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青年与传统文化(收集3篇)

时间: 2024-07-12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大学文化价值观;发扬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26-02

我国大学教育自创立以来,在教育家和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优秀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传统并得到了传承。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主体,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导者,理应在继承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方面发挥中坚作用。但是受到社会整体文化价值观不断嬗变的影响,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一、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承

我国的大学教育发轫于19世纪末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到民国时,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办学实力的大学。在近代高等教育初具规模的同时,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也得到了确立。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私立高等教育前期以政治为价值取向,后期以经济为价值取向;官办高等教育以科技为价值取向”。如,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指出大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同时,国民政府也注重大学的学术研究功能,以科技为价值取向。这样,对高深学问进行刻苦研究,就被广泛认可为大学的文化价值观。蔡元培还进一步指出,大学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会升华为一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首先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能力。其表现为以文化知识和文化学养为基础的精神创造能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深受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在新形势下,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继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很多还是“80后”。这些青年教师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在成为大学教师之前绝大多数在大学里接受培养的时间长达十年(博士研究生学历)。应该说,这些青年教师身上应该有着良好的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大转向,对大学青年教师的改变是巨大的。这表现为,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已经不再是青年教师们唯一追求的价值目标。首先,一部分青年教师能够较好地认可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但也注重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其次,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在一些大学青年教师身上已经淡化了很多,在他们心目中大学职位等同于谋生手段。再次,在一小部分大学青年教师中,研究高深学问被追名逐利取代,呆在大学里图的是中央属、省属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身体留守下掩盖着大学精神的灵魂流失。最后,在私人生活上,不少大学青年教师也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渐行渐远。

三、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蔡元培先生提出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的大学理想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满清王朝虽已结束,但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文化糟粕依旧强大,抱着“读书致仕”思想读大学的大有人在。又是一个百年过去了,时代在某些事情上出现了轮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世俗功利主义读书观、学问观在高校青年教师中有所抬头。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的分化冲突不是孤立的和自发的,有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刻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比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分化冲突,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分化冲突。读完博士以后,走上高校教师的岗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在30岁以上,当此时身上没有积蓄,没有自己的产权住房,又面对结婚生子,他们在择偶时从现实考虑,也必定要考虑对方是否有钱、家庭是否有地位。在此情况下,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产生碰撞是一种必然。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和相互碰撞,使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失范现象,从而使人们陷入一种价值冲突漩涡而不知所措”。这也许正是高校青年教师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失落的原因。外界可以对此指责,但其发生却不可避免。

四、在碰撞中对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与发扬

高校青年教师身上的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是时代的烙印,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外界事物变化的一种正常反应。实际上,自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价值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第二次转换,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孕育生成,成为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文化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有对以往文化价值观的继承。

21世纪前半页我国处于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时期,大学在教书育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国家对大学的科技贡献力有着很高的期盼和现实要求,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依然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受自身水平、所掌握的科研资源等影响,要践行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更不容易。但不管怎样,“促进人全面的自主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并以此为准则推进大学内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应当成为大学在其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不懈追求”,那么高校青年教师行为的最后归结点也必须是努力地研究高深学问。只有发扬了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大学才能成其为大学,高校青年教师才能成其为老师。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书育人、做好科研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本职和追求,他们的物质欲求要通过教书育人、做好科研来实现。因为大学的属性、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最后价值皈依点是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熏陶和教育就是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大计负责,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如何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却很值得商榷。高校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院系党委等部门要以身作则,大力发扬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大学文化的传承性是大学文化凝聚功能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部门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感召广大青年教师,高屋建瓴地推进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在高校青年教师中的传播、弘扬。各相关部门要着力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全方位发展。

六、结论

我国大学教育自19世纪末期创建以来,奠定了优秀的大学文化价值观传统。研究高深学问、注重学术理性是这种传统的集中体现。虽然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动荡,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却不断地被传承。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主要教师群体,也是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主要的传承力量。但是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大转向,悄然地改变着大学青年教师对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态度,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青年教师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价值观是有很多碰撞的。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传统大学文化互相适应融合,既保留了适应时展的传统,又能为大学文化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王平.文化资本用来“买”什么?[EB/OL].2008-01-04[2013-08-31].

http://.cn/roll/20080104/03501905901.shtml.

[3]代丽.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年价值观的分化冲突[J].中文信息,2011,(11).

[4]张丽娜.论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与引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05).

[5]王立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两次转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6]龚克,王泠一.大学文化应追求怎样的价值观[N].解放日报,2012-05-15.

