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就是我,一个平凡的我;我就是我,一个自由自在的我;我就是我,一个魔术师一样的我。
我就是我,一个爱哭并且多愁善感的我。我在制服男生时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假哭。每当那些男生惹我的时候,我就会使出“九阴白骨爪”、“河东狮吼”等招数,如果他们仍不束手就擒,那我便会装哭。不是我自吹自擂,我那装哭的本领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啊!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那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可就是倔强地不落下来。当然了,我有时也会真哭。受了委屈时,我会哭;看到了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电视剧时,我也会哭;生气时,我要哭;兴奋时,我还哭;别人说我是个“爱哭鬼”,我又哭了。我就是我,一个坚强并且爱笑的我。我不会被任何难题,就算失败了、受伤了,也不会让眼泪流出来,就像那首歌唱的“眼泪不是我的武器”。同时,我也很爱笑,我的笑声千奇百怪,有时是短暂的笑,有时是悠长的大笑,有时是憨憨的傻笑。但是,在各式各样的笑声中却没有淑女儿的笑声。没法,因为我是一个“假小子”。我就是我,一个乐观并且爱开玩笑的我。我容易忘记烦恼,从不记女生的仇,男生惹我,我立即还手。我还喜欢开玩笑。
我就是我,一个充满幻想的我。我总是憧憬着童话般的生活。想象中,我的小屋弥漫着童话的气息,下着甜甜的雨,吹着甜甜的风。我的小屋垂挂着棒棒糖,飘着肥皂泡泡,让我有一种脱离显示的感觉,但我更能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我就是我,充满幻想的我。
我就是我,一个……
我就是我,一个爱哭的我;我就是我,一个爱笑的我;我就是我,一个能“七十二变”的我!
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国学,虽然一直没有仔细入微的探究,但或在多或少还是有所涉猎,至少现在,在对它叹为观止之余,认识不再仅仅停留于摇头晃脑地背诵着“之乎者也”的境地。
记忆里,幼年时期对于国学的认识,只是课堂上老师反复要求朗读的“人之初,性本善……”;再之后,从电视节目的讲解里懂得了《弟子规》里“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的真正含意;再后来,也就领悟到了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的远大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是他最真实的心灵流露。
中国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事和物数不胜数。能够被人们饭后闲谈或者广为传颂的,是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但真正能够流芳百世并远古长青的,恐怕只有卷卷诗书摞摞著作上的字字句句。
在不胜枚举的国学著作里,有分享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有勾勒理想美好的世界,有赞扬尊老爱幼亲邻的故事,有提倡人格的追求……总而言之,国学就是一部先辈们赠予后世之人的“百科全书”。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人们在温润如水的文化氛围里,如沐春风。
然而,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这个日渐现代化又快速化的时代,国学,在被大众一点一点地冷落,尤其是青年一代。
这种现象的缘由,到底是人们舍本忘初的表现,还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趋势?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及时意识到这一危机。
如今,冷落已久的国学又被一阵兴起。有人认为,这是类似于“炒作”的一种行为;又有人觉得,这是时代进步的征兆——古老而又经典的文化,就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归中,才能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其中妙不可言的精髓。而我,其实更愿意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聆听不同人的不同见解。
但不管怎样,无可厚非的是,继承并传扬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国学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可以修身养性,也能够加强自我的文学素养。至于在日常的行文写作中,能不能够引经据典或者挥笔成文,其实并不重要,但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度出生并成长,腹中怎能略无一二书?
我坦诚,我的国学根底很浅薄,并且对国学知之甚少,既不会张口之乎,也不会开口者也,所以并不敢狂妄自大地赞扬或者批评所谓的“国学热”,也不敢冒昧地对国学指指点点或者评头论足。除此之外,我所理解的“国学”,或许本来就是很狭隘很曲解的,但我想,我依旧能够仅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真心诚意地尊崇国学,并用一颗热忱的心,去细细领悟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和其他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经典之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与国学同行着,从以前到现在,直到未来。
小时候,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唐诗三百首》,让我着了迷。从此,整天在厅堂玩耍的儿童中少了一个顽皮分子,而安静的书房里却多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唐诗三百首》像透过窗户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走进了经典的世界。
直到现在,我已经读过了很多经典的诗。有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对仗工整,句子优美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一首诗都好像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时代,和诗人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示儿》。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宋国北面的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国家分裂。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留下了绝笔诗,至死仍然牵挂着北伐能否取得胜利,祖国是否可以统一?诗一开始写的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可以无牵无挂了,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不好的国土还没有恢复,没能看见中国统一,他期望着在他死后统一可以实现。于是他嘱咐子孙到了那个时候别忘了要告诉他,因为他坚信有那么一天,他在地下也会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诗人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这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临终前的情怀,诗读起来有些悲伤,但也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真情流露,使这首诗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名诗。
读着这首诗,让我想起了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阅兵式,整齐的队伍和强大的钢铁阵容,当时,我是那么的激动和自豪,在我的心里,我衷心的祝愿祖国的和平统一。
经典像是我一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伴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经典像是我的好老师,教导我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经典陪伴我从过去走来,一路成长,经典也将会伴着我走向未来,不断成熟。
三更有梦书当枕,与经典同行,何乐而不为?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经典》。
想要回答《天问》的问题,就要有“知”。“知”是知识之知、美德之知、智慧之知,充盈辉映着经典。在经典中,我与陆游同梦一场铁马冰河,与李清照同拾满地黄花堆积,与李白同歌一片长风万里。而在这之中,又隐藏着更深的什么呢?——我们将在其中认识我们自己。
经典使我们认识无知。经典是一面包蕴万象的镜子,我们望向其中时,才更易清醒地看待自己。在保尔·柯察金钢铁的壮丽灵魂里,在林道静一腔热血奏响的青春之歌里,无论是其中的知识、美德还是智慧,都使我们反观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我们不仅无知,还不知自己无知。于是我们才真正睁开了眼睛,挥去无知导致的自负,对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产生崇敬和渴望。
经典使我们认识求知。在明白了无知后,我们才能走向那漫漫求索之途,这条道路一经踏上就再难停下。君不见文天祥临刑前仍“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杨溥身陷牢狱仍静心读书十载,这就是永不止息的求知,好比久旱之甘霖、玉门之春风,用“知”来滋润、来充盈我们的心灵。求知给人的快乐是无尽的,于是我们学习,我们修身,我们明世,于是我们才能不尽地前进。
经典使我们认识真知。“真知”是集知识、美德、智慧于大成的境界,知道自己有真知,这堪称人生中至高的乐趣,也是可以通过经典得到的。去读吧,去读《活着》里福贵的至坚之态,去读《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至美之心,去读《离骚》里屈原的至纯之魄。且看吕蒙遍览往事学以致用,终成一代名将;唐太宗日理万机不忘读书,遂为千古明君。戚继光熟读兵法,故能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毛主席手不释卷,方开中华新天,光耀东方。这就是真知,就是经典的力量。我们也可以汲取这种力量,就算不能改天换地,也可以借由经典赋予我们的真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迈出自己的一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从无知到求知,从求知到真知,经典给我们“知”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将回答经典。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同学们,为什么不去阅读经典呢?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