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安全模式论文()(精选8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申请报告

安全模式论文篇1

一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传统的“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教材单一,教学进度紧张

课程伊始,由教师指定一本教材作为课堂学习教材,多种教辅资源的使用也仅仅是教师备课时的参考。由于课程进度较紧,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略显欠缺,不能激发学生全方面获取学术领域最新相关知识的兴趣。

(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为他们准备的学术正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施教者的角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充当受教者的角色,被动学习贯穿其全过程,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被动。

(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未能融入自己的主动思考,学习目的似乎也变得愈加简单,仅仅是通过考试,学生并不能了解所学习课程的真谛。因此学生并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处,更不知道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对于“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相悖,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基于PBL模式的“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课程改革实践

PBL教学模式将关注点放在问题上,以问题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和提高思维技能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及学术领域更加游刃有余。本课题结合PBL教学基本理论,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为对象展开研究。

(一)课程简介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InformationSystemSecurityEngineering)涉及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中与系统安全(INFOSEC,InformationSecurity)工程实践有关的各个方面。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学生活学活用,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二)师生转变理念

PBL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习惯于从讲演中获得愉悦感的教师,在PBL教学环境中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大篇的讲演;而已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学生也会愉快地享受轻松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找出答案。

课程开始之初,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平台和资料。教师应该既不指定教材,也不采用传统的传道授业方式,而是在每个问题提出时,向同学推荐几款主流教材及相关主题的知名博客,供同学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建立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时刻了解学生动态及问题解决的进度,做好督促、反馈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三)实行基于PBL的新型教学法

1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

问题、学生、教师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素。要取得良好的PBL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因此,课程开始前,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专业基础背景等因素,设置一到两个启发式问题,挑战学生的思考过程。问题数目不应过多,以免过于局限,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及思考深度。

2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自主学习。对问题进行整体性认识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汲取他人优秀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课堂是学生展现的舞台

PBL教学模式中,课堂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相关主题的研究结果展现给班内其他同学及老师,并由老师进行谬误勘正及疑难点的再解析。这样可以使同学对于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从而了解自身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上的不足,并对自主学习方式加以改进,逐步摸索出适宜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同时,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疑问的问题,可由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学生进行课下再探讨。

4学习效果考核

学习考核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二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于传统知识的考核还是采用笔试的方式,但是增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所占分值的比例。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我们允许学生开放思维,随意选题,只要是在该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都可以进行研究,学期末通过答辩的形式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分。

5效果评估

对两届学生(基于传统教学方式及基于PBL学习模式培养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对比。根据学生两方面的考核,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上升,虽然在传统知识考核方面上升程度并不明显,但是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上升幅度很大。并且,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受访者的学习兴趣明显上升,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课程,而是带着兴趣去探索未知领域的新奥秘。同时,在与受访者谈到对该门课程的认识时,可以看出PBL模式下培养出的受访者对该门课程的整体把握及对章节间联系的理解明显优于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6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学生能力有限。在四年本科传统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较局限,缺乏学习主动性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时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同时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确实有些欠缺,有时并不能按照预想的步骤进行下去,课堂中还是会看到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说教。

第二,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在“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提出问题,为学习者创设情境,然后学习者在设法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获得技能,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见问题对于PBL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开放性不高、难度不够,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导致问题的探讨深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总之,虽然PBL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PBL教学的优势已经得到初步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越来越多,达到了预期效果。相信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不断总结PBL教学经验,多思考该模式下相关课程的开展,PBL教学法一定会在研究生教学中发展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研究生。

安全模式论文篇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输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己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的重中之重。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很广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涉及面很广。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输安全直接有关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三类:人为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交通因素,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个人的操作。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作中,不管是哪个环节、哪项作业,都需要由人来控制与主导,是一个个的人在操纵、控制、监督着各项机器设备,完成规定作业,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交流互换信息,协调其他作业进程。正是由于运输工作中有人的参与,才使个体因素在运输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路因素

