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收集3篇)

时间: 2024-08-04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丹东旅游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丹东市旅游业简介

丹东市辖振兴、元宝、振安三个区,东港、凤城两个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口235万,面积14950平方公里,属温暖带气候,是一个以商贸、旅游、港口和轻型工业为主体的边境城市。

丹东既有沿江、沿海、沿边三大地像自然资源优势,又有江、河、湖海以及潮汐、湿地、瀑布、山峰、森林等自然风光资源优势。北有层峦叠嶂的青山为屏,南有一望无际的苇塘与黄海相接,一千多条河流,五十多座水库组成的水网交织在高山、丘陵、平原之间,多变的地形,丰富的动植物、火山群、瀑布群、温泉区、江海岛屿等构成了无数奇丽的景观,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鸭绿江畔的虎山,反映五十年代朝鲜战场史实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我国万里海疆的北部端点江海分界碑,弹痕累累的鸭绿江大桥,中朝界河鸭绿江等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原始村落、历代古城池,古战场遗址,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理想的自然气候,边境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地方特产,良好的接待条件,先进的电讯设施,方便的交通条件,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这些旅游综合资源优势,就是丹东区别于全省任何城市的最强地区优势。

二、丹东市旅游业营销现状

丹东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在于高度复合性,丹东旅游是以鸭绿江为核心品牌的大旅游丹东旅游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在于:在鸭绿江的纽带作用和龙头带动下,山水生态与特色人文资源的高度复合。鸭绿江是世界级品牌,“鸭绿江风情”是丹东的世界级旅游产品,将在规划近中期引擎拉动沿线山水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温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发展,同时向内陆逐渐延伸,带动内陆腹地旅游业发展。远期成为一条上接集安、下接入海口的,世界级的大鸭绿江深度游憩带。

三、丹东旅游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方式的单一化

丹东旅游业的服务项目通常是以一般性观光为主,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丹东的观光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还有待开发。配套设施却没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景区间交通不便捷,沿街路灯及景区内的许多地方照明不足。

(二)旅游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国内旅游业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目前相关法律规章不健全的情况下,个别旅游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三)旅游品牌意识薄弱,重视品牌打造,忽视品牌管理

丹东著名旅游景点众多,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

四、丹东旅游业营销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借助当前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会,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首先就要筹重要方面,有计划地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既需要政府部门尽力增加投入,也需要在民间筹集资金,如融资、发行债券、利用外资等,从而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先决条件。其次,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加强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二)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为了减少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使旅游业的相关部门融入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利用经济手段,以价格杠杆为基础,制定符合旅游业正常经营范围的价格内容;利用法律手段,健全相关法律政策,维护利用者的正当权益;利用行政手段,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指导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

(三)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

城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旅游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旅游产品若能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则旅游地开发、建设也就能获得成功。因而,旅游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就集中在旅游产品的营造上。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开发中产品的定位、质量、品牌往往成为选择旅游地时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地正趋向于品牌产品的营造,依靠名、优旅游产品促使旅游地成为广大旅游者实现休闲、度假区就必须以品牌产品的标准和要求抓好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

(四)加强丹东经济宏观调控,大力发展丹东旅游业市场

根据丹东旅游市场开发现状、潜力和可能,拟分成三个层次:一级市场为主体市场,二级市场为次级市场,三级市场为机会市场。其中主体市场以丹东本地居民为主;次级市场以辽宁省内地区客源市场和从全国来辽宁“金三角”旅游区逗留的客源;机会市场主要包括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腹地的吉林、黑龙江等地。因此客源市场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本市及辽宁地区,加速发展一级客源市场,大力拓展二级市场,逐步发展三级客源市场。即着力发掘本市居民郊游潜力,以此为支点,向500公里内外旅游圈出击,争取在目标期内对市区、辽宁地区有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向全国乃至于海外渗透,力求做到:宣传配套、重点营销、内外结合、全面吸引、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姜乃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J].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市场定位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下,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好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而且驻马店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3.5亿元,六年增长10倍,可以说,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最快时期。

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及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找出影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因素;探索出更有效的旅游宣传方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活动;提高驻马店旅游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从而为驻马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

全省旅游市场份额中,郑汴洛和焦作、南阳、安阳所占的份额较大,驻马店所占份额不大,只有4.2%左右。但随着驻马店市场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客源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成熟,相信所占的市场比例会越来越大。

