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光凭着“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三国》就没有不排第一的道理。对于诸葛亮,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近几年有颇多的言论指出,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中被过度地神化了,现实中的诸葛亮并没有这么聪明。但这丝毫无法动摇诸葛亮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因为我始终坚信,这位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之所以受千千万万的人尊敬和爱戴,不仅是因为他汉丞相的身份,也不仅是因为他惊人的智慧与才华,而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对刘备的那片赤胆忠心,更是因为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无私奉献。他的《出师表》,读来字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有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非忠臣也。”诚哉斯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尝遍世间冷暖、观尽人世百态而写就的《红楼梦》非第二不可。作者费尽心思塑造的一个大观园,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作者让我们看见了这大千世界的众生百态。
《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了。单就想象奇特、故事跌宕而言,它确实比其余三部高出一筹,但从故事的主旨与人物形象上来比较,《西游记》只能屈居第三。《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真实历史基础上润色、夸张而来,既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又没有歪曲史实。与之相比较,《西游记》虽然也是由《大唐西域记》改编而来,可过于将情节、人物妖魔化,与原著有较大出入。坏就坏在,《西游记》的影响力太强,“唐僧”、“孙悟空”等形象深入人心,真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反而不被人们认可了。
这样一来,《水浒传》就只能排在最后了。也许不是因为作者写的不够吸引人,而是我这文弱的小女生实在听不惯这些“梁山好汉”们粗俗的语言、看不惯他们鲁莽粗暴的行为方式、接受不了作者潜意识中对女性的歧视。可我也没说它不好,毕竟这是那个特定时代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字,只是静静向我们诉说着来自那个时代的故事。
卧听风雨,看人生几度春秋;行马于路,人生之路悠悠;奋笔于书,叹人生辛酸苦辣;小品香茗,喝尽人生苦中乐;读诗佳作,望人生苦短乐长。
每每读名著,都会在名著中找到深奥的哲理,这些哲理我们并不全懂,但至少会与你的思绪发生一次摩擦,产生火花,就比如我,在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之后,我知道了人应当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在欣赏了《飘》之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真善美,在细品了《简。爱》之后,我更是看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低阶层的`长期生活,看清了我们的生活。难怪说,读诗佳作,望人生苦短乐长。名著是生活的翻版,名著是生活的浓缩。常听身边的朋友说读名著虽能反映生活,但是读名著实在太累了。以前的我也这样想,但现在的我反而喜欢在名著中一点点沉沦,深陷了。因为在名著中,我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中的我,两个极端的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此时的我是自己的对手,在名著中我找到自己。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正是如此。
其实,在现代现实社会中,已经有不少其它课处读物占据了我们学生的视线,但作为生活的精粹,名著仍深受老师和学生的追捧,但有些学生读名著只是当成完成任务。学生读名著,不应当作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而应当作为一种享受,一种鞭策,在读名著时,我们可以划划对我们有启思作用的美句,写写你自己的体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地了解名著、深入名著。在生活中寻找名著,在名著中寻找生活,让我们与名著为伍,一起去寻找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