道路在交通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道路上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应考虑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标线施划率、标志设置数量、指路标志设置情况、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限速标志设置率、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路口渠化率、路口灯控率、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路段人行横道灯控率以及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等。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人为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人工环境的所有生产设施。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是一个硬件系统(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人员(交通系统工人与各级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理事机构,运行组织,维护组织等),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再加上社会的互动影响综合形成的。安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经营内部环境,还包括通过运输系统管理建设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的声明,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在安全方面需要指定总体方向,规范企业行为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框架。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定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应符合下列要求:它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作为参考,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应该包含对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改进的内容,并制定改进时间表;安全管理规范要体现出运输全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思想;安全管理规范应当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其它管理的方针一致,并且同等重要;安全管理规范形成文件,例如写在安全管理手册的开头部分;传达到每一个员工,动员全员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安全运输方面的义务,保证方针的实现;并积极地接受上级及广大乘客的监督;作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方针也应当定期评审,确保其适用性。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危害进行识别

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经营环境的破坏或根源,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即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设备条件,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缺陷等原因。伤害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对危害防范的范围如下:(1)日常业务活动应的危险识别;(2)定期维护活动;(3)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的活动;(4)紧急情况下可以预期;(5)设施和设备。

对所有确定的危害,评估风险程度,制定控制方案,以降低他们的风险是允许的风险。控制计划应该是预防,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实施的评价和控制方法的结果,应当记录,并保持实时更新信息。

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建立

合理构建安全管理目标,既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殊情况规划。对于目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l)目标要确定所有不被允许的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2)通过科学手段,将风险目标指标量化;(3)要考虑应急安全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4)目标要与各部门的实际相符合,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5)有完成的时间限制与考核规定。

将安全管理目标细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其中应该包括:(l)确定担任各项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权限;(2)适当分配人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3)拟定任务完成的方法及进度。

组织结构和职责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活动中,工作人员起着重要的影响,须认真明确其职责与权限,便于实施安全管理细则。要对其职责、作用和权限进行规定的人员如下:(l)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当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负责审查与批准安全管理方针,安排安全管理职责,并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资源与保障;(2)部门业务经理;(3)安全训练人员;(4)特种装备负责人;(5)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

通过职责的划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于所有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事务,必须面面俱到,充分考虑细节,明确职责。而不能存在疏漏,或者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对运行进行控制

运行控制的目的是对所有需要控制的风险的运行和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使与这些运行和活动有关风险都处于受控的状态。对于经过评价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建立文件化得程序。运行标准应当清楚到现场操作人员可以看懂并知道怎么去做的程度。这些运行标准可以来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惯例等规定。当然为了保证本质安全,应当从设施设备设计时抓起。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的准备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是用来确定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并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响应,以预防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应急管理应当从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后果,还可以预防更大规模的事故发生。

交通运输应急计划制定时,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l)应急单位;(2)应急期间的责任人与全体人员的职责,特别是担负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职责(如消防人员);(3)内部报警与通报、紧急联络通信;(4)人员应急疏散预案;(5)关键设备的保护及危险物处理;(6)应急期间必要的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程序、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主要必备应急设备有: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重要的隔离阀、应急照明和动力、开关和切断阀、逃生工具、安全避难场所、急救设备和通讯设备等。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预防

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后果。应包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事故的规模和范围,启动应急程序;抢救伤员,急救然后发送医院,迅速按照规定的项目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必要时保护现场。此外,紧急事件发生后,应进行相关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选择,首先考虑消除危害,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终考虑保护措施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避免产生新的风险;前线员工参与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关文件若果发生变化,应遵循实施做好记录;核查纠正预防措施。

安全模式论文篇3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条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的生活消费模式逐步转向了“线上+线下”的便捷型,触手可及的生活和工作使得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人们也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高效率、高丰富度。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消费者、企业乃至政府相关部门在此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社会,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使用、传递和销毁的安全是信息拥有者和使用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来促使互联网安全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端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向某一节点汇集,生活和学习充斥着各种类型的信息,人们依靠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最终形成能够支撑相应决策的信息库。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就是金钱。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并不是仅仅有利而无弊的,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涉及一些个人、企业乃至政府相应机关和部门的重要信息因为互联网而被泄露和篡改,造成不小的损失的案例不在少数,如何有效地控制那些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相应的探讨,并对如何规避相应的风险和挑战提出自身的一些看法。

一、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大容量性使得相关的主体能够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提升信息的价值,对于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信息安全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有利的环境和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提升社会发展效率

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所从事的每件事情都讲求有效性,在保证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大的效率产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顺应了这种“高效率—高产出”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量的信息通过各自的通道向信息的需求点汇集,最终形成大量的相关的数据资源。而这些资源首先能够促使相关的决策的快速和准确地做出,促进主体对于机会的把握。

