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产业结构优化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提高经济水平有重大影响,先进、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产业结构引起了大量经济学家的重视和研究,总结出了许多产业结构推进理论。比如说,“配第的克拉克定理;库兹涅次的人均收入影响论;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等等。”在国内,许多经济学家根据我国的具体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了许多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由杨治最先引入我国的,之后,我国的许多学者专家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周振华从不同的方向揭示了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李悦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在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不断坚持和努力下,我国产业结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二、云南省的产业现状
(一)横向静态比较分析
2014年云南省省内生产总值是12814.59亿元,位于全国第23位,与上年同比增长了8.1%,总体呈增长态势,与其他省相比相对落后。其中,第一产业的省内生产总值是1991.17亿元,云南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按产值从高到低排名中是第14位,其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为6.2%,与其他31个省相比,增长速度仅次于贵州省,说明云南省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且正以较快速度发展。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云南省第二产业省内生产总值是5281.82亿元,在各省中排名第23位,第二产业占比相对第一产业较低,其增长速度为9.1%,由高到低排名在21位,与其他省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速也较慢。因此,云南的第二产业占比仍然比较低,增长速度有待提高。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5541.6亿元,相对于全国的其他多数省来说,第三产业占比相对比较低,增长速度为7.4%,在各省由高到低排名倒数第6名。显而易见,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
(二)纵向静态比较分析
2014年全省的省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加了1991.17亿元,增速为6.2%;第二产业同比增加了5281.82亿元,增速为9.1%,第三产业同比增加了5541.6亿元,增速为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2U42.0U41.8调整为15.5U41.2U43.3。云南省的人均GDP达27264元,同比去年增加了7.5%。云南省的经济总量由2009年的6169.7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814.59亿元,扩大了大概两倍,较快的增速使得云南省近年来生产总值持续增加。
2009~2014年,云南省增长速度经历了3次较大的变化,2009~2010年发展比较平稳,2010~2011年增长迅速得到了提升,但是,2011~2014年增长速度却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3~2014年下降幅度特别大。
近5年来,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占比不断下降,下降了3.57%,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在全省比较稳定,在41%~42%之间上下起伏,变化稳定,呈稳增状态,第三产业比重则明显上升,提高了3.54%,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发展速度慢
1978年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第一次升级,由“一、二、三”型转为“二、一、三”型,而全国则早在1958年进行了第一次升级,云南省较全国慢29年;1992年云南省进行了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由“二、一、三”型转为“二、三、一”型,而全国在1986年进行了第二次升级,云南省较全国慢了6年。显然,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全国进程。就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提高经济水平有重大影响,先进、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程度来评判。2014年,云南省人口是全国的3.4%,但其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2.0%,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呈较慢趋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层次低
与整个国家对比,云南产业结构层次分布低。一方面,三次产业结构层次分布不合理。云南省第一产业占比高出全国近5.5个百分比,第二产业占比低于全国近2个百分比,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比。与西部12省相比,云南省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4%、1.9%、1.8%,按降序排名分别为12省中的第3、6、6名。因此,该省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二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相对西部12省稍有优势,但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该省产业结构较为简单。第一产业主要为传统的种植业,2009年农业占比49.9%,2014年占比55.3%,呈上升趋势;2009年林业占比11.5%,2014年占比9.2%,呈下降趋势;渔业则基本保持在2.4%左右。可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速度极其缓慢。第二产业主要以资源型、原料型的工业为主,近年来,云南工业发展比较快,但集中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轻重工业不合理,烟草制品业在轻工业中仍然占主导。第三产业仍是较为传统的方式,而信息、咨询等新型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三)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
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严重不均衡。全省经济发展中昆明、曲靖、玉溪三市占主导地位,贡献率较大。2014年,三省的省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1%,其中昆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9%,而昭通、文山、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丽江、德宏、迪庆、怒江10个市的生产总值占全省30%,一个昆明市产值比重等同于10个市,云南省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趋势。
(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水平,产业才能提高优化效率。云南省2014年的科研创新经费支出近87亿元,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9%,云南省科研投入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相应的创新体系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云南省技术创新的道路还比较漫长。
四、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和建议
(一)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云南省具有“植物王国”的称号,应充分利用云南省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烤烟、花卉、茶叶、天麻、橡胶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发挥云南省主导产业的带头效用和扩散效用,加大对其的经济投入,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第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对技术知识的投入力度,大力培育新型的农业人才,以适应新型农业化的要求,开展农民专题讲座、种植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重视创新的作用,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产品的创新,提升产品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效率的提高,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工业升级和转型。第二,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逐步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促进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化,着重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生态循环,促进工业的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形成并延长相应的产业链,使重化工业由低成本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第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加工致力于精细化、成品化方向。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和转型,发展现代物流、信息等新兴服务业,逐步转变传统服务业方式,推进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二,旅游业是云南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主导产业的示范效用和带头作用,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用,推进旅游的国际化,利用云南的地理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旅游强省,对旅游区进行保护,建设生态旅游。第三,推进云南省的城镇化进程,用城镇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第四,加大对第三产业的人才教育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培育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金华,等.中国产业结构:结构、增长及效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就业指数:结构与强度;科教文卫行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连接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机会的重要桥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资源丰富,但资源相对短缺,就业问题是困扰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最大难题之一。
指数与矩阵下的结构与强度是研究就业的两个重要指标,就业结构反应行业的就业比重,而就业强度反应的是行业稳定性,二者用于衡量就业缺一不可。传统就业率用于反应就业结构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接受,而总和就业率这个用于反应就业强度的指标却一直被忽略。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概述
