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新媒体专业的理解(收集3篇)

时间: 2024-08-01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对新媒体专业的理解范文篇1

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依托于计算机设备的新媒体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校课堂教学最主要、最普及、最有效的辅助手段。面对新媒体交互技术的优势,如何将该技术合理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脉络,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服装史教学为例,探讨将新媒体交互技术用在课程教学上的意义及其路径选择,以期有效解决新媒体技术与服装史理论教学结合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兼具知识性、技术性和审美性,进而有效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交互技术;服装史教学

项目内容:

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名称:新媒体相互技术在服装史教研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79

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已经能够交互式综合处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服装史课堂教学中的新媒体课件随之也变的丰富多彩。而课件的完美制作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准确、全面的了解服装史的相关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专业内容。

一、新媒体交互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与优势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合理改进的,新媒体交互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丰富性、便捷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对其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使得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相对单一枯燥,学生的非主动性接受模式一直存在于实际课堂中,这种教学手段的落后限制了教师每节课传授的信息量;而在实践指导环节中,教学课时的限制使教师只能教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阻碍了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寻求具备专业特色的、高效的教学手段,是服装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技术交互式可以综合处理文、图、声、像,使得枯燥的史论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立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通过新媒体技术整合制作,并且使用Photoshop、Flash、AdobeAudition、AdobeAfterEffects等专业设计软件制成,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对文字、图形、照片、声效、音乐、动画等进行编辑处理,最终合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多媒体播放文件。观看者只需在电脑(Windows平台)上双击打开即可进行播放展示,并可进行暂停、快进、后退等操作。最后依托这些多媒体技术上的支持与创作中的美感支持让服装史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教师讲课讲得有激情,学生学的也信心十足,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新媒体交互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的路径选择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虽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课堂知识的学习主体。正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必须要进行教学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变通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等,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并且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一直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1.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才会对知识产生深度的了解和掌握。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两者的合理分配会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倘若偏颇一方,难以对所有感官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就会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可以将静态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态效果,把平面图形的立体效果以及细节部分展现出来,可以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和听觉注意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晰明确地了解服装各个部分的分解和组合状况,进而能够了解服装的线条变化,加深对服装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靠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这样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不能提高专业上的技能,因此一定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在服装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例如笔者会依托于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将枯燥的服装史理论展现出来,使不同服装的演变与发展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不同时代的服饰重叠反映于一个画面中,进行版式、衣纹图案以及色彩效果的动态对比,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服装史演变及其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即使在课下也可以随时随地去对教师进行提问。综上,通过新媒体能够不断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专业学习的短板之处,及时为学生补休,推送服装史相关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以此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视眼。

3.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在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服装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视野,并且最终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众所周知,让学生学习一门专业并且真正的喜欢上专业课程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作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都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服装史学习的自信。

三、效果与评价

新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福音。教师通过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学生通过该技术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新媒体交互技术不仅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了,还将服装史方面的枯燥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形态,将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的知识,既给了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又满足了学生心理上对美感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对服装史知识的热爱。总之,将新媒体交互技术运用到服装史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避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同时将服装史的设计与学生的交互完全的结合起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实现时间、空间上认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视觉心理需求以及听觉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交互技术特点,促进学生对服装史理论学习的进步,为最终走上岗位而奠定基础。

作者:王田薇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纺织服装行业毕业生就业调查[J].纺织服装周刊,2007(14).

[2]方志梅.多媒体教学应该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3]理查德•E•迈耶,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55-60.