互联网模式下,各种移动客户端的推出使得原本分散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能够通过一定的平台得以有效的整合和使用。比如,滴滴打车能够通过对于社会上的车辆通过一定的利益关系的架构来实现全面的整合,使得闲置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用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丰富了市场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都在不同程度地提升,对于各方面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消费时,想货比三家;在决策时,想网罗所有信息;在学习时,想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多最有用的内容。这就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信息需求。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也使得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了一种可能,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就可以找到成百上万条相关的信息。

在互联网+模式下,政府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响亮的口号,需要的各方面的信息,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多地能够以一定的相关性呈现出来,通过专业的搜索引擎可以轻松简单地搜集到相关的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提升产品的定位。

二、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存储和使用路径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多元化的需求和大量化的供给导致信息的变质和滥用,在信息的使用尤其是区分辨别方面的成本要高很多。具体来说,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冗杂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人只要能够实现联网状态就可以无时无刻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以一定的顺序和格式存储在更大的数据库和服务器中,这也就决定了只要能够进入这些数据库和服务器中的人就可以随意发表信息和获取信息,这使得往往客观公正的信息因为一些人的曲解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最终导致信息变质。

(二)信息存在泄漏风险

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的安全等级也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一些不法之徒为了其不可告人的想法通过各种非法的途径来窃取相关的信息,给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同时也有些人为了扭曲事实或者误导别人,将所获取的信息通过歪曲性的篡改再传至互联网中,导致更多的人接受不良的信息,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法律层面的不健全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之配套的制度层面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及时地更新。虽然国家相关的部门在不断地出台相关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通信部门和企业也在不断地开发出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但是仅仅靠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措施难以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相关的法律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再加上人们懂法、守法的意识不强,导致侵犯信息安全的行为屡屡发生。

三、互联网环境下解决我国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提升公民信息安全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的层次和效果。对于信息安全问题,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加以解。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来提升公民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意识层面上使其树立信息重要的理念,在自身的生活中抵制不良信息,创造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

(二)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安全的硬件建设

信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的,途径的安全与否直接决定了信息的安全性能和使用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要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层面的研究来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三)加大对于信息安全犯罪的打击

对于那些利用信息获得非法利益的行为和人员,要通过相关的法律途径来进行严厉的惩处,维护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对于跨国犯罪的行为,要加强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联系,提升合作保护网络安全的领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得到了良性的发展,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治理良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的发展使得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信息化社会的便捷与高效,信息真正地实现了触手可及。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互联网环境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问题和缺陷还比较多,要重视对于信息安全问题的治理和方法,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环境。

安全模式论文篇4

1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论述

(1)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全程监管生产人员的工作现状;一类是全程监管生产设备的运行现状。

(2)实际上安全管理就是全面管理发电企业安全体系内部的工作人员、设备、生产环境、技术等,然后依据管理规范完成各项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安全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家庭和个人,尤其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生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深得人心,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护发电机组和附属设备的安全运行,为电网安全地提供优质电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经过分析实际生产现状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安全工作在发电企业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把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里。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而事故的发生往往又绝不是偶然的,纵观各类生产事故,大多是几种因素"偶然"组合到一起,才"必然"地发生了事故。在这些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时间等等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重要的,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与人有关,有时甚至取决于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有效地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

2通过电气安全培训实现电气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1)要想落实电气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应该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电气安全培训力度,根据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安全管理策划相应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年都要定期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指示宣传,可以固定在每年的某个月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职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同志们对“勿忘生产安全;珍惜生命”及“三不伤害”等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作中本着"从严安全教育,从严安全检查,从严执行规章制度,从严奖惩"的原则,以查"六防"和"反三违"为重点,突出"六个一"扎扎实实的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落实电气安全管理模式,其次应该定期培训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技术,让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到安全事故的自身危害性,从而认真学习安全管理技术,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都自觉遵守安全规定,自觉执行,除加强对职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培训外,对电气一、二次系统图的培训也十分重要,必须做到每位职工在工作中熟知本系统一、二次设备的接线方式,运行状态,带电位置,和本次作业的危险点和控制预防技术措施。

(3)落实电气安全管理模式,第三应该加强电气安全设备的使用监管力度,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落实电气安全設备的管理,教育职工严格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电气安全用具。