(一)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3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无论是传统就业率还是总和就业指标,都呈现偏低状态。200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5901%,总和就业指标为0.6575;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439%,总和就业指标为0.599391。同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其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均较高。其中教育行业分别为4.5745%和2.25080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3.9098%,总和就业指标为1.707699。
根据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出:
1.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说明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情况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作用不大,就业的结构与强度也呈正相关,即就业结构越大,就业稳定性越。
2.2003年天津市的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得就业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教育行业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最高,说明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是四个行业中最大的,另外总和就业指标体现的就业强度表明,该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也高于其他三个行业。
(二)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2008年科教文卫行业就业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8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变化不大,依然出于矩阵的第三象限,呈现偏低状态。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629%,总和就业指标为0.256016;文化体育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814%,总和就业指标为0.375704。
不同的是,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就业情况在5年的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从第一象限移动到了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交界处。其中,教育行业的传统就业率为2.4961%,总和就业指标为1.011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2.5562%,总和就业指标为1.052609。
根据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就业矩阵,可以看出:
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就业情况较差,传统就业率以及总和就业指标偏低。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相比以上两个行业,就业情况虽然相对较好;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及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就业结构和强度均偏低,即就业人数比重小,行业稳定性差。
3.其次,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的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不一致,其中,传统就业率较高而总和就业率偏低,因此处于矩阵的第二、三象限交界处。
二、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变化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建国60年以来,天津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沿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从技术基础薄弱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7.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9.66亿元,第二产业1245.29亿元,第三产业1112.71亿元;2008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4.38亿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2.5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93%,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21.0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0.13%,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7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94%。增长14.7%。
2003年以来,天津市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从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到,目前天津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仍处于“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最大,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完成。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本文所研究的科教文卫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在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属于知识产业,因此,在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的就业结构与强度相对偏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天津市经济形势分析及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严峻考验面前,天津迎难而上,科学发展,发展速度逐季加快。从2007年8月起,天津相继启动总投资4358亿元的80项工业重大项目,至2008年底,已建成投产三星电子扩能、天铁热轧板卷和冷轧薄板、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等20个项目,新增产出14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大型新上项目拉动天津市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科教文卫事业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产业,但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天津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能兼顾到科教文卫事业,使其保持同样高速的增长率。
(二)劳动力因素
2008年,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人口达987.97万人,社会从业人口647.32万人。天津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阶段,也就是人口学家常讲的“人口红利”期。“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趋势与劳动力资源基本一致,保持持续上升势头。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给经济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天津市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特征
科教文卫这些行业均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部门。“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经济发展迅速,GDP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而科教文卫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天津市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长期以来由政府免费和以福利的形式提供,政府财力有限,制约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三、结论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的结构与强度基本保持一致,在就业矩阵中处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位置。说明这四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就业比重大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大,反之,就业比重小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差。
(二)自2003年以来天津市经济迅猛发展,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属于“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一现代型服务业一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天津市2003年以来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增长导致天津市劳动力供给数量也日益增加。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就业的结构与强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2-0013-05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职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重要前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6年,8年来学校从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基本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且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一、苏城院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一)专业设置及变动
苏城院2011和2012年招生19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2013年招生23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增加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5个专业,停招了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苏城院的23个专业中,没有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7个(其中,建筑业4个,制造业3个),占比30.43%;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占比60.87%;其他专业2个,占比8.70%。
(二)专业招生状况
2013年苏城院23个专业共招生1964人,比2012年增加了291人,增长率为17.39%,在生源趋紧的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增加显示苏城院获得了考生与家长的认可,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
在2013年招收的1964人中,从专业指向来看,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800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0.73%;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697人,占比35.49%;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5.24%。而2012年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587人,占比为35.09%;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440人,占比26.30%;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8.79%[1]。苏城院招生专业及人数在第二产业内的分布情况见表1。