对新媒体专业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教师实习

新闻教育改革已讨论多年,有关“新闻教育向何处去”主题的文章也不少,但现状却是新闻教育改革依然停滞不前。原因何在?新闻院校没能区别对待改革内容,这是原因之一。新闻教育存在大量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有些问题虽暂时不能解决,但有些问题目前是完全可以着手解决的,比如改革培养方案、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笔者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认为在我们国家尤其是地方类新闻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变目前新闻学专业教师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课堂的尴尬境地,让他们走向社会,到媒体实习。

一、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尴尬境地。

笔者对安徽省13所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教师①共有51位,其中3位教师有过媒体从业经历,而更多的教师只是按照培养要求在媒体实习过,这占所有教师的63%,更让人惊讶的是近3成的老师从来没有在媒体实习过。而这些教师都是目前地方高校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以上这些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闻学专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闻学。

以上的调查能清楚地解释为何国内新闻学专业一线教师备受诟病,主要是“理论”多于“实践”的问题,如果说教授新闻传播理论等课程的教师缺少实践还说得过去,那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经营管理的老师如果没有新闻实践经历就非常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现实偏偏如此。从未有过实践经历的学生可以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从未有过新闻实践的老师也可以从讲师一路晋升为教授。这其中的尴尬与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无关系: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理论型还是技能型?这一尴尬折射到新闻教学上则表现为:教学生采写的老师从未采写过新闻,教学生报编的老师从未编排过一张报纸,教学生制作电视节目的从未制作过一期真正的电视节目。以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怪用人单位不要,社会不满。

原本这一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即可以从媒体中招聘那些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人才来高校任教。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校的自身原因阻碍了这一路径。其一,高校的人事制度严重阻碍了媒体人向专业教师的转变。其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教育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新设专业点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而优秀的有着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的媒体人毕竟是少数,客观上不能满足高校需求。其三,高等教育工作较为平淡,它不如媒体行业那样丰富多彩。在薪资收入上,高等院校教师的收入与职称直接挂钩,而在媒体行业中则是多劳多得,以能力论价,这导致一部分媒体精英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从事教育工作。其四,新闻院校与媒体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种良性的、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关系。新闻院校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可以方便今后学生实习,而新闻院校却没能充分利用媒体的有效资源。

如此就形成这样一个尴尬境地:有经验的媒体人不愿来或不易来,而那些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师就成为新闻教育的主力军,最终导致具有较强实践性质的专业变成理论学习,而且几乎全国一律,新闻教育也因此而走进窄胡同。

二、到媒体中实习:实现从实践到教学的跨越。

既然新闻教育走进了窄胡同,那我们就要寻求解决之道。根据现状:很多新闻专业在地方院校并未独立成为院系,只是依靠在文学、教育等院系之下,地方院校在政策、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自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倾斜,毕竟高校还有其他的新专业需要发展。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新闻学只是文学院下设的四个专业中的一个。因为文学院在该校属于老牌专业,无论是高级职称还是中级职称都已经超出学校所给指标,所以学校不再给文学院分配职称指标。同时,由于文学院的在职教师超编,学校也不再给文学院分配进人指标。这就导致新专业的新闻学教师没有职称,师生比严重不达标。另外,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分配更是如此。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要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教师不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则新闻学专业必然走向死胡同。因此让新闻专业教师到媒体单位实习就变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让新闻学专业教师到媒体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媒体人不能或不愿进入高校教学纾困。毕竟媒体的工作方式和高校不同,采、写、编出色的媒体人不一定能够适应高校教学、科研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媒体,熟悉其发展动态、方向和脉络,不断从媒体中汲取营养,并用实践检验理论,将实践转化成理论,最终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纵观西方的新闻类院校的教师,他们愿意跟媒体打交道。如写成《做新闻》这一新闻学名著的盖伊·塔奇曼就曾长时间地到不同媒体实践,观察媒体。

以往的实习都是针对在校学生的,他们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而实习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并没有强制性的规模让新闻专业教师媒体实习,因此,教师到媒体实习与学生实习不一样,必须重新设计。

教师能否到媒体实习受制于四个因素:一是实习单位的联系与选择;二是实习的时期与长度;三是教师实习产生的费用如何解决;四是教师实习的态度、意愿与效果。

就各新闻院系的情况来看,这四方面的问题都有解决之途径。地方高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新闻学专业多属于新设专业,各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且这些教师多数刚从高校毕业,年纪较轻,家庭负担也相对较轻。这意味着各院系的财政负担和动员压力就较轻。个别有较多教师的新闻院校可以采用分批实习的办法,以分散压力。