(4)落实电气安全管理模式,还应该制定一套科学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职工行为,让每一个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工作。因此,我们经过深入讨论和研究,针对电气工作的特点在原有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安全和防范措施十余项,即:电气安全管理网络/防火制度和消防组织/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反事故防范措施/发电机大修安全措施/文明生产管理考核细则/巡回检查制度及发电高峰期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完善和建立,使电气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消除电气设备的事故隐患,落实电气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认真检查电气设备存在的事故隐患,不断完善发电企业的运行环境,把电气设备的安全事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安全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只有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1)导致电气设备事故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另一类则是环境因素。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较长时间内如果不出现安全事故,就会让工作人员放松警惕,这种自傲心态会引起"三违"现象上升的趋势。物的隐患集中表现为设备与环境不安全的状态,即电气设备的紧固件,连接件,接触面的过热,绝缘老化等问题,"三违"问题靠检查,奖励和处罚来解决,而物的隐患靠及时检查,整改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来解决。

(2)重视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断完善电气安全管理机制

发电厂应该进一步明确电气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认真落实好各项管理工作,在满足国家相关电气设备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此外,电气安全管理工作还应该得到发电厂工作人员足够的重视,操作人员按照相关要求使用电气设备,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周期。

(3)不断提升电气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电气设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电气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定期培训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电气设备维修保养水平,在全面监控电气设备运行状况的前提下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此外,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电气设备的运行问题,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4结语

要想降低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整改检查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事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及时发现并消除小的安全隐患,以免引发更大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及时就会给安全生产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电气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宇彤,任立新.论发电企业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工作[J].科技资讯,20xx,(01):109-110.

安全模式论文篇5

摘要:食品安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证和基础。高校食堂作为广大师生就餐的重要场所,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食品安全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

高校食堂是学校开展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的后勤保障部门,经营管理状况也会影响学校整体的发展[1]。高校食堂是高校师生的重要就餐场所,而食品安全关乎师生的健康,与正常的科研、教学及生活秩序息息相关[2-3]。随着高校后勤的改革,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也呈现多种方式,高校食堂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淡薄、管理难等问题,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1新形势下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改革的进度加快[4]。作为后勤改革的重点,高校食堂也随之进行了改革[5]。将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规律等引入到高校食堂中[6],调动食堂的积极性。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高校食堂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营模式也逐渐多元化。高媛[7]认为我国高校食堂经营管理主要模式为社会招标经营、校企合作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

1.1学校自营

高校后勤自主经营是指高校食堂自建食堂及自行采购设备,由后勤部门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权及管理权都归属于学校。自主经营的优点在于统一采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卫生要求,食堂不以盈利为目,极大地体现高校食堂的公益性。但学校自营食堂运营成本高、菜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仍是突出的问题。

1.2社会招标经营

社会招标经营是指高校通过发布招标公告,引进餐饮公司经营管理食堂,由经营者对食堂进行装修及投入。由于餐饮公司的竞争较为激烈,大大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菜品花样、品种、口味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食堂外包经营,不仅能减轻后勤经济上的负担,降低用工的风险,减少学校的人力物力,还能增加高校食堂的经济收入。社会招标经营也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食堂管理经营模式。但此经营模式下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经营者盲目追求利益,存在食堂卫生不达标、采购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1.3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及托管经营模式

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及托管经营模式是指高校将食堂经营权承包给个人及私人公司,此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提高了积极性,学校只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即可。同样也存在较多问题,包括追求最大化利益、卫生管理制度欠缺、设备落后老旧、监督管理不到位等。

2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监督管理难度大餐饮企业往往追求利益,出现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后厨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论是社会招标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还是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其本质都是以学校为主体责任人,但监管常常流于形式,责任主体的追究往往难以落实,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威胁到生命安全。食堂经营者监督管理的能力,决定食堂是否能够发展为师生满意的食堂。

2.2餐饮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

餐饮行业为服务行业,较其他技术型行业而言,具有门槛低、上手快等特点,成为很多无技术型人员找工作的首选。由于餐饮工作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操作规范、流程模糊不清,对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容易在工作中带入个人习惯,出现不按操作规程加工食品等问题,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件。餐饮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平均约为14h,时间较长,工作单调乏味,加之高校的特殊性,每年寒暑假员工无薪资待遇,一年只有9个月的上班时间,造成了食堂一线员工频繁的更换,而新招聘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等又不熟悉,需要重新进行岗前培训,给食堂管理人员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行之有效地管理体系

