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收集3篇)

时间: 2024-07-27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篇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0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和新要求。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产物,是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它孕育并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和内核,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后,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其在中华先进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是其历史进程中长期孕育、沉淀而成的,并将引导、支撑、推动着这个民族、国家、社会走向永久进步和蓬勃发展。在2014年5・4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些重要讲话除了准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外,均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帮助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让学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客观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质;“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是落实“讲仁爱”的四个维度。“求大同”则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讲仁爱”的最终实现。这六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内在地包含了提高个人道德、促进群体和谐、建立大同社会等不同层面。2014年5・4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①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传承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华优秀品格塑造大学生灵魂,以中国精神昂扬大学生斗志;就是要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科学高尚人生观指引大学生人生方向,以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锤炼大学生奉献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以实现中国梦为崇高理想激励大学生为国奋斗,以成就璀璨人生为动力鼓舞大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

三、大力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育人实效性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学校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在于教书育人。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借助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入探究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努力将中华文化精髓推进课堂、融入教材、深入学生头脑深处;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简报、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通过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宣讲教育活动,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有效融入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之中,让“尊师重教”、“仁爱”、“诚信”、“忠恕”、“敬业”、“以人为本”等中华优秀道德理念在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得到生动体现,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贴近自然,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磨炼和人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篇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本思想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

自党的十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精髓,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并用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历史关联性和传承性,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贯通性和历史延续性,对全面深刻地把控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思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华的积淀,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思想文化底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大肆宣扬人生而不平等,人命天定的价值观;封建社会时期以“三纲五常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其核心价值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比如在建国之初我们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八十年代逐渐发展为“五讲四美三热爱,2001年提出了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06年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

1.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导向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思想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思想根源,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历来以国富民强作为一个国家兴衰的衡量标准之一。《荀子•富国》中提出“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姓,在中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贵和思想,提出了将“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准则,其思想发展也经历了殷周时代“天者,颠也[1]的天命论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天人相通思想,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儒家学派中荀子的“天人相交观点,道家学派庄子在《庄子•山木》中阐述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的观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系辞下》中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简言之,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的基础。

2.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

从社会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思想内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根可循。《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公天下思想;墨子在《尚贤上》中提出“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平等思想;道教的《太平经》中阐释了“人命最重的人人平等思想;《管子•明法解》中阐述了“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倡导依法治国的“王道思想,开创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先河。同时,古代还将“礼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以礼为纲“的教化目的,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并有相应的教材予以施教。如针对儿童教育的书籍有《三字经》《弟子规》《礼记•少仪》,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礼仪标准,帮助人们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思想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根基。

3.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判断准则

从个人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内涵。古人的爱国情怀在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墨子“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及《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友爱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及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灵魂,在今天社会中这些品质依旧是衡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标准。正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准则才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实际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映射,其思想内容会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而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其优秀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会依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扩充和丰富其思想文化内涵。

1.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就是注重百姓福祉的思想。早在尧舜禹时期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商周时期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与动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民稳邦固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荀子将百姓与社稷的关系概括为“载舟覆舟理论,汉代《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到清朝晚期,民本思想逐渐向民主思想过度,梁启超提出“民主是主,天下之公理的民主概念。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对“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同志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同志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指导方针,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表明人民的重要性。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点。同志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那个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倡导广大民众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学国学,举办了“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的全国巡回演讲,帮助领导干部增强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底蕴,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精神、崇尚道德精神、民为邦本精神、尚中贵和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阐释古已有之,《周易•乾•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都是对古代对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的阐释。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精神的养成,认为一个人具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品质才可以称之为是“君子。古人已具备朴素的整体性思维,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华古代的民族精神是当时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反应了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国家、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许多与该时期紧密相关的民族精神,比如在抗战年代,我们涌现出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我们产生了“大庆精神,即不怕苦、不怕累,爱国奉献。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学雷锋精神,“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号和价值判断准则。创业年代,我们涌现出了“64字创业精神,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涌现出了“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其思想内涵中具有对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弘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其思想内涵。

1.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产物,是在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融合的产物。从理论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长久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李存山教授出版了《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既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又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2.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常道文化,即“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今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即“知常知变、知古知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与人民社会生活的关系,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如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教育体制中的明体达用关系,民主制度中的民本自由关系,思维方式中的经学哲学关系和政治中的观天下与民族国家关系,从而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情民意,适应中国时展的要求。

作者:苗雪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文篇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研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浅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浅析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途径探析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新华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色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http:///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4]李晓翠.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4).

[5]易刚.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J].思想研究,2015,32(4).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收集3篇)
  • 下一篇:消防宣传的工作总结(整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