首先,教师应该到什么样的媒体实习?他们实习的媒体与学生是否相同?平媒、新兴媒体,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是教师到媒体实习要考虑到的问题。无论从教学层面来说,还是从科学研究层面来讲,教师到媒体实习应该与学生有所区别,第一应比学生实习的媒体层次要高;第二应比学生实习的范围要广,平媒、新兴媒体等都应该接触;第三实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集中实习,也可以是挂职,甚至可以是直接参与。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教师有大量在媒体行业的同学、师兄弟,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甚至可以利用与媒体合作的形式实习。教师可以在媒体中以兼职的身份出现,为媒体服务。

其次,教师到媒体实习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假期,每次一个月左右。这样既可以保证实习的集中性,又可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分担各新闻院系的负担。实习时,同样要为老师建立实习评价机制,保证教师的实习效果,达到实习目的。在实习单位,非业务型的教师还应参与到媒体的各个部门工作中,熟悉整个媒体工作的流程;而业务性的教师则应该参与到采编播第一线,为今后的教学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

再次是财力问题,其解决之道有二。其一,在各高校中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业务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业务费一般包括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课题调研、教研、教学活动等产生的部分费用;专业建设费笼统地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教学运转直接相关的费用,一般包括办公费、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新闻学专业教师到媒体实习的目的是熟悉媒体,从而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因此,教师的实习费用可以从业务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中支出一部分。其二,各高校每年都有各种类别的科研和教研项目,这些项目会获得资金的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在申报项目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媒体方向靠拢。项目申报成功,需要调研同样可以为教师去媒体实习提供财力支持。当然,教师实习过程产生的费用,业务经费、专业建设经费中所占比例应较高,而教师的研究项目资金支出应占较小比例。

最后是教师的态度和意愿。教师愿不愿意到媒体实习,取决于其对媒体实习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环境。因此,各新闻院系领导一是要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动员;二是要适当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为教师实习解决财力上的压力,将实习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各院系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将教师实习常态化、特色化。

教师到媒体实习一方面熟悉了媒体,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中单腿走路的问题,最后还为科研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教师到媒体实习是新闻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实施起来较简单,但较为紧迫和必要,让新闻教育改革从老师做起。

注释:

①在此所指的专业教师是指那些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学习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而非是教授与新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吴廷俊.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新闻大学,2009(02):33-42.

[2]郑晓华,杜鹃.安徽地方本科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及困境[J].滁州学院学报,2011,8:88-91.

对新媒体专业的理解范文篇3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07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前所未有的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博大的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在这个村庄中处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每个人都有可能运用各种媒介信息,也被称为自媒体时代[1]。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从事着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神圣职业,自然也成为媒体与民众关注的重心,我们不但需要在互联网收集学习专业信息,也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在民众媒体的监督之中。医护人员的执业行为与运用媒体的能力已经成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提升执业能力,为了护士神圣的职业信誉,需要共同学习新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及职业道德,做一位能向社会传达正能量的专业护理工作者。

1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

媒介素养与媒体传媒密切相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报纸传媒快速发展到现代的新媒体时代,世界各国人们走过了对各种传媒信息的接受、认识、识别、应用的历程,媒介素养教育也由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发展,并在近十年开展于我国。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而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论坛、社交网站、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也被称为全媒体时代[3]。网络信息使人人共享教育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介成为独立的记者和媒体,自己的信息及对民众的信息进行评论和理解,于是,民众的新媒介素质不但是公民素质,也是一种法律和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我国业内专家将新媒介素质定义为: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运用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1]。