高校食品安全制度体系不健全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制度的好坏与食品安全生产密切相关[8]。现在的规章制度基本都具有通用性,管理体系片面而笼统,很难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安全管理是从食品采购、验收、加工、售卖等各个环节进行的,应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操作指导。整个管理体系、制度内容笼统、片面,无法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意见。同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饮食服务中心缺乏核心的现场管理方法,虽然各个食堂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如何采用现场管理方法,使食堂变为环境舒适、食品安全、制度健全、员工服务好、师生满意度高是现在的核心问题。

2.4设备老旧、硬件设施跟不上

由于学生人数的递增,食堂每年的营业额呈阶梯式增长,而食堂数量并未增加。食堂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功能间划分不合理,整体空间布局不合理;设备老旧,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未能及时进行保养及定期维修;操作间面积小、拥挤,不能按照操作要求摆放设施设备,从而造成了难以按照标准化进行加工操作;食品卫生环境不达标、卫生存在死角,进而出现食品风味差,师生就餐体验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频次增加等问题。基础设施及功能布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餐饮食堂的要求,食堂抽油烟设备老化,清洗油烟管道也不能按照相关要求定期清洗,以至于备餐时后厨油烟设备吸力不足,排烟机及通风设备不能正常工作,部分餐厅没有二次消毒间,后厨未设消毒装置,人员通道及货物通道出现交叉。生熟混用,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难保证。

2.5原材料采购、验收及储运过程

采购验收人员专业度不高,验收人员往往是专业不对口或者以往无相关工作经验。食堂供应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如蔬菜、豆制品、鲜肉类、冻货类等商品,每天验收新鲜蔬菜品种超过30项,需要验收人员具有质量鉴别、优次品分类等专业技能知识。以高质量的验收标准,加上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技术,判断原材料是否合格。高校食堂在货物验收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仅凭肉眼及经验判断食材是否合格是远远不够的,若将不合格的产品验收进入食堂,将严重影响到食堂的食品安全。食品加工环节是将食品材料、调味品等处理成直接可食用的食品。在操作中是否存在生、熟盛器不分。生熟不分是引起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加工环节中使用添加剂是否超标也是突出问题,工作人员添加剂使用量不清、随意添加、凭经验添加,都会导致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按相应的操作规范将食品加工完毕,后厨备餐间应提前做好消毒工作,售卖饭菜的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餐饮业与学生食堂集体用餐配送规范》中明确指出,食物的售卖时间仅为2h,超过2h的要热保存或冷保存,再次食用的食品必须回锅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不低于70℃。而食堂普遍存在售饭时间过长,有些早餐的食品到了晚餐依然在售卖,售卖超过2h后也未进行相应处理,随着售卖时间的增加,食品中微生物数量也会增加,使食品发生变质,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管理团队

与传统的食堂高校相比,如今的食堂工作态度和服务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高校食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模式使食堂充满活力,能较好地保障及完成供餐任务。社会招标经营及校企合作经营模式等经营模式丰富了菜品的品种及风味,提供了更多的就餐选择性。随着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面临的压力也逐步增大,提高员工的队伍建设是迫切需要的。加强餐饮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让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充分了解,在每次培训中提升自己。培训内容应全面并具有指导性,指导员工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相应的工作。从员工岗前培训开始,凡上岗员工需持有健康证和相应的知识储备,每星期进行培训。在加工及售卖过程中,严格要求日常行为规范,穿戴洁净工作服及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缺一不可,从源头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严格落实执行《食品留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每一个环节严守食品安全红线。培训内容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①专业知识的培训,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②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加工技能、切配技能、烹饪技能、红白案手艺技能等。③职业道德培训,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对食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员工道德培训的同时,让员工了解学校的发展、食堂的发展、食堂的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等,让员工有参与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培养员工与学校、食堂间的感情,改善师生与工作人员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爱岗敬岗的工作态度。

3.2建立健全高效的食品安全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结合《食品安全事故追责制度》《食品安全工作制度》《预防食物中毒及应急预案》《食品留样制度》和《员工量化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对食堂各项规章进行制订及完善。在高校饮食服务团队中,餐饮工作人员、供货商、质监部门数量庞大,参与人数较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清晰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执行,以保证饮食工作的正常开展。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践行学校后勤“三服务三育人”宗旨,确保学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实施精细化管理改革,最终达到“三满意”(学校满意、师生满意、员工满意)。

