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整理9篇)

时间: 2024-06-20 栏目:心得体会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

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未知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并最終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重要的是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以有价值的知识为载体,以有意义的学习为过程,帮助学生在成长关键期获得能够独立面对未知世界的综合素养。

此次学习活动,我们后续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甚础。我们可以据此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有的放矢。以往我们的课程标准过于重视内容标准、学科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现在我们更应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回答“以人为本”的问题,在回答“学什么”之前,更应该思考,学生在学习了各学科课程后,留下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思想与能力。

在这次的讲座中,史宁中教授站在数学视角的最顶端来审视数学教学,他从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给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作出了指导。通过这次的讲座学习,使得我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现就我印象深刻及能力范围内能消化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这一次的线上讲座聆听活动,使我感到受益匪浅。新课标的落地必将带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唯有不断探索,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为“双减”工作切实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2

炎炎夏日,丝毫不减弱我校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渴求。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聆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收获颇深。

一、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组成,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1、“数与代数”之变

数与代数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主题,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加强了字母表示数的理解,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初中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把一些常见量的学习内容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2、“图形与几何”之变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第一学段变化不大,第二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可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把三条边画到同一直线上,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一般性地理解图形的周长。第三学段要求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基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总体来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环节理解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之变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放到统计与概率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综合与实践”之变

新课标把部分学习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形式呈现,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第一学段包含“数学游戏分享”、“欢乐购物街”、“时间在哪里”、“我的教室”、“身体上的尺子”、“数学连环画”六个主题活动,第二学段包含“年、月、日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寻找‘宝藏’”、“度量衡的故事”四个主题活动,第三学段包含“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校园平面图”、“体育中的数学”这三个主题,还提出两个项目学习活动——“营养午餐”和“水是生命之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其他变化

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各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新课标在小学注重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在低年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年级学段更侧重能力培养。

二、我们如何应“变”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结合我校“适子教育”的育人理念和“适子课堂”、“适子强师”等办学特色,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数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有教育家说过,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教师必须先成为学习者。新课标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积极践行新课标,配合学校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扎实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技术,利用好101教育PPT软件、粤教翔云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电子白板等设备和资源,尝试使用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制作互动式微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科融合奠定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准备。

3、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数学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项目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我校数学科组正积极研究有关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课题,探求跨学科融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我们将结合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内容,从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选取适合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按PBL任务法建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例如内容要求,以数与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4

近几天终于静下心来把20xx年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地读了一遍,回想起再上一次认真看课标,应该是在20xx年的时候,那时为了参加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而把它通读了一遍。课标是什么?有什么用?就为了比赛而看的复习资料吗?我在反思。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不是教师的复习资料,它是我们读懂教材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不了解课程编写的理念,就无法正确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总有类似的疑惑:现在的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新教材改来改去还不如旧版教材好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简单几个公式能搞定的内容,现在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呢?现在的教材里什么概念都没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教什么,学生也说不清自己学了什么?为什么考试的方向总与教学方向脱轨……当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时,老师们会相互讨论、相互请教,也会打开教学参考书,反复斟酌教参上的要求和建议,但我们很少会想到去看看课标怎么说,因为在我们心里课标更像是一本“珍藏的宝典”,而不是教学的“实用工具书”。这次再读新课标,我发现在我们教学中的很多疑团,其实都能在课标里面找到根源。

1、为什么现在的数学教材总缺少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强调要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我对比了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发现了在小学中,核心素养表现为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在初中阶段就把这三点转换为抽象能力。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都是属于直观感知、直观感悟,看不到、摸不着但又真实的存在,而数学概念是属于一种抽象的思维。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不必用概念对数学知识进行陈述和定性,当在小学课本里渗入了概念,往往会造成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操作活动,让学生用手触摸数学、用眼睛观察数学、用心感受数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这就是小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建立的重要过程,也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数学教材中几乎看不到一些传统的、规范的概念,即便有一些,但这些概念的表述都是很直观化,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相符合的,如百分数的概念在教科书上是这样表达的:像84%,28%,90%,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所以,老师们不用再去纠结要不要在课堂上把数学概念归纳出来,要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概念,我们要的是让小学数学带有一点“悬念”,给孩子们留下发掘的空间。

2、为什么期末考试的题目经常与课本练习不对应?

近几年六年级期末考试的出题方向确定让不少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惊喜连连”、“心有余悸”…甚至怀疑出这样的题目,期末还有复习的必要吗?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课标中的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部分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突显育人导向。适当提高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题目设置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实现对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学业质量的全面考查。在这我觉得有一个词在闪亮着——育人,我们是要“育人”而不是“育分”,“育分”体现在结果,“育人”则体现在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考试导向,更加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的和一致性。以前有些老师可能总会加快进度把每个学期的新课完成,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希望通过刷题刷出考试分数的“最高记录”,实现教师教学的“最高价值”。而这种命题方向的改变正好敲醒我们要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考试观念,光靠刷题是刷不出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应付不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想让学生考得好,唯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下苦功,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3、为什么数学课的课时安排那么少,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那么多?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年代、智能化时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都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可能回到“慢慢来”、“逐一学”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如何实现“大容量”教学呢?在新一版的数学课标中就有明确的提示,我们发现新课标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也新增了关于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有提出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从几这方面可以看出,以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无论形式也好、内容也好都不会是在“单独”存在和发展,更不能将数学的学习困在一周5节的时空上,学习内容扩充——学习形式扩充——学习空间扩充这是未来数学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技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式融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课标是纵向、横向结合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是从教材编写者、一线老师、学生等多维度去研究数学。看似离教师们很远的“新课标”就藏在每一个例题、每一个练习的背后,就展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所以深入学习“新课标”,从课程的理念上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深信在我们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研读课标,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5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取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熟悉分数”时,结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本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均匀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均匀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碰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末半个该用甚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习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题目情境,增强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题目。题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轻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题目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爱好而学来的东西,是很轻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奇妙的设计题目情境,重视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写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体会利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先容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舆图用四种不同色采辨别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量种渠道搜集数学利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换。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熟悉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利用的事例,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利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利用价值。

