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早上,妈妈叫我和弟弟一起贴春联。只见妈妈把旧联揭了下来,又把门两边擦了擦,准备贴新联。我想起了《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
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是有讲究的:面对着大门,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二声,读时要从右往左读。妈妈让我把上联递给她,我看了看手中的对联,“喜居宝地千年旺”“旺”是四声,所以是上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是下联,我把上联递给了妈妈。妈妈把胶布贴在春联的背面,紧紧的粘到门框上,我用手压一压,把下边压平整,边压边想:为什么要贴春联呢?一副普普通通的春联为什么还要定规则呢?我把问题告诉妈妈,妈妈认真地回答:“春联最早又被称为‘桃符’,是用来辟邪的,现在是用来‘祈福’的。”
贴好春联后,该贴“福”字了,我对妈妈说:“把‘福’倒着贴,就是福到了。”但妈妈还是正着贴上去了,我问妈妈为什么呀?妈妈说:“屋外正‘福’,屋内倒‘福’。”很快的,贴好了。我们下楼去看别人家的春联,各式各样:有的春联上有一头黄牛,角上有几朵小花;有的。是卡通版的小奶牛,手捧爱心;有的“福”是半立体图形,非常可爱……
这次贴春联不但有趣,我还学会了许多知识。春联不仅好看,还给我们的节日带来了喜庆的气氛,明年我要自己贴春联。
终于,令人盼望已久的春节来临了!
过春节呀,有很多的传统习俗呢,比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啊,贴春联啊,放鞭炮啊,拜年啊,可多啦。我最喜欢的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了。首先,我们撕开了透明胶布,用剪刀剪下了一长段。妈妈拉住了左边,我拉住了右边,爸爸拿起春联,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粘贴。我和妈妈在一旁紧盯着爸爸手中的春联,生怕他贴错或贴歪了。等爸爸把一排春联贴在胶布上,我和妈妈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妈妈在门口放好凳子,爸爸小心地拿着一排春联踩上凳子,仔细地比划好位置,我呢,站得远远的,当指挥,告诉爸爸是不是偏了。我们三个人分工明确,很快就把大门、房门上的春联贴好了,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红色。我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突然,我发现还少了一张春联,于是,我急中生智拿出了一张红色的纸,剪下一个长方形,挥起画笔开始自己亲手来做春联。我写下了一个漂亮的大“福”字,把它倒挂着,表示福来临了、福到了!接着,在上面画上一个小长方形,里面写着“恭喜发财”这四个字。然后,我和爸爸用小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并用画笔画上漂亮的花纹。不一会儿工夫,一张自制的春联就完成了。最后,我们把这一张春联贴好,爷爷奶奶都直夸我做的春联漂亮呢。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我不仅感到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还参与到其中,把浓浓的祝福寄托在春联中,把祝福带给每一个人。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这天,窗外传来阵阵爆竹声,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笑声传遍小区,人人都喜气洋洋,开心极了。我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欢乐场景,不禁念起了我们才学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念完时,爸爸妈妈已经拿出春联准备贴了。
我们家的春联是这样的:上联是福星高照平安宅,下联是财源广进富贵家。横批是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展宏图。
我因为学了《春联》这一课,认为自己对春联已十分了解,便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贴春联。我走去一看,哎呀!爸爸正准备把“福星高照平安宅”贴在左边,我急忙上前阻止。我对爸爸边摇手边说:“爸爸,您贴错了,春联并不是像读书写字一样从左向右的,春联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贴、写、读的。您要是这样贴的话,大家都会笑话您的!”爸爸听了,急忙把它贴在右边去,还边贴边说:“你看,读书就是好吧?爸爸就是因为没读多少书才不知道,你可要好好读书呀!”我听后用力的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拿出“福”字来贴。我看见爸爸把“福”字倒着贴,就疑惑地问:“好好的‘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爸爸听后笑着弯下腰亲切地对我说:“傻丫头,你没听别人说‘福倒(到)了’吗?把‘福’倒着贴就是想让福到我们家来,图个吉利呗,懂了吗?”我还是不以为然,眼睛咕噜一转,神气地对爸爸说:“‘福’倒着贴,不就是‘福到头’了吗?‘福到头’了,不就是没有了吗?”爸爸听了,只得乖乖认输,对我说:“好,正着贴就正着贴!可这个‘福’已经贴好了,屋里那个再正着贴,好吗?”我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春联贴好后,爸爸意味深长的说:“贴春联的学问真大呀!”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替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春节到来之际,街上车水马龙,张灯结彩。家里阖家欢乐,其乐融融,在除夕这一天人们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清晨,曚昽的东方如鱼肚吐白,一轮红日逐渐升起。家乡的人们早已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除夕的年夜饭了。街上的道路已有人给它们换了“盛装”,干净的路面,鲜红亮丽的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苍劲挺拔的树杆上……小院里,家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妈妈、奶奶、堂姐负责做午饭;堂哥、姐夫负责洒扫庭院;而我和爸爸、爷爷负责贴春联。爸爸将少许面粉做成浆糊,爷爷把一幅幅写好的对联,精心地对折、裁剪、摆放,那动作就像身经百战的水手使舵一般,熟练自如,一丝不苟。爸爸和爷爷整理完毕后,我催促他们和我一起去贴对联。
春联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人类历史的奥秘。春联很有讲究,字体是又黑又粗的仿宋体,主体色是红色,红色代表吉祥、安康。但是,传说在以前春联可不是为了图个喜庆,而是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专吃小孩,人们为了吓跑它,就在它来的那一天放鞭炮、贴春联……
爸爸在上联的后面均匀地涂抹上浆糊,随即贴在了右边。“爸爸,上联为什么要贴在右边呢?”“这就是古人的文化呀。因为古人读文字一般是从右往左的,所以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贴好了春联,以示庆祝,爸爸还放了鞭炮,贴春联便是新年这首欢快曲子的前奏。村庄里那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激起人们的`快乐,那红色的春联萦绕在我的心头,带来的只有那挥之不去的幸福!
快过年了,所有东西都要焕然一新,最重要的当然是春联了!
“贴春联”以前都是妈妈干的,但今年不同,今年我要来试试。
要想贴新春联,就得先把门上的旧春联撕掉,你可别以为这很容易,其实可烦着呢。我先小心翼翼地把旧春联的一个角撕下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上撕,终于,上联撕下来了,接着,下联和横批也撕下来了。可是毕竟贴在门上好长时间了,就算再怎么小心,还是会有一些纸撕不下来的。面对这些撕不下来的纸片,我首先采用了用指甲刮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不但很慢,而且时间久了,指甲会很疼。之后我又采用了用小刀刮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刮掉一些纸片,但是被刮过的地方却留下了一条条浅浅的刮痕,这个方法也被否认了。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个好法子——用些水,再用吹风机吹干,粘性不就没了吗?果然,我很快就撕干净了。
现在该贴新春联了,我先把春联反面贴上双面胶,心想:贴春联一定很简单吧。但是,我又错了,贴春联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拎起春联就贴了上去,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可是往后一退,我便大吃了一惊。上联贴得很高,下联却很低,横批也贴得歪歪扭扭,整个门都已不成样子。后来,我接受了教训,每帖一下,都要往后退一点,看看齐不齐。最后,终于在重贴了两遍以后,贴好了。
看着自已的劳动成果,我很开心也明白了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做起来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