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论文内容:
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李慎言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委员廖藏典
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后,中医学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医疑难病学”这个学术新概念,当论及中医疑难病学科,首先应搞清几个基本概念,诸如什么是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的范畴等等。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积敏(慎言)的有关中医疑难病论述。
李积敏(慎言)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②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③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④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②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李积敏(慎言)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什么是中医疑难病学,李积敏给“中医疑难病学”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中医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辩证治疗及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学科,”中医疑难病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并吸收现代医学科学对疾病的认识的先进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畴仅限于疑难病范围。其研究内容为:①研究疑难病的发生原因;②研究疑难病的发展状况;③研究疑难病的转归机理;④研究疑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②研究疑难病的临床护理;⑤研究疑难病的预防及保健。其研究方法是应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进行理论与临床综合研究。李积敏“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对干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临床中的地位,推进中医学术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积敏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中医疑难学科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的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辨治疑难病是学术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标志。纵观中医发展史,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不是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就是对疑难病的诊疗上有所突破,或建立新方新法,或临床疗效卓著。如果加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研究,提高诊治疑难病的临床整体水平,使诸多疑难病迎刃而解,这将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使中医学术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需要。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的总结。加强中医疑难病研究,发掘整理前人积累的防治疑难病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病的理法方药,又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发明新的疗法及方药,从而建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用这个理论体系,又去指导中医疑难病临床实践,可避免盲目实践、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从而可迅速推动疑难病辨治出现新局面,使疑难病防治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疾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在近几十年的公共卫生监测领域里,国内外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例如:美国的CDC和WHO研究机构,着重于单一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监测分析,运用趋势化的网络监测平台,基于互联网系统进行监测采集、分析和风险评估,以网络实验室与流行传染疾病相结合的监测系统,实现网络资源下的医学信息共享,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评价。本文在对公共卫生监测进行概念阐述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的公共卫生监测技术,重点对流感和结核疾病的公共卫生监测应用,有效地实现传染疾病预防控制。
一、公共卫生监测及其指标的概念
所谓公共卫生监测,即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中,设置有针对性、差异性和敏感性的医学指标,实施连续性的、特定方法之下的采集和分析,用医学指标和数据作为依据,以人群、实验室、医院、高危人群为监测对象,进行全程的、分系统的反馈和监测过程。这些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已形成了网络,例如:SARS、疟疾、疯牛病、出生缺陷等。公共卫生监测的指标有三大部分:其一,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其二,是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的污染源,诸如:化学成分的甲醛、有毒有害的放射源污染等;其三是新型、衍生的污染物。例如:在新型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些新型合成的建筑装修材料。
二、公共卫生监测技术的疾病预防应用
(一)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从传统向先进转变,我国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已经成熟地在医学领域,借用了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的功能,使用Web采集技术、RSS技术等,进行疾病症状的采集和监测,研究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公共卫生监测领域的先进化,我国在2008年开启了疾病应急处理互联网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包括卫生官方网站、谷歌和各大论坛,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实现实时的公共卫生播报和预警,为疾病预防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有力地支撑了公共卫生监测体系。