四、创造利用机会,展开实践活动。

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熟练应用起侧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利意图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习、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利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构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公道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进步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的科学观的构成。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6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标新旧交替,巩固认知

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教和学相互促进,会教才会去学

新课标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现实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本次课标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新课标可以助力新课堂,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教学目标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强调根据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课时的教学目标。

2、把握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

3、选择教学方式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强调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4、重视综合与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

5、融合信息技术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收获和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问世给予我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启发和创新,让我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争创出新的业绩!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7

20xx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四基”和“四能”,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_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埋。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倩,并能确定相应白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百线外一点作这条百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慨念。

(13)不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18)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白分位数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和实施教学建议,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准确把握课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数学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五、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加强学生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监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只看结果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不断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倡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典型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七、结合“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篇8

数形结合是探索数学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也提出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原因在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都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图形、计算方法等进行理解,尤其是对于新课标提出的“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更是有难度。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数形结合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概念在各个阶段的呈现方式也就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一般是以图画式呈现,随着理解能力提高,数学概念逐渐以描述式的方式呈现,再到中高年级定义式逐渐取代图画式和描述式。

②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概念很抽象抽象的,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概念。

③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有阶段性,数概念通常会分阶段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不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传统教育过分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发生过程,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偷懒”,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地现象。没有真正理解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当题目难度系数增大时,由于对概念的不理解思维被固定,也很难再正确地解决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内容的孤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时长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等,而将数学概念内容和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分成两节课来上,这样就使得数学概念与其他相关知识脱离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知识比较分散,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归纳数学概念时一带而过。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原本就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的不断重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或者说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忽视,在总结归纳数学概念是一带而过,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导致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在后续的学习中跟不上节奏,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二、数形结合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理解建立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即概念的巩固这三个步骤,这几个步骤都可以应用到数形结合。

1、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恰当地引入概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因此在引入概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概念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所熟悉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引入概念。

《小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教学中,教师就借助数轴这个直观形象的事物,把抽象的小数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0。1分米以及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一位小数就是由几个0。1组成的。

2、利用数形结合法准确清晰地建立概念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初步了解概念之后,就要对这一概念通过语言符号给出明确的定义,继而教师需要提供变式材料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内涵。即“所提供的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方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借此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形成概念”。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借助温度计引出“负数”这一概念,再由温度计抽象出数轴模型,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负数的性质和特点,深化负数概念的内涵。借助数轴将负数与正数进行类比学习,使学生明确负数概念的外延,负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帮助学生对负数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准确清晰地建立负数概念。

3、利用数形结合法深入巩固应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建立概念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学生理解、建立概念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开展应用教学,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到具体情境当中,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教案,教师将直观形象的生活物体如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与抽象的数据联系起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根据题目所给出的长宽高数据,会进行想象是哪一种长方体物体,继而判断选择出相应的物体,在概念应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理解。数形结合法以数化形的运用有利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数学解读心得

通过观看由经验丰富的史中宁老师为我们解读新课标的视频,我感到受益匪浅,无论我们是教授哪个年级,认真了解新课标的指向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听这个课程的过程当中特别认真,不想自己错过每一个要点,学习过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悟。

首先,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师,新课标是我们教授课程的依据,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其次,把握好新课标,我们就能更好的指引学生去学习。

其次,在本次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要重视教材。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会存在忽视教材的行为,作为教师,为了过分的追求课堂效率或者是希望学生熟练某个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脱离课本去讲授新课。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在考场上遇到几乎和书上一模一样的知识点和考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出现答不出来的现象。我们为了追求拔高、效率等往往就会忽视课本。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就会刻意的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做题去实现。之后为了拔高这个知识点也会让学生做更多类型题。这样做确实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有帮助,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面对考卷上一些同类型知识点的考题,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掌握。

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反思,如果我们仔细去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能在考场上遇到的知识点,我们的书本基本都是覆盖的,另外我们的教材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不能单单为了传授知识点或者是呈现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忽视课本。

(二)另外我们还要不断的转换教学思想,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话题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当中,我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大部分教师都会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行为。没有办法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主导课堂,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一节课的过程当中过得很“充实”,但是学生除了机械的学习和被动的掌握一些知识点外,并没有真正的去学会知识更甚至于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被动的学习可能是会培养出一批做题高手,但是实际从长远的角度去看,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开阔和整体的发展。

这也要求我们一定是要转变思想,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三)我们要改变旧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都是单纯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去教授孩子。这也要求我们在去评价一个学生的过程当中,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的好坏,而要多方位的去了解学生的特点,多去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优势和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要求我们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不断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之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位教师不要不断的创新,去改变过去不合时宜的传统模式,不断的去摸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去发展我们的每一位学生。

    【心得体会】栏目
  • 上一篇:《贝多芬传》读后感(整理9篇)
  • 下一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整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