悔恨。
纵观世界地图,或许第一强国美国引人注目,或许第一地域大国俄罗斯引人注目,或许第一人口素质国日本引人注目,但你绝对不能小看东方这个文明古帝国的唯一幸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
中国有超过5000年的悠久历史,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形成国家,有许多代表名称: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名称,而生活在其上的华夏人民著称以龙的传人,5000的璀璨文化,留下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而这个文明古国又以丝绸和瓷器著称,实是文化之都。
如此文明古国,自然出现了许多评价,印度的SamArora如此评价中国:我对中国非常着迷,为这个国家的美丽、文化,和中国人的智慧,这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国家对于我是无法取代的。向中国有如此巨大的进步而致敬。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了。
那么国际和平上呢,首先,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派出的蓝盔中国维和部队,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一名维和战士在出国前的志愿书上曾这样写道:只要能为世界和平做出一点中国军人的贡献,就是再苦再累,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造就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维和力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这样,东方华夏之国,中国,《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让我们向祖国中国,致敬!
【篇一:论孝】
(作者:张星星)
古往今来,孝都是人们所追求,奉行的美好品德。
在中国古代,对孝尤为严格,若丧父,应守孝三年,丧母,守孝一年。期间不能做官,应考,嫁娶。因此,留传下来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哭竹生笋的故事,讲道,一个叫做孟宗的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去世,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担心忧愁中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而孟宗后来也大有作为。这个故事到可以接受,因孝顺而感动天地,使竹笋生长。
但埋儿奉母的故事,却让我无法接受。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因为一个生命而要舍弃另外一个生命,这难道是孝吗?古时的孝有一些过激了。
而反观现代,人们悲哀的通过法律去规定亲情,那里知道法律只能规定财产,不能规定亲情,与古时相比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了。经常有一些情感节目,无非讲兄弟阋墙,母子相争的事,令人无比唏嘘与感慨。
在外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姓名。像大仲马与小仲马,他们是父子更是文学界的竞争对手。大仲马经常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小仲马也以自身出色的文学作品来回报父亲的期望。
百善孝为先,而孝,不是郭巨埋儿,不是法律规定,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子女对于父母源自真心的敬奉与爱的表现。
【篇二:论孝】
(作者:靳书敏)
孝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古往今来,亿万中华儿女莫不推崇孝道。孝本是一种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百善孝为先,不孝,即使有好的才华也无人赏识。
古有替父温席,也有弃官寻母。像二十四孝等的故事如今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这就是中华儿女孝顺的体现。弟子规中也曾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的要求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并且不能耽搁。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是我们用尽一生也报答不完的,恩情不用说也没有人能够忘记。给予我们生命的他们,养育我们长大的他们,就是那么的不辞劳苦、高尚。
随着小树苗的茁壮成长,园丁却已渐渐衰老,他再也无法修剪我们的枝条,也无法达到我们的高度了,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伸开自己的双手为他遮风挡雨。渐渐老去的他们,脸上布满了时间刻下的痕迹。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的,绝不是嫌弃,也不是怠慢,而是向她们对我们的那样呵护他们、陪伴他们、照顾他们。
他们随着时代的演替,不再那么的知识渊博,也已经被时间所抛弃,行动也日渐迟缓起来。可能连家用电器也不太会用了,但是这只是时间的留下的遗憾,不是他们犯下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原谅、宽容,并帮助他们。时间抛弃了他们,我们才是他们永远的陪伴。多想一想他们无私的爱,没有他们的付出,不是他们的努力,我们哪来的本钱去面对人生路,只是给予生命这一点,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更何谈我们之后的辉煌与光明。
总而言之,都是一些对父母的态度,具体一点,父母的心意不能违逆,父母的身体也已不是太好了,尽量让他们每天多笑一笑,多活动活动身体就好。
百善孝为先,知孝方为人。孝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们要多和父母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们,多包容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和他们相处。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孝在不言中,我的父母就是这般的不善言谈,不善于表达情感,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们的爱,你可以不说出你的爱,但必须要以实际行动来代替。无言的孝更能给别人以温暖。
古今中外,流芳百世的古人们,许多皆是以孝名垂千古,木兰替父从军,就是为了父亲着想,父亲年事已高,不宜上阵杀敌,最终巾帼不让须眉,最后威名远播。孝道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感恩;孝道也很难,只有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才真正懂得孝为何物、怎样做到孝,才能做到孝感动天。
【篇三:论孝】
(作者:王英英)
孝字为我们常见的一个字,也是对我们青少年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让我们来看它的结构。孝字上方为老字上半部分,下方为子字,我的理解为,子孙背起老人,照顾老人方为孝。
孝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孝也是人们内心对父母情感的真实表达,孝还是每个人内心良知的表现。因此孝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我国自古便有孝的传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有关于孝的名言与典故更是数不胜数。而也正是这些典故使孝的美德完好的传承了下来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因此说我国自古便有孝的传统。
还有,在公园中一个小男孩在买到最爱吃的糖果时,先给爷爷吃。这个男孩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爷爷,这就是一种孝。
以此可说,孝的传统被我们传承至今。
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人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导致有许多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总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敷衍,但是,在我看来,即使再忙也应挤出时间去多陪陪老人。有时尽孝现在不尽,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孝顺不一定要为父母做一些牺牲自我、惊天动地的大事。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孝。如:在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按按肩膀、吃完饭后自己刷碗、照顾好自己这都是孝。
因此,让我们不仅仅以一种付责任,付义务的心态对父母。更要以一种要对父母表达真情实感的心态去孝顺父母。让我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四:论孝】
(作者:李晓彤)
孝是什么?孝是《搜神记》里王祥卧冰求鲤的真挚,孝是子路翻山越岭只为借米来奉养父母的诚心,也是老莱子七十彩衣娱亲的一片赤诚。孝,是世间最可贵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相传的活的灵魂。
动物中也不乏孝的存在。乌鸦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是不祥的象征,然而,即使是这样令许多人厌恶的乌鸦也懂得反哺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见,孝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动物中也不乏孝的影子,孝是生物最原始的本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完完整整的把它们又回报给父母呢?父母陪伴我们走过了大半辈子,当我们长大、成熟,懂得回报他们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却永远失去了对父母尽孝的机会。总有许多人,一直相信父母会永远陪伴自己,总是告诉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还很长很长,我将来一定会诸如此类,这不过是为自己的不孝所找的借口罢了,这样的人,面临的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但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呢?孝,是发自内心的供养,而不是为了名声不得不背负的责任,更不是所谓的愚孝。我国古代奉行的孝是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的盲从,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是愚孝,《二十四孝图》中埋儿奉母便是愚孝的一个典型事例,在我看来,郭巨所谓的孝行并不是真的为了尽孝,而是一种变相的为自己谋取名誉,他将对母亲的供养看做了一种责任,不得不肩负的义务,如果不承担会使自己难堪的包袱,才会险些酿成悲剧。
真正的孝是当父母犯错时善意的提醒,真正的孝是时刻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真正的孝是长情的陪伴。父母需要的不是虚假的物质享受,不是假意的逢迎,不是一个一味听从他们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成熟、独立、有用于社会的人。或许现在的我们经常想,现在我还小,孝顺父母是等我长大后的事,这并不是正确的。当你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当你为父母下厨做一顿饭,当你对忙碌工作一天的父母说一声辛苦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回报,这便是最好的孝行。
所以,孝是对父母真诚的回报,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孝不应该是等待,而是从现在做起,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孝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