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CAD制图CAD标准信息化建设
1CAD制图参考原则
在利用CAD制图的过程中,制图的基本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方便于图样处理以及兼顾人工作图。因此在CAD制图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将图表精确地表达出来,在图表完整、清晰的前提下尽量让整个图表显得简洁[1]。在线条设计上,应该尽量使用直线表达,同时减少曲线的使用量,这样就能够让图形的表达更为直观、明了,同时也让制图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制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采用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曲线,避免使用一些无规律曲线。这样是为了保证图层能够正常地被计算机系统所读取并且进行正常的处理。另外在直线的筛选上,应该尽量选取垂直或者平行等具有特殊角度的直线,另外45度角直线也是常见的特殊角度直线,这样能够让图形设计得到有效的简化。在字符筛选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筛选相对简单的字符,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信息读取的准确度,还能够让制图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总之,在CAD制图的过程中总体上的原则就是在保证图形精确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图形能够简洁、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尽可能地降低图形的复杂程度,从而让制图效果与制图效率得以提升。
2制图幅面以及边框标准
在基本幅面及图框尺寸的选择上,主要以下表为基准。
在CAD制图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制图要求,会遇到幅面加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被加长的幅面应该与基本幅面表现为倍数关系,其主要规格如下表所示:
3图面信息栏标准
在图面信息栏的设定过程中,其标题栏应该置于图面的右下角位置。其中标题栏的外框线应该为实线,宽度为0.5毫米;内部分隔线也为实线,宽度为0.25毫米。会签栏的位置应该在标题栏的左侧,其外框线用实线构建,宽度为0.5毫米;而内分隔线也采用实线,其宽度为0.25毫米。修改栏与会签栏的位置一致,均在标题栏的左侧,其外框线为实线,宽度为0.5毫米;内分隔线为实线宽度为0.25毫米。另外制图栏处于整个图面的左上角,与标题栏相互对应。其外框线为实线,宽度为0.5毫米;内分隔线为实线,宽度为0.25毫米[2]。
4线条线型、宽度、颜色以及用途标准
在CAD制图的过程中一般使用6种不同颜色的线条来对图形结构进行区分,分别为红色(1号)、黄色(2号)、绿色(3号)、青色(4号)、蓝色(5号)、桃红色(6号)、黑色(7号)。而不同颜色的线条其宽度也不同,具体如下:红色线宽0.70毫米、黄色线宽0.50毫米、绿色线宽0.35毫米、青色线宽0.15毫米、蓝色线宽1.00毫米、桃红色线宽0.30毫米、黑色线宽0.25毫米[3]。另外不同颜色的线条还代表了不同的用途,比如外轮廓线及建筑物轮廓线、小型断层线、材料断层线、结构分缝线、母线一般用蓝线、红线、黄线所表示,其线宽分别为1.00毫米、0.70毫米、0.50毫米。而钢筋图结构轮廓线、风化界线、浸润线、重合剖面轮毂线、设备和元件的可见轮廓线、尺寸线、尺寸界线、粗地形线则可以用绿线、黑线以及青色线来表示,其宽度分别为0.35毫米、0.25毫米、0.15毫米。另外0.25毫米宽度的白线可以用来表示原轮毂线、假想投影轮毂线、运动构件在极限或中间位置轮廓线、相配线(两剖面对接线)。总之,通过不同线宽、不同颜色的线条能够让图形结构变得更为清晰,并且对这些线条赋予用途含义,可以让整个图形结构更加直观,从而让制图效率得以提升[4]。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大,这就是给当前的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无疑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的实力得以增强。CAD制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当前的CAD制图标准能够让CAD图表更加直观,同时其精确性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让CAD制图的效率与质量都能够更上一个层次。当然在CAD制图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到手工制图,从而让整个标准更加合理。随着CAD技术的不断发展,CAD制图的标准也会不断地变革同时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青泥,崔长德.关于CAD制图标准制订的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10(14).
[2]高佳宏,安琳.国家标准“CAD制图规则”的研究[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1(03).
[3]傅劲松,苏正猛.浅谈信息化建设中CAD制图的标准化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7(12).
[4]邢邦圣.机械CAD制图标准应用研究[J].标准化报道,2011(06).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化;会计
财政部在2011年9月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该《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应该看到,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相对落后。
在国内,无论是会计审核准则、内部管理还是窗口对接,甚至在宏观经济决策方面也都倚重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因此,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但是顺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会计行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也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协调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标准化会计信息建设也被人们日益关注。
从企业管理看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
当前,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内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逐步转向为以EPR为代表的资源管理。这是会计行业出现的新形势,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首先,使用多年的电算化规章不能很好的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企业在经营和市场发展中需要更高效的会计信息化指导;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未来的会计工作将更加繁重,客观上需要财政主管部门采用信息化方式,以便全以更高的视野和全局角度,科学谋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大计,全面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标准化信息建设对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说,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高度不平衡性,会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和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与信息化手段的结合还有待加强,财务报告的标准化程度普遍较低,财务报告信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亟需提高;同时,EPR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在会计制度框架不统一的情况下,内部和外部造成信息不对称,反而会适得其反。
标准化信息建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会计事故中可以看到,由于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导致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不断发现,部分企业的信贷报表和纳税报表不符,个别企业存在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在不断进步。会计软件厂商、各类咨询机构和会计信息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因素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商品化会计软件买方市场越来越有庞大,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日益增多、日趋成熟,整个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功能也将越来越完善。如果不同的会计软件之间有统一的交换标准,那么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就能得以交换,系统可以互联,这样有利于用户数据的共享,也有利于会计行业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这其中包括:包括软硬件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期服务团队。
财政部门需要的是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方便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数据支持。当前经济活动中,各企事业单位使用的信息化产品纷杂不一,加上内部形态各有特点,因此无法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也相当困难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标准化建设能够解决不同会计软硬件之间的对接,易于各个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流。
2004年,财政部制定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2010年财政部了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框架内的国家标准,同年企业会计准则整理分类标准,为财务报告信息深度利用和实现会计信息的输出和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打响了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枪。
同时,标准化信息建设在国家层面上产生重要影响。在"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已经着手XBRL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加入XBRL的国际组织外,在国际XBRL领域具备了一定影响力、掌控了一些话语权。以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可以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不同格式间资料的重复输入,降低信息供给成本,和国内建设标准化会计信息的目的不谋而合。
(作者单位: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希宁.会计信息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的政策推动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医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修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其它一系列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强调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任务,首次提出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出构建中医药标准信息平台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
建设者的实际需求
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一定要有共同语言才能沟通一样,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有共同的基础,标准就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操作的基础。
由于缺少相关标准,各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满足自己医院的需求为实施目标的,各信息化建设厂家投入较大,存在开发、实施、测试、上线时间长等问题,造成上线前后医院内部协调工作过于繁杂,信息化建设阻力大,满意度低。
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阻碍了互联互通的实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中,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待补充。
应时而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