3.3增加设施设备,提供标准化供餐

高校的硬件设施直接影响师生的就餐状况。硬件设施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卫生安全,影响出餐效率、加大人员工作量等。从减少人工和提供标准化的角度来看,高效食堂应该配置农残检验室、食品检验室、中央厨房及全自动化米饭生产线。农药残留检测室是对蔬菜上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防止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中毒。食品检验室定期及不定期对食堂进行抽检,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进行检测,以保证食品的生产安全。中央厨房通过大规模采购,将切配好的蔬菜、豆制品、肉类统一运输到各个食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人工成本,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降低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全自动化米饭生产线通过自动化设备将米饭集中做好,配送到各个食堂。整个米饭生产线配置4人便可完成全校师生米饭的供应量,而现在各个食堂采用的是“小家小户”的蒸米饭做法,每个档口做自己的米饭,整个食堂凡是供应米饭的档口需要自己供应,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浪费及机器设备的重复,降低了生产效率,且质量无法监控,无法做到整个中心标准化。标准化设备的配备,不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能够实现标准化、高质量化的出餐,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

3.4加大处罚监管力度

在原材料的验收、储运、加工及售卖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高校食堂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对常见的问题,必须建立高校可行的安全预警及防范机制。无论是对餐饮公司还是自营食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可以同第三方检查机构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

3.5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

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饮食工作的特殊性及实际情况,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及监督团队,加强领导力量,规范工作程序,员工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化,培训形式多元化,人才使用岗位化、效益化,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改变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面貌。同时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后勤饮食的关注力度,在人员方面可引进研究生、博士等高素质群体,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业务团队,提高食堂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师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全模式论文篇6

摘要: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核心,探索出一种科学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是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MBA”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并从安全文化员工手册(M)、安全行为管理(B)和安全文化评估(A)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论述。

关键词:安全文化;MBA模式;安全文化手册;安全行为管理

安全文化评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良好的安全文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只有搞好安全文化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才能有牢固的根基,而安全文化建设有赖于科学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因此,探索出一种科学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对于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MBA”模式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可以归纳为“MBA”模型(见图1):

1.一本手册(Manual):企业安全文化员工手册。

2.一种安全行为管理方法(Behaviormanagement):对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管理。

3.一种安全文化评估方法(Assessmentmethod):对企业安全文化评估,并不断改进提高。

3.1安全文化员工手册。安全文化员工手册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安全文化手册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并让员工对安全文化有一个全局的了解。手册可分为6个篇章:安全观念文化篇、安全行为文化篇、安全制度文化篇、安全物态文化篇、安全格言篇及安全故事篇。安全观念文化篇主要包括“安全第一”意识、“预防为主”意识、遵守安全法律法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安全行为文化篇主要包括安全操作、劳动防护、应急自救、事故预防等。安全制度文化篇主要包括企业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物态文化篇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技术、安全防护装备等。格言篇包括安全谚语汇编、安全生产三字经等,也包括本公司领导关于安全工作的讲话,还可添加公司领导和员工家属的安全寄语。安全故事篇可以精选其他企业和本企业发生过的与安全文化建设、事故等相关的故事,并配上插图。安全文化员工手册旨在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并让员工对安全文化有一个全局的了解,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打下基础。

3.2安全行为管理。事故轨迹交叉理论告诉我们,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比较而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致因要素。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宣传等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加其安全知识、改变其不良的安全习惯。不同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安全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性,不同的企业员工应接受不同的安全培训教育内容。例如,企业领导主要应进行安全意识、安全政策法规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人员主要应进行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生产责任等内容的教育培训,而一线操作工人主要应进行安全操作、劳动保护等内容的教育培训。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应“有区别”的对待,有的放矢,切不可“一刀切”。过去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个体,由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可知,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组织原因才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人是属于组织的个体,任何个人的不安全行为都是在个人所属组织的综合管理下实现的,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深层原因是组织中存在的缺陷。根据Reason潜在错误理论,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组织失误过程是最大的“潜在错误”,是导致系统失效的最根本的潜在原因,组织因素同时也是最不易被察觉的危险。图4为组织失误事故模型。因此,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除了采取教育培训、宣传等手段之外,最根本是要从组织层面着手,加强组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组织过程的准确性,消除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源,从而从源头上扼杀事故。

3.3安全文化评估改进。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安全文化评价指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模型,定期对企业和部门进行“二级”评估。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估是以时间为轴与以往评估结果进行纵向比较,部门的安全文化评估可采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评估指标可选取”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这四个为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对所有的评价指标进行相应的打分,最后根据得分划分安全文化评估等级。评估的目的是改进提高。从评估结果中发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结论与展望

