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Bulleti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保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88X
国内刊号:61-1094/X
邮发代号:52-1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水土保持通报》创刊于1981年,双月刊,中文版,属环境科学学科,连续4届被定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联合主办。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ICST)》,《中国期刊精品荟萃》等收编。根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引证报告,2000―2004年《水土保持通报》连续4年影响因子居中国科技期刊前300名之列;连续5年总被引频次排名居中国科技期刊前300名之列,其中有2年位居前200名之列。
办刊宗旨
紧密跟踪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动向,及时报道本学科前沿领域科学理论、技术创新及其实践应用研究最新成果,积极引导和推动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实践的发展与繁荣。报道内容: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与发展动向;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技术研发成就与监测预报结果;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机、遥感工程、生物工程等边缘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国外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公路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公路建设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路基填筑与开挖等工程活动不仅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也会阻碍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方案作为开发项目的必备条件,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编制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就成为了环境部门面临的难题之一。
1.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1.1与主体工程的衔接问题
随着水保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对方案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协调的问题。公路建设项目可研文件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工程初步设计做铺垫,此时其线路走向、设计标准等尚未完全确定,对方案要求的土石方量及其调配、工程占地面积和类型、取土场、弃土弃渣场设置等重点水土保持问题仅做一般性的描述,不做详细而准确的介绍。
1.2现状介绍存在的问题
方案报告书中的现状介绍包括项目概况和项目区概况两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急剧上升,因一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部分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流动到水土保持行业中来,而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
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项目立项的必备条件之一,日益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但方案编制单位在方案编制中多以水土保持方案审查通过和迎合主体工程需要为目的,被动服从、迁就于主体工程设计结果。在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中出现方案比选无水土保持量化指标,施工工艺介绍不全面,无临时占地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位置等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内容;土石方平衡分析多理想化,缺少对施工工序、时空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致使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流于形式。
1.4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测项目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和水流失量,可以判断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目前,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多采用类比法,即通过与项目区既有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修正值来预测本项目新增土壤流失量。
1.5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公路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应以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设置监测小区,并平行布设3个以上监测点。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特点,土石方工程一旦开工,就会有大量的路基填筑和取弃土等工程活动,路基边坡和取土场、弃土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被频繁扰动,很难布设监测小区和定点监测点。但为了满足水保[2009]187号文中有关监测频次的要求,只能在工程后期选择符合条件的坡面布设定点监测点,无法对工程建设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量化。
2.对策与建议
2.1合理设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深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设计的一项专项研究,是在分析和研究主体工程可行性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调查、航片解译等辅助手段,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以达到预防或减轻工程建设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的对象为主体工程本身,而对于水土保持方案所研究的弃渣场和取土场占地面积、地类、设置位置及土石方量的多少等重点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不会进行详细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根据主体工程已选定的线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根据工程所需选定相应的取土场和弃土弃渣场,但这些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角度选定的,大部分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运距等主体工程的要求,落实难度大,致使水保方案报告书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结合行政要求,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及行业特点,结合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求,开展行业分类研究,探讨水土保持方案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间的互补关系,明确公路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的目的、编制深度、主要研究对象、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水保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2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方案编制单位应组织编制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并积极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和培训学习,了解公路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时序,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段落及时段,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借鉴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确保水保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
2.3强化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是方案编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线路走向、施工方法、防治措施等提出补充和完善建议,有利于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主体,使水土保持监理和水土保持监测落到实处,为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保证。因此,应强化方案编制单位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并按照水土保持规范中的一般规定、约束性规定以及特殊规定,从保护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查找主体工程设计中线路选线、工程占地、土石方量、取土场、弃土弃渣场及大临工程位置设置等环节存在的缺陷,论证主体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设计,并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扰动范围、减少植被破坏和弃土弃渣、预防或减轻新增水土流失,快速修复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2.4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属线性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占地面积大,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大,工程组成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受项目所在地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工程扰动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正确取值对预测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在已有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壤侵蚀现状,研究制定出各类型区不同侵蚀类型、等级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和技术参数,并形成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要求建设单位对各开发建设项目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以便编制单位对照或参照采用,从根本上解决水保方案编制中水土流失预测不准的问题,使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制更加规范和科学。
2.5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并为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实施决策提供重要凭证。由于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制度不健全,所以监测手段、方法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布点和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特点,制定出科学、操作性强的监测规范规程,使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监测点的布设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未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定期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结语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必备条件,对预防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的完善,加上编制人员的实践总结,一定能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从而为水土流失预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监测
近年来,一些山丘区经济林发展很快,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但有由于有乱砍滥伐等现象,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破坏地貌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部分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农林开发项目急功近利,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群众在经济林抚育管理时,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水土流失超过了一般荒草地。一些山区的果业开发除少量早期开发的比较规范外,不少新开垦的坡地不仅远远超过了严禁开垦的25度,造成过度开采。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一)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例如美国在长期、大量的试验观测基础上,总结出了水土流失整理模型,欧洲一些国家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其防治效果。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水土保持监测是确立水土保持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地区分布以及产生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是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极其重要。
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极应付监测工作
由于缺少有效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管理手段,加上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要性宣传不够,导致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视为可有可无,从而影响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
2、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制度尚不健全,
水土流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更是千差万别。水利部虽然颁行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仍需不断作出探索,如何规范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路径等问题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细化和健全,以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质量体系。
3、水土保持监测的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
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还是以地面定点观测监测、巡查监测、调查监测等传统的、常规的监测方法为主,利用的设备仪器也是自计雨量计、马表、测绳、水准仪、角规等较为普通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三、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要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支持力量的建设。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他们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用于验收的监测报告,而且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不仅要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要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熟练的监测技术。
提高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宣传是每一项工作的先导,也是监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要重点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
[1][2]
,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完善技术标准制度
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不仅要对各项防治目标做出监测评价,还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乃至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紧制定和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标准,实现监测技术的规范化。
、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
加快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提高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运用研究,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监测、传输、处理、为一体的数据信息系统或动态反映水土保持状况的空间数据库。走水土保持监测跳跃式发展的路子,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