2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一种教育途径”,这是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在1969年提出的,媒介教育家帕斯托罗·基科提出了媒介教育的步骤:认知、分析、评估、表达,媒介素养包括了以下三种能力:理解传媒内容的能力;合理利用媒体的能力;利用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1]。世界媒介素质教育已走过了80年的历程,我们国家新媒介发展过于迅速,而媒介素质教育远落后于新媒介发展,对于即有媒介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互联网全媒体,海量信息真实性主要依靠民众主观判断意识,而普通民众在新媒介素养还十分缺乏,一些人甚至造谣或不不实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人们的辨识能力及从众心理。在一项媒介素养调查中,对“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核实报道能力”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媒介素质处于中等偏弱水平,媒介素质欠缺是阻隔人们认识事实真相的最大障碍。

目前,我们医务人员由于缺乏媒体的专业传播信息意识及能力,甚至在互联网抱怨及讥讽患者语言,这已经不是一个生物医学问题,而是一个医学伦理问题,绝大多数的医院暴力事件都是我们医者爆料出来的,医者缺乏反省与自我约束体制。在一些专业护士网络群里也有转发一些不良及毫无依据的伪科学信息,部分护士的网络语言苍白无力,缺乏积极向上的思维,负面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护士临床职业热情及稳定性,而临床护士职业信念及正确人生观直接影响到对信息获取、辨析、净化、组织、利用的能力,无论在社会公民还是医务人员,媒介素养意识及培养对提升职业素质、向社会传达正能量,是从根源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医院走出应对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培养新媒体时代高品质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

3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医患关系的国际化

经济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与健康理念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搜索引擎使民众更多地运用网络媒体了解医疗信息,了解世界医疗服务,在他们不满意时通常会运用录音、录像、发微博、发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自造影响、博得同情。有调查研究显示[4],42%以上的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查找与医师、治疗、医药产品相关的信息,95%的人相信网络医疗健康信息,充分应用网络媒体学习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生活工作的常态。不但医务职业者是这样,患者也一样具有这种运用媒介的能力,如一名医师发微博抱怨患者,遭到网民围攻,还是腾讯微博发起了“医师零距离”,引来上万人围观,直呼医者不容易,忽视了医师工作的艰辛。我们的患者不但自己采取很多机会及方式记录医护人员的治护问题,在投诉得不到满意结果时,会打越洋电话咨询求教外籍专家,如一位名医对肺里阴影的患者说:“可能是肺癌,也有可能是肺结核,也有可能是肺炎,要手术以后才能知道”,被网上,于是引来了是诊断金标准还是伦理沟通的网络大讨论。由此可见,我们医者要学会医患沟通,任何时候患者不理解,都是因为不会说话导致的沟通失败。

当下,医护人员从接触患者就会完全暴露在媒体之下,医护专业水平、治疗过程、抢救用药的合理性、对药物知识的掌握以及语言陈诉的素质修养等,都成为评价及判断医务人员是否有错的依据。如一位癫痫病儿童抢救无效死亡了,患儿的爸爸从美国请来了癫痫治疗中心的博士后主任,并持有美国癫痫、神经内科、神经生理和睡眠医学专业证书的医师,协助参与医患沟通会。外籍专家代表家属质疑患儿死亡原因是癫痫发作还是窒息;质疑联用呼吸抑制剂问题、质疑抢救吸痰更换了错误体位问题,在庞大的沟通现场,对亡者家人尊重更重要,对丧亲者说一句道歉,道一声安慰更重要,主治医师的温和平静以理服人更重要,合理专业的解释更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家属及个人,而是国际化的媒体平台,没有基本的媒介素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得而知!希波克拉底将患者的临床观察和道德观察交融一体,强调诊疗实务(医学科学技术运用)的固有风险,因而,医师必需明智和谦卑,而这种品德不是一日之功。

