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合理性;安全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4-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85
近年来,临床用药的种类不断增加,联合用药情况越来越频繁,虽然增加了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由此而来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对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1]。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成因,进一步做好预防措施,对于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年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6份,分析不良反应成因及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216份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妇产科、急诊科、门诊、儿科等各个科室,男103例,女112例,年龄5~67岁,平均(45.6±2.4)岁。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本研究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到的科室、患者基本资料、给药途径,以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与系统[2]。
2结果
2.1不良反应科室分布情况
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内科与外科为主,分别为104份、60份,占比分别为48.15%、27.78%。同时,儿科24例,占比11.11%,妇产科14例,占比为6.48%,急诊科11例,占比5.09%,门诊3例,占比1.39%,内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2.2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本研究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男性患者103例,女性113例,占比分别为47.69%、52.31%,以女性为主;≤10岁患儿28例,占比12.96%,10~60岁患者为100例,占比为46.29%,≥60岁患者为88例,占比为40.74%,儿童与老年人共116例,占比为53.70%,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详见表1。
2.3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分布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为188份,占比为87.04%,口服给药为21例,占比为9.72%,其他给药途径7例,占比为3.24%,静脉注射给药途径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其他给药途径,详见表2。
2.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种类情况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中成药、品及其他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占比64.81%,心脑血管用药占比20.83%,抗肿瘤药物占比4.63%,生物制剂占比2.78%,中成药占比1.85%,品占比为0.09%,其他药品占比为4.17%。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详见表3。
2.5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耗较多,明显高于其他器官或系统。同时,还涉及全身性、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与其他系统,见表4。
3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内科不良反应为主,研究认为原因在于内科老年患者多、身体耐受性差。同时,在内科用药中,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使用频率高,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抗感染药物以氟诺酮与喹诺酮类药物居多,且加上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感染药物用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高[3]。各个年龄段对药品反应也不同,根据本研究结果,老年群体与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群体。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加剧,加上老年人多种器官功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影响了药物于老年患者体内的代谢,加上老年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局部血液循环功能降低,使得患者机体主动呼吸药物速率下降[4]。
人在处于病理状态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高,这时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将受到影响,给药部位易大量蓄积药物,从而引发药品不良反应[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对患者系统与器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所以,为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医护人员应重视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经验分析不良反应原因,给予正确的处理[6]。同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生活习惯、环境等密切相关,所以应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如在服药时不得饮茶,不然会导致药物药效降低。
当前,社会上广泛关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为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合理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健康教育,向人们患者普及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知识,提高人们对药品的认知度,提高预防意识;(2)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加强知识宣传,严控药品不良反应,并完善监测与报告,确保公众健康合法权益不受侵犯;(3)逐步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积极鼓励民众自我鉴别药品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上报;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实施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及时为医药部门与公众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积极给出报告[7];(4)逐步建立科学的药品不良反应损耗救济分担机制,对严重不良反应人群,给予经济赔偿,并根据科学的处理方法与程序,科学进行鉴别;(5)逐步完善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借鉴国外救济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修订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法规,为药品不良反应监管提供法律依据;(6)提高药品研制与生产水平,政府应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标准化评价,药品上市前应加强检测,保证药品的质量;(7)强化药品流通过程的监管,可采用冷链运输形式,积极做好药品的存储与保存管理,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识别、报告与分析评价;(8)强化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用药过程中,严格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提高用药的合理性[8-9]。
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较大,对患者的治疗会产生较大影响,为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应逐步完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并正确认识与对待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有效、安全用药水平,从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金丹,董铎,杜晓曦,等.中国药品不良反应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药杂志,2012,24(4):2376-2381.
[2]缴万里,王云松,刘海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2):357-359.
[3]赵东彦,王海虹,李吉鸿,等.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10,5(9):442-443.
[4]周轩.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9):77-78.
[5]龚正林.药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0(4):276-277.
[6]黄秀纯,吴雪荣.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与问卷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药业,2013,16(6):78-80.