近几年,驻马店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软性接待、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软硬接待环境的变化,客源地的结构比例也有所变化,来自国外、港澳台和国内较远省份的游客比例正在逐渐上升,2010年达到了15%。但总体来看,客源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环驻马店和环河南周边地区为主要的客源地。

三.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一)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

1.游客特征

(1)性别构成:男性62%,女性占38%。

(2)年龄构成:依次为25—44岁(62%)生命力旺盛时期,出游率高;45—64岁(25%)事业稳定,收入丰厚,绝对数量占市场比重不大,但旅游消费较高;15—24岁(9%);65岁以上5%,主要为上香祈祷的游客。

2.地域结构特征

3.行为特征

(1)时间特征:游客中大部分来自我市周边地区,旅游天数在3天以上的旅游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1至3天的为75%。这些数据表明,来我市的游客主要是短途旅行,以观光游览和短期度假为主。其中“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为我市旅游接待高峰期,其余时间大部分为散客。

(2)旅游方式:30%的游客与亲友结伴出游,35%的游客随旅行社出行,22%的游客由单位组织出游,仅8%的游客是个人出游。

(3)出游目的:度假17%、探亲访友16%、旅游观光45%、健康疗养4%、宗教朝圣12%,以旅游观光为主。

(4)重游情况:接受调查者中80%的游客认为我市风景区不错,68%的游客从来没有听说过嵖岈山等国家4A风景区,这从侧面反映我市旅游业旅游营销不到位的问题。

总体看来,驻马店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观光游览、度假为主要目的,驻马店周边地区特别是湖北省为主要的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以外国人需求为主体,体现为以外国留学生和旅豫人员的商务活动为主体的市场需求构成。

(二)驻马店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1.省内客源市场定位

(1)驻马店地处河南南部,毗邻漯河、信阳、周口、南阳和平顶山,距郑州仅2小时的车程,内有5条高速公路穿过,还有京广铁路、新建成的高铁、107国道等,为周边地市潜在客源来驻旅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上述城市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距驻马店稍远的几个地市,可以依托河南省内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在2个小时内抵达景区。这几个地市本身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本市游客一般就近旅游观光或走的稍远一点,驻马店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景色独特,所以许昌、洛阳、开封、三门峡、商丘等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濮阳、济源、安阳、焦作、新乡等几个地方距驻马店更远一点。对于当地的游客来说,看惯了本市的景点,想出去走走,趁着走亲访友或开会的机会到驻马店旅游一番,看看中原石林-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寺庙-南海禅寺等景点也别有一番风味。这几个地市定位为省内的机会市场,争取将这些潜在的客源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源,让驻马店旅游的品牌在省内首先打响。

2.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1)河南省的周边省份(湖北、安徽、山西、山东为主的华中省份),距离相对较近,文化习俗差别不大,《西游记》和《长征》在驻马店拍摄之后,景区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增。湖北的游客,更是以每年13%的速度在递增,它们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随着产业转移会带来部分投资兴业客户和客源。工作闲暇之余,他们会来到本地旅游景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这部分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它们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以浙江、福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以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为主的西北、西南等邻近省区。这些省份距河南较远,除了一些朋友亲戚,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来驻马店旅游,暂时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级客源机会市场。

3.国外客源市场定位

驻马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南海禅寺规模宏大,地处中原腹地,应以佛教为文化因子,融入天中独特的文化内容。梁祝传奇故事流传千年,波及海内外华人,梁祝故里可打造成情缘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精品。几年内,重点发展东南亚及港澳台客源市场。针对客源市场特点,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系统化的立体宣传格局。立足中部地区和东南亚,重点开发海内外目标市场。深化与周边旅游地合作,推出以我市主要旅游景区为连接点的跨区域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依托、梁祝、重阳、嫘祖等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节庆策划组织水平,进一步突出特色,积极打造节庆文化旅游品牌。通过这些纽带,争取将驻马店的影响力传播出去,拓展更多的机会市场,逐步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宋瑞.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张玫.中国旅游市场营销奖呈现四大趋势[N].中国旅游报,2010.

[3]苟自钧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班十二月工作总结(整理15篇)
  • 下一篇: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