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文化建设的“MBA”模式,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安全文化建设的“MBA”模式是指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安全文化员工手册(M)、安全行为管理(B)和安全文化评估(A)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2)安全文化员工手册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并让员工对安全文化有一个全局的了解,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打下基础。(3)对员工的安全行为的管理除了采取教育培训、宣传等手段之外,最根本是要从组织层面着手,加强组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组织过程的准确性,消除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根源,从而从源头上扼杀事故。(4)对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估可采用企业和部门的“二级”评估模式,企业的安全文化评估是以时间为轴与以往评估结果进行纵向比较,部门的安全文化评估可采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评估结果中发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并且对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5)该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还没有正式运用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验证,并且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

安全模式论文篇7

一、信息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业在信息化应用和要求方面也在逐步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重要业务系统相结合,例如站、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及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各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威胁和隐患,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所有工作都无法正常完成,所以信息安全是各行业信息系统运作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和运营人才有大量的需求。相对于其他信息安全理论,密码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国内在信息安全方面比较突出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以密码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居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密码学仅仅是信息安全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他信息安全领域,目前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形式单一2、重理论,缺实践3、教学计划不科学4、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5、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总体来讲,当前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相当匮乏,因而导致了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相对落后,且缺乏有效的国内、外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信息安全理论研究远落后于信息化安全技术的应用及开发,在该领域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立相关行业标准等方面十分不利。

针对上述国内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结合国情及新时期社会对信息安全专业多样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文重点着手对信息安全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探寻一种较科学、可行的信息安全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实训教学模式

1、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从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各个领域均要求该类人才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其实训教学应注重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并设置合理的实训教学内容。实训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是信息安全专业实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起优化、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才能加快人才培养预定目标的实现。在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明确专业学科核心实训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外,应紧密围绕信息安全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大量的实践类课程。因此,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应逐渐建立学生实践能力标准体系。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具体原则,专门制定信息安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并形成正式规范。

在实训内容方面应设计四大部分:一是计算机网络NT、Novell、UNIX的网络的连接;二是微机组装及故障排除;三是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及认证模拟训练;四是信息安全实训,主要有加密系统、防火墙技术、病毒的防范、电脑高手攻击与防范等。

2、实现多元化虚拟实训模式

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并结合各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实训教学分为基础网络实训、信息安全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安全综合实训、实践基地实训项目以及毕业论文(设计)6个层面内容,搭建这种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虚拟实训模式。基础网络实训一般应采用课内实训的方式;信息安全综合设计实训和系统安全综合实训多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创新、创业实训应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小组的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去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如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基地实训项目应多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利用假期2~3月的时间到实践基地进行深入、全面的实训锻炼,也可以顶岗锻炼。通过实训锻炼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使其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定位,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实验室建设

基础网络实训、信息安全综合实训等是可以利用课内实训或集中实训的方式在实验室完成的,专用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纽带,因此,需要设计和搭建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实验室,从而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信息安全实验室与其他基础实验室不同,它需要大量的专用安全设备、服务器、计算机,还需要大量使用各种专用的安全软件,同时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实验教师,才能使信息安全实验室发挥其作用。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实训基地的含义可以有两层,一层含义是为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而建立的实践场所。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非“科班”出身的,几乎是相近学科或专业后转型而来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质量不会太高,而且缺少信息安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不能胜任安全的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综合性工作。而信息安全专业注重实践的学科特色要求师资队伍既有精湛的学识和理论水平,又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故建立一个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实践场所,有利于老师把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从而很好地指导好学生。

另一层含义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地。该专业所学的大量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应多方努力,与实训条件好的各高校、企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重点选取一些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特征相符且适合大学生实践训练的友好单位作为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确保学生能到某一实践基地去全面、系统的实训锻炼。

5、实训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

信息安全实训课程必须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训课程完成相关配套的实训,提高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水平。因此成熟完善的实训评价系统十分必要。实训教学的评价工作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及时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实训项目内容,对实训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借鉴,加上该专业的自身特点,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在这样的局势下,本文针对对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安全实训教学模式,从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新时期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出一定贡献。