(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分析技术应用。首先,在对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断上,主要采取实验室检测技术,其实验室内的具体检测方法,是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测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其次,在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监测中广泛应用筛选分类技术,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数据分类技术。还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风险评估,是及早发现和识别突发的公共卫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在科学的理论验证过程中,逐渐确定出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即: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和分析流程图法,这几种评估方法各有所长,主要运用了描述性、推理性和预测性的分析方法,对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评估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其核心内容是流行疾病的预防及完善,其评估具体步骤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估过程中强调利益方的参与,并对评估监测系统进行描述和设计,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搜集重要数据,最后进行综合性的陈述和定论。
三、重点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疾病防治中的控制与应用
(一)流感的公共卫生监测防治控制。据现代医学研究得知,流感病毒存在变化和不确定性,其在基本的状态之下会发生新的变异,公共卫生监测即是要对变化的流感病毒进行标本采集,筛选并鉴定毒株,开展医学环境之下的抗原性分析,培育出预防流感的疫苗,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变异的毒株,避免病毒大流行。流感的监测主要是以实验室为基础,开展病原体的监测,尤其可以确定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免疫水平的监测分析,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医学防治干预措施。
(二)结核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监测控制。结核传染病的监测是采用常规或特殊的方法,对局部或全部人群进行调查,运用结核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在各项指标的不同指征上,进行结核病的防治策略调整,通过概率的推理性监测,实现以少窥多、以局部测整体的最终目标。鉴于结核病传染的特殊性,其公共卫生监测突出已发疫情的监测和未发的防治监测两类:对于已发疫情的监测,运用年感染率和活动性结核病人登记率、死亡率等监测指标,进行重大疫情信息反馈与报告;对于未发疫情的结核病监测,用“涂阳肺结核”发病率、一岁以内婴儿卡介苗接种率为监测指标。重大结核病的公共卫生监测要采用专项调查的方法,指定结核病人的专用登记卡及专用监测报表,医院等部门要设立专职的人员对监测病人进行各种记录,并详加核查,以季度或年度的形式进行汇总上报,并在日常监测过程中为结核病人提供药品、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应急机制。首先,要改善医院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以公共卫生疾病监测指标为基准,增添监测分析装置及设备,同时,要配备与现代科技手段相适应的通讯及交通工具;其次,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体系,形成涵盖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点、中毒救治的城乡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再次,在公共卫生监测的信息机制上要加强建设和构筑,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平台,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制定重大紧急情况下的公共卫生预案,实现统一、高效、权威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
四、结束语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长期的、整体的社会性整治工作,为了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需要完备而可操作化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发现和搜集可以危及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危险信号,以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疾病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评估等内容,进行规律化的认识和把握,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及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尽早对发现的疾病苗头进行干预和防治,预防公害疾病的爆发,将危险的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孙卫,孙中海,刘利钊.创新疾病监测预警――利用区域健康档案数据建立疾病监测预警系统[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05)
[2]徐夏娟,胡晓云.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与风险研究综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05)
[3]胡明霞,赵科福吴思远.12320电话信息分析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中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0)
疲劳和未病都是疾病发展中一个必然层次,是疾病发展中的低级或初级阶段,他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在此阶段进行适当的干预,阻止其发展,步入健康的方向。所以说对疲劳与未病的认识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疲劳”、“未病”在现代“中介”理论中的不谋而合
作为科学辨证法的“中介”范畴,实际是指居于或介于矛盾运动过程“中间”和“之间”的、充当矛盾双方自身转化和相互转化的桥梁、纽带和媒介[2]。自然科学中的“中性”,在科学辨证法的哲学中,便是“中介”。“未病”是人们曾经历过的体验,他们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过程中某种特定的中间环节或阶段,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中介理论”、所说的“中间阶段”和“中间环节”。疲劳在正常人的生活、工作、运动以及人类疾病中都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疲劳作为一种警戒信号,在人类正常生活活动、运动与休息恢复之间,以及在疾病的减轻、康复与加重、甚至死亡之间,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作为疲劳和未病都是健康和疾病的中间过渡阶段,向何方向演变、如何使这一演变有利于人体健康,这也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疲劳是未病、已病最抽象的简单性原则概念
简单性原则是科学和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3],是将复杂笼统、庞大、深奥的事物变为高度抽象,一语全括为简单化概念。目的是透过诸多现象,获取本质和规律。是把复杂纷繁的事物与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进,制作出能高度概括的概念和理论系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疲劳”确实普遍存在于是末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潛病和已病之中。疲劳作为一种病证表象,客观存在于人的生命过程,做为一个高度概括符合于简单性原则的人类自身所感受到的症候,是现存各种医疗仪器,计量所规定的标准中,最敏感、最精微、最易于计算其量数的金标准。是揭示各种失去非平衡稳态过程中,人体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而模糊,难以一时说清楚的精髓概念和开匙锁点。疲劳作为概述人体一种既特殊性又普遍的疾病名称,是符合简单性原则的。是符合人类科学发展史所呈现的事实的。疲劳是表象人类与大自然,社会及其自身所经历各种致人体功能衰减过程所表现出匮乏信号的警示,是历史的真实。是对人体处于疲劳疾病状态所映现的复杂性、模糊性,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最精髓、最简单性概念的真和美的体现,是未病、前病、微病、不显病、潜病和已病的最简单性概念的根本原因。
“疲劳”、“未病”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