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的身边都有一位“别人家的孩子”,而我呢,也有一位在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呢就是我们的邻居。我与他算是青梅竹马,我俩一起上幼儿园,小学,初中。我的父母也算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呢!
在一次班上竞选班长的时候,我去参加了,当时他告诉我不合适,让我别去掺和,听他这么一说我就偏要去了,我在班里人气还算高,所以投我的人也很多。就这样我与另一位女生同票,班主任为了公平起见让我们轮流当班长。收班费的时候我和她分别负责一部分人,这样既有速度又有效率。这本该是一件挺好的事,却不曾想我将班费弄丢了。
自从班费丢了以后我就开始行为失常,我在每个角落都找过都不曾看到过我的班费。就在这时,别人家的孩子走过来对我说:“就说你不适合当班长,你还不信?”于是他就将班费拿给我,我一脸震惊,他说道:“我今天交作业的时候,发现你把班费夹里面了,好生收好,莫要再丢了”。
从哪以后,我向老师说明情况不再当班长了,因为我行为冒失,班长应该是一个细致的人来当,而不是像我这样的冒失鬼。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只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有时也会教我们认识到自我,认清自己是否能否胜任这份职位。
“那看别人家的孩子,会唱、会跳、会数数,再看看你这么没出息,啥也学不会还整天玩。”
从懂事开始,就出现一个特别讨厌一个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成了被妈妈骂,被老爸揍的理由。
从懂事开始就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又是羡慕又是讨厌。好羡慕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哪哪都好,怎么这么厉害,有时候会想,如果我变成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该多好。
又是讨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及“别人家的孩子”。
从“别人家的孩子比你爱干净”到“别人家的孩子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只是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也是后来才知道,那个从小就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并没有那么优秀,他告诉我,虽然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但他的爸爸妈妈也会说起“别人家的孩子”。
他告诉我,原来我也是他爸爸妈妈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那个“做事勤快,乖巧懂事,又嘴甜的别人家的孩子。”
是啊,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人,“别人家的孩子”也并不完美,那只是爸爸妈妈从小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好。
原来自己也并没有那么不好,并不是爸爸妈妈从来看不到自己的好,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你好,我也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完美,但正在努力,我也可以很优秀。
“别人家的孩子”这六个字,在几个月前正式录入了我妈的“小词库”,成了她每天都要唠叨的词,就好像一天不说睡不着觉似的。
有一天作业有点多,向来慢性子的我一直写到夜里10:00才写完,老妈见状就端了张椅子坐在我旁边,“刚才给某某妈妈发了条微信,她说她女儿8:00就写完作业了,还写了一整张数学考卷,哎呀,真不愧是学霸,再看看你都10:00多了才写完作业,你还想不想长高啦?”我小声的嘟囔了句,“她睡得着,也不见得有多高嘛。”谁知这句话被耳尖的妈妈听见了,“可她学习好啊,有本事你和她比学习呀。“
暑假去学游泳,在路上碰见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胡,我们两个的家长在一起聊了很久,下课后妈妈立刻把我拉回家,”你都学了一年的游泳了,现在连个最简单的蛙泳都没学好,小胡才学了半年,现在连自由泳都已经学得很好了。”我刚想说你能不能不要一到家就数落我,可又被我咽了回去,我要是再接话,老妈一定会再“拎”出另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和我比的,所以还是算了吧。
别人家的孩子根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会画画,会功夫,成绩又好,打一个哈欠也能得个一等奖。我好不容易考了个全班第一,我妈则会转移话题,“小何这次无人机比赛得了一等奖,你可真该和人家学习一下啊!”
别人家的孩子,你们是老天派来专门“挤兑”我的吗?
孩子间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就是普通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之间的差距。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不是我输了,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抢跑。
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他在数学的跑道上,就算是第二名也和他相差很远。几乎每一次,数学老师发试卷时总是第一个报出他的名字,“章民泽,100分!”,而九十九更是常见的不得了。
他的数学好,语文也不错,他拿高分时,我看看自己的卷子上面却是一个又一个的红圈和红叉。
这位学霸的数学细胞和语文细胞不少,运动细胞也不少。上学期我们一起进了足球队,所以常常一起练习,对上他,我也是没什么胜算。后来我才知道他如此厉害,不是他智商高于爱因斯坦,而是他提前预习了。在别人眼中的新课都是他的老课了,他早在开学之前,就把一本书都预习了一遍。我老妈经常对我说,人生要有目标。现在我就把他当成我的目标,不断地努力,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