安全模式论文篇8

在社会及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当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因此人们提高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视度。一般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指的是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全面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可靠性等。本文首先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了简短的论述,之后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模式。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论述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际上说的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所包含的不同的硬软件设备及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不会轻易受到其他恶意的盗取和破坏,促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还牵连到了有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等多个学科,在人们对网络便捷性、高效性的需求不断提升的当下,切实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显得格外重要。常见的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手段包括木马病毒的破坏、物理通信设备以及线路的破坏、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漏洞进行攻击、削弱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能力如常见的拒绝服务等几个方面。

2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2.1木马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计算机技术使用过程中木马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程序,会给计算机带去一定的破坏,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存在被盗取的风险。一般木马程序所带去的破坏主要有主机资源被占用、用户数据信息被盗取和破坏等。而病毒文件则是通过自我繁殖,主动感染其他文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潜伏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木马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计算机网络隐患产生者,一方面与木马病毒的特性有关,其诞生目的就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另一方面木马病毒可以很好地伪装在其他应用程序、邮件服务、Web服务中,人们对于其识别能力较弱,不经意的运行超链接都可能导致木马病毒程序被激活,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2计算机主机以及网络设备的不安全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

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有众多方面,其中计算机主机及网络设备使用是否安全、合理也会带给网络安全严重的影响,就计算机的主机来讲,如果不在其中设置相应的远程资源访问及登录权限,数据端口的肆意暴露、登录口令的简单化设置、用户权限的不合理分配等行为都是主机使用过程中极其不安全的因素。造成主机使用的安全隐患是由于计算机应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往往贪图计算机控制的便捷性而忽略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对于网络设备而言,其使用的合理性,一方面能够保障网络的畅通性,为用户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另一方面,网络设备也是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实际使用过程中配置的简单化、登录访问的随意化,同时对于安全设置有严重缺失,这都是导致安全隐患的常见因素。

2.3缺乏安全性验证无线网络以及移动互联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无线网络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这两项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们带去了一定的便捷度,但是也增加了计算机系统安全隐患的发生机率,在一定程度上无线网络等技术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泄露、数据损坏的范围及程度。

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措施分析

3.1做好计算机系统软件维护工作

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虽然是最基础的,但同时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基础保障,通过日常的维护管理不仅可以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及时维修,对各项系统及应用实时更新和升级,同时,通过使用杀毒软件以及各种安全保障软件来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做好定期的病毒木马查杀工作,系统备份以及数据清理工作。除了操作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用户应从来源可靠、安全系数较高的Web网站获取应用软件,坚决杜绝使用破解性软件,做好应用软件的升级维护工作来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

3.2合理使用各种网络物理设备

保证所使用的网络设备安全合理性就相当于为计算机网路的安全打下另一层牢固的保障。就拿路由器来说,需要对其设置复杂的登录访问口令,同时还要实施MAC地址绑定、数据过滤、IP流量限制等手段,有效合理提升路由设备的安全。交换机也是局域网络中常见的设备,保障交换机安全,主要是通过Vlan的划分进行数据流的过滤,从而达到访问控制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硬件防火墙设备的使用,通过对内外数据的过滤识别,达到安全保障控制目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还包括各种物理设备运行环境的可靠性,包括电磁环境、电源供应、温度湿度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3.3加强计算机应用者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管理操作的培养

计算机操作人员本身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来讲十分关键,如果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超强的操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所以,应重视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增强,让他们能够深入的了解数据信息安全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信息安全威胁会造成怎样的损失;另一方面,应通过必要的安全管理操作技能培训使其安全使用计算机设备,例如定期变更登录口令、做好关键数据的备份工作、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另外要重视不必要的远程访问、用户权限设置以及端口的开放,尽可能从计算机安全操作方面杜绝网路安全隐患。

3.4做好网络环境下无线、移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无线网络及移动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现在随处可见的WIFI及4G通信技术,为了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必然要设置相应的验证,利用MAC地址与IP绑定、MAC过滤等方式进行登录主机的控制,另外对于陌生的无线网络不应主动连接,以免用户数据遭到窃取或者破坏。而针对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或者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方面,通过安全验证、授权应用的安装、安全扫描等方式保障安全。除此之外,以主机集群构建的云计算技术,通过虚拟主机的控制、资源的访问限制以及资源动态管理构建起来的安全保障也是未来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思路。

4结语

总而言之,并不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重视软硬件设备的维护,加大对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及操作水平的提升等等,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维护的正常开展。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安全调研论文

电子商务安全论文

论文样板2-DHL国际贸易物流模式的研究

安全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申请报告】栏目
  • 上一篇:部编本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1篇)
  • 下一篇:教学模式创新心得体会(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