[7]邬远兴.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5(7):117-118.
[8]徐笑群.某院2012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9):302-304.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我院属三级乙等医院,从2007年正式成立ADR监测机构后,ADR报表明显增多。本文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ADR报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四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与评价进行评价[1],其中肯定231例,很可能25例,可能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260例ADR患者中,男142例,女118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3.9岁。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涉及药品种类分布260例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发生131例(50.38%)。其次为中草药制剂28例(10.77%),循环系统药18例(6.92%),抗肿瘤药16例(6.15%),神经系统药14例(5.38%),血液及造血系统药12例(4.62%),激素有关药物11例(4.23),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各8例(3.08%),其他14例(5.38%)。
2.3给药途径静脉滴注为主141例(92.69%),其次为口服10例,皮试7例,肌肉注射2例。
2.4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260例ADR中,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占46.54%,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和瘙痒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17.69%,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等,见表2。
3讨论
在ADR年龄分布上,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占50.38%,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多病且治疗时使用药物品种多,而其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发生体内药物积蓄。41~60岁占40.38%,是ADR易发的年龄段,可能与该段人口数量多,面临压力大,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增加用药机会有关。
抗感染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类别,其次为中草药制剂,与相关报道一致[2]。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及多药并用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积极合理应用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中草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品种不断增加,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纯度、稳定性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引发的ADR逐年增多,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过敏史,尽量单独使用,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即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ADR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分析静脉滴注的ADR发生例数最多,为141例(92.69%),说明静脉滴注较易引起ADR,其原因除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注射剂纯度不高、个别成分不单一、滴注速度过快及临床用药习惯等有关[3]。目前国内外大力提倡“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静脉用药导致ADR的风险概率。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此类不良反应报告最多。但是,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比较隐匿,医患双方都不易觉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和药品种类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遵循个体化原则,合理选用药物,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注意加强ADR的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就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药事,2004,18(4):203-205.
摘要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5例报告中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按规定剂量应用的正常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本院2012年监测的45例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做回顾性分析,以掌握本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4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见表1。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2。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见表4。
讨论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从监测的数据来看,45例ADR报告中,男性和女性病例差别不大,年龄段之间有明显差别。50~60岁老年组ADR的发生率明显偏高,与曾海萍等报道一致[1]。老年人随着其脏器功能的退化,药品代谢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并且合并用药情况较多,容易发生ADR。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的监测。本组数据中,儿科患者ADR发生率较低,与国内其他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儿科ADR未及时上报有关。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中药制剂和抗菌药ADR发生率最高,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2~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一方面与其广泛应用有关,一方面与内在因素有关。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精制工艺还不够规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无法指定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质量。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辩证施治,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对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提高警惕,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尽可能避免与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使用。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针,避免不合理用药。使用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加强监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和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57.77%),其中静脉炎最多,占皮肤附件损害的46.15%,和国内许多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本组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发生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本组病例中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最多的是前列地尔注射液(5例)、阿昔洛韦注射液(4例)。给予减慢速度,局部热敷、硫酸镁湿敷后缓解。因此在临床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采取粗静脉输注,滴速要慢,以减轻对静脉的刺激。可预防性采取湿热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5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发生腹痛、恶心呕吐、注射局部红肿,给予抗过敏治疗,注射部位硫酸镁湿敷后好转。本组病例中有1例维生素K1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后缓解。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本组病例中新发现的不良反应有9例,药品品种是环磷腺苷葡胺、阿昔洛韦、18-氨基酸、胸腺肽、吡拉西坦注射液、丹参粉针剂。其中使用丹参粉针剂的1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寒战、心率150次/分。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甲泼尼龙后缓解。
不良反应监测是临床药学服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统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更好地提示临床医师和药师关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合理使用,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由于医院条件所限,本分析报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指标仅仅是能观察到的临床症状,而对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很少涉及,这将是以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海萍,黄健,崔岚,等.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4-45.
2马书田.我院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0):2862-2863.
3唐智权,杨思芸.我院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6):2472-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