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产业开展统计。苏城院的招生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共招生838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2.67%,苏城院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涉及8个行业,具体行业分布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知,2013年苏城院的业设置中有60.87%的专业指向第三产业,但这些专业的招生数只占该年度苏城院招生数的42.67%;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虽然只有7个,占比30.43%,招生数却达到40.73%,并没有明显的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区域内专业设置状况比较分析
(一)总体分析
至2013年江苏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82所,基于2012年的招生数据分析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招生数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全省招生数据过于庞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单用2012年在宁高职高专招生院校的招生数据与苏城院2012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对比见表3。为了更好地看清苏城院分行业招生占比与在宁高职招生单位分行业招生占比的差别,制作图1。
由表3和图1可知,苏城院与在宁高职招生院校分行业招生比例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部分行业存在放大和收缩,体现出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相对集中,利于做大做强相关专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确指向建筑业专业招生数占比远远高于建筑业产值占比,这和2000年以来持续十几年的房地产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表3发现,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总体趋热,招生占比为11.59%,远高于建筑业6%的产值占比,而苏城院面向该行业招生占比又远高于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占比水平。结合表1发现,这一趋势在2013年进一步加强,招生占比高达35.49%,蕴含较高风险,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降温,建筑业将会受到冲击,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分专业招生数分析
苏城院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见表4。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专业是在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
分析表明,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招生数分布与在宁高职院校总体招生数分布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个性一面,反映出苏城院已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苏城院明确指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招生占比明显低于对应产业的产值占比,体现出对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合表3发现,整个在宁高职院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对比表2,2013年苏城院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弱化,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加强。
(三)新增专业分析
2013年,苏城院新增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从区域内来看,新增的环境工程技术在南京高职院校中属首次开设,其余4个专业其他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不属首设。同时,新增的5各专业招生状况并不理想,具体招生情况,见表5。
在宁高职院校2011-2012的招生数据表明,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数持续增长外,其余3个专业招生数都在减少,考虑到2012年与2011年相比,招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可以认定除电子商务外的2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基本稳定,苏城院新增专业区域内招生情况见表6。
对比表明,苏城院新增的5个专业在区域内招生状况基本稳定,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没有问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检验高职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苏城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与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对比,见表7[2]。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制作图2。图2显示苏城院招生分行业占比与江苏省区域内分行业占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苏城院的招生分行业占比与区域经济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苏城院作为一个招生个体的理性选择,毕竟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涵盖区域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二)新增专业与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整理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增速见表8[3]。
2012年,面向第三产业的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苏城院2013年新增的5个专业,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2个专业的新设,是苏城院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对区域内制造业增长而产生人才需求的应对;软件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增设体现了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苏城院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重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建立比较有效的专业增减机制,新增专业契合经济的未来发展;重视考生与家长的专业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办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重视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别化。但也存在对制造业专业与人才培养重视不足,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新设专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
苏城院的专业设置已经面向第二、第三产业18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竞争力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专业招生人数的分布不均。
1.发展制造业类专业群,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经济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如,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生产专业群;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化学与化工类专业群,进一步可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群,提高学校对江苏区域内产值占比高达41.40%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2.跨系部整合,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群
苏城院目前设有传媒艺术系、城市科学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等7个系及公共课管理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师资资源丰富,专业背景多样。学校应该打破系部之间藩篱,构建面向第三产业的跨界型专业群。如,构建有财经系主导,跨越多系部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与建筑工程系共建房地产营销专业,与城市科学系共建化妆品营销专业,财经系可自主开发金融与理财产品营销专业等。构建以传媒艺术系主导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包括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园林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
(二)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合理专业招生结构
苏城院目前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群:一是建筑类专业群,2013年招生697人;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2013年招生615人。两个专业群的招生总人数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66.80%。这样的招生结构压缩了其他专业的生存空间,其他14个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为652人,只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33.20%,平均每个专业招生46.57人。
苏城院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一直不大,使得专业招生结构调整空间不大,存在做大做强专业及专业群与风险过于集中的矛盾。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扩大专业招生结构的空间,培养出若干实力强大的专业群,专业招生结构也将会趋于合理。
(三)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
2013年,苏城院虽然完成了招生总计划,但有多个专业没能完成计划招生数。这些专业近几年在专业、师资等方面建设成果丰硕,而2013年的招生却意外滑坡,主要原因在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苏城院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在各市开展的现场招生宣传,并建有招生网站。但是,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手段显然不能满足考生与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知需求。在招生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推广工具,宣传学校及专业;同时,也要广泛关注网络中关于学校及专业的问题及反馈,在网络中树立学校及专业的良好形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编号:12SEW-Y-023,主持人:徐永兵)
参考文献[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