[7]李俏彬.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嬗变与大学文化功能衰微[J].大学教育,2013,(10).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篇2

青少年教育当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网络小说作者群、读者群也以80后、90后、00后的青少年为主。网络小说作品,大多以文学网站中读者的点击、关注、订阅、评论,而生存、成长为大作、“神作”,取得极为广泛的网络流传与可观的经济报酬。其间,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就形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关系。点击量巨大的热门网络小说,往往是作者写作与读者以鼠标投票的共同成果,因此同时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相近、相通或相同的思想认识,是两者认知观念的共交圈。因此,要考察当下青少年的思想认识,网络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传统医学文化一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如其中医学题材网络小说、穿越与架空历史小说、玄幻小说和修仙小说等,产生了大量传播广泛、点击量大、订阅量大的网络热门小说。这些小说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反映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知识、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本文通过考察网络小说中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评价,归纳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情况、基本态度与评价倾向等,分析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对策。

网络小说,特别是医学题材的网络小说,表现了作者和读者双向交流和趋近的传统医学文化认识。在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网络小说阅读已经成为最经常化的一个渠道。因此,小说描述的传统医学文化及相关内容,其认识的科学、正确与否,对于当下青少年的传统医学观教育来说,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网络小说使当下青少年读者接触、接受了大量的传统医学知识,传统医学的理论学说体系、名词概念系统、历史发展与现状等,进入了当下青少年的认知结构体系,使传统医学文化得到传承,这是正规教育都没有做到的一个壮举。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阅读中认识的传统医学文化,由于小说的虚构特点,导致科学与虚拟并存、严肃与游戏相混。这并非小说的错误,因为小说本来就不是教科书,它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青少年的网络小说阅读之外,缺乏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小说的阅读数量优势,可以弥补、改进、推进青少年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传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提供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平台,这种教育和传承就很难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要构建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正规教育,如中小学教育,可以将传统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散为各层次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中国历史、语文、健康与体育等课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接受快,影响早,可以在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等读物之前,对传统医学有一个虽然简单,却科学、正确的认识。缺点是增加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高校,可以开设传统医学的通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这种方式无疑是最系统、最有效的做法。或者在网络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医学与网络小说专题,虽然不能全面进行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但也可以起到辨正谬误、以正视听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医学文化教育读物的编辑与出版,丰富青少年的课外阅读,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科学、严谨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

总之,一个民族的传统医学文化,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这种传承绝非只是传统医学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传统医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认识的教育。网络小说是加强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有着良好的接受度。通过对网络小说以及青少年阅读情况的考察,我们应该认真面对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改进:一方面利用这一青少年广泛接受的资源传播推广传统医学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规教育平台的构建,使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青年与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短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在社会自身缺失和外来冲击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因而正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问题,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尤为迫切。

1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精神和传统技术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则是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施教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青少年知识面、升华青少年艺术情操、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

2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短板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下到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形式,都是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典范。然而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和“”等历史事件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如“韩流”、“日流”等外来文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巨大冲击,这使得现行传统文化教育暴露出了诸多短板。

2.1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虽然传统经典里有些价值观放在现在已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中仍然蕴含着很多对当代人富有启发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在课堂上任取《论语》的一小章节便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想必这种体验和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便是一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而非应试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就到处弥漫着这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小学阶段就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更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在高中阶段设立的课程除了国文之外,还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孟选读》、《国学概要》,它们还都是台湾重要考试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该逐步意识到这些差异,加强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学习书法是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应该要求所有中小学高度重视书法的作用,着力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

2.2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未能与青少年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相适应

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阅历,过于复杂偏激的文化内容以及过于高雅另类的艺术形式往往难于消化和理解,但我国现近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教材编写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方面以及学习次序等问题上有待商榷。现在的语文课程,自小学开始,弃《论语》、《老子》等经典不学,而先学唐诗宋词,却不知唐诗宋词的作者也都是从《论语》、《老子》学习而来的。对于道德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得到“此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情感。反观白话文运动前,古代圣贤往往从极小年龄即开始读经典,因为几乎所有大作都是文言文写的,会读经,白话文自然会懂,而读经的顺序如果先读《论语》,再读《大学》、《孟子》、《老子》等,更能开发人的智慧。而这些经典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代圣贤的做法,就是集体诵读,这是启蒙教育和经典传承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可通过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整合学习,形成我国德育的模式,恢复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也就是说,要考虑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纳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进行安排,这就需要经过科学严格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形成与各年龄段学生学习相适应的体系。

2.3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战场应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在我国内地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程中都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因为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思想、文化、科技、艺术、民俗、医学等各门各类,然而传统文化在包括语文、历史等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占据不了绝对主要的位置。例如现行的语文课程中,文言诗词仅作为一种时代语文的形式进行引导教学,因此,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清,往往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都说不清楚,自然无法调动学习兴趣。传统文化要进入语文课堂,并保证经典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与考试挂钩,在中考、高考中占据相当比重。

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复苏我国传统文化,还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应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掘其中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的新社会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雷秋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王文静.“韩流”现象与中学传统文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辞旧迎新年终总结(整理3篇)
  • 下一篇:关于迎新活动总结范文(整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