4新媒介素养提升要从医院管理者做起

现代医院管理者必须是知识及技术的领跑者,在医护群体的媒介素质培养中,医院的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新媒介素养。管理者要具有网络收集专业信息的意识及能力,能领先的获取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信息及现代管理信息,媒体素养及能力不足的护理管理者应尽快作出改变。这种改变应包括信息摄取的全部过程,要摒弃那种等着发文件、等着被培训的被动僵化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努力使自己处于网络时代专业管理信息获取的最前沿。特别是一些管理者计算机能力滞后,有时国家及本系统新的规范标准已发表多日并已开始执行,部分医院管理者却还全然不知,仍在等待发文本资料,或者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及实践文章,管理者却还在问文件在哪里。更麻烦的是管理者不学习,但这不等于护士不学习,不等于患者不学习,收集应用信息能力弱的管理就容易经验型管理,容易产生与临床护士缺乏交流、不尊重护士、没有创新,使护士对规范管理不理解及不快乐,护士队伍不稳定,导致服务质量缺欠及降低患者满意度[5]。所以,医院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新媒体意识及媒介素养不足的护理管者要尽快改变观念,因为病人及服务对象都是自媒体,不规范、滞后的管理就会导致上下关系被动,医患关系紧张,新媒介素质的培养及提升必须从医院各级管理者做起。

5新时代护士要尽快提升新媒介素养

5.1培养应用网络摄取知识信息能力现代病人服务需要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的完美结合,我们所接受的学历教育获得知识的有效周期越来越短,新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护士不但要了解所在专业新进展,还要掌握医疗、药剂、影像、检验、伦理心理等各科相关知识,因为接收信息的质量及数量直接影响到护士职业行为及专业状态,充分勤劳地摄取新知识是职业保鲜重要途径。我国护士队伍因公民健康事业需要在快速发展着,230万护士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学历与能力、资历与经验的对称是避免护士队伍泡沫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共享的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引擎学习、交流,收集专业知识信息,分享全球护理经验与教训,就要提升信息知识主动摄取的意识,训练摄取、整合周边知识的技能,这是新媒体时代最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6,7]。

5.2运用新媒体素养,提升护士职业信誉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相信护理永远是人们需要并受尊重的职业,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所公布的职业“诚实度和伦理度”排名显示[8],以护士为首的医务工作者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盖洛普于2011年电话调查了1009名成年美国人,罗列了23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职业,询问人们对这些职业“诚实度和伦理度”的看法,结果发现,白衣天使受到最广泛的尊敬,5个美国人中,有4个认为护士的职业道德“高”或者“非常高”,只有2%受访者对护士评价不高,盖洛普说,在连续八年“诚实度和伦理度”调查中,护士均占据榜首。

在一家德国媒体近期进行的“德国最受尊敬的职业”调查中,“白衣天使”紧跟“消防员”排名第二,排在护士之后的依次为:飞行员、药剂师、医师、警察、农民、法官、气象预报员等[9]。在欧美部分国家甚至将“个人信誉”作为培养高级职业护士唯一的准入条件,在护士的职业素质、道德品质中,各书本均将护士的慎独、爱心作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护士在医院是与病人接触时间最长的专业,也是将治疗用药与措施最直接用于病人机体的岗位,在创建病人满意、医师信任中,提升护士专业能力、职业责任感与社会认可度,此等均与新媒介素养相关。

总之,护士不但要提升学习识别信息能力,也要具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在医院网站、在各媒体中、在专业群体、在医患互动平台,除了向民众宣传健康知识,传达护士职业者的美好与辛勤呵护生命的正能量外,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中,更要做信息的主人,做生命与健康的守护者,让自己快乐,让社会信任!

参考文献

[1]余秀才.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质教育[J].现代传播,2012(2):116-119.

[2]张瑞静.媒介素养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J].北方传媒研究,2009,7:96.

[3]苑心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甄选[J].新闻世界,2013(12):93-95.

[4]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出版集团,2003:76.

[5]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138.

[6]段京肃,杜俊飞主编.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76.

[7]周葆华,陆晔.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J].新闻记者,2008,4:12.

[8]牛道生.21世纪初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发展前景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5:43-45.

[9]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87.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仓管员工作总结(整理17篇)
  • 下一篇:关于仓管员工作总结(整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