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入境旅游;市场特征;黄山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黄山市旅游发展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北与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相接;西北与池州地区的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连;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东西长164.14公里,南北宽123.35公里,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基础高于全省。2008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01.3万人次[1],是1978年的180倍,年均增长近20%,占全省(10070.28万人次)的18%;全年旅游总收入140.9亿元[1],是1988年的233倍,占全省(737.12亿)的19%,可见,黄山市旅游已经成为安徽旅游的主体力量和形象代表。
黄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其高品质的资源富集是分不开的,作为地级市,黄山市同时拥有世界双遗产黄山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两项世界遗产项目,是省内、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旅游资源集聚区,这是黄山市旅游发展坚实的基础,也是发展国际旅游的重要品牌和资源依托,是打造国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无论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还是在市域旅游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较小。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1],占全市旅游者的5%,仅占全国入境旅游者(1.3003亿人次)的0.62%。其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与黄山市良好的国际旅游发展条件及不相称,也与黄山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大对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加强对其市场规律的研究分析,对积极开拓其入境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二、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
1.入境旅游总需求波动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游客总量从1988年的3.48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81.4万人次[2],20年来年均增长率达17.05%,黄山市入境旅游总需求成指数波动增长态势(图1)。图1表明除了受1989年、1994年千岛湖事件和2003年严重的SARS疫情影响,黄山市入境旅游人次在短期内下降之外,其它时期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特别自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日趋成熟,需求曲线高于趋势线。
2.主要客源市场份额变化明显
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在波动发展的过程中,8大主要客源市场基本保持不变,但位次顺序变化明显(表1),到2008年韩国客源市场份额超过台湾成为最大的客源市场,位居第一,占总体市场的44.14%。港澳台虽然一直是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反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客源市场增长较快,进入8大客源市场行列,而法国、德国市场份额下降,退出此行列。可见,黄山市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基本保持不变但市场份额变化明显。
3.客源市场集中性下降小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3],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客源地地理集中度指数;Xi为客源地i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接近100,客源地越集中,旅游经营越不稳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其市场风险也越大;G值越小,则客源市场越分散,越稳定,总体市场风险也越小,但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将黄山市1997-2008年历入境旅游数据[2]代人公式(1)计算,得黄山市1997-2008年G值(图2)均较大,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总体呈W型下降趋势,说明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发展,黄山市客源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场趋于稳定,市场风险有小幅的降低,因为客源市场越分散市场风险越小。
4.客源地域结构近域性明显
按WTO市场划分标准,东亚太地区始终是黄山市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欧美客源市场次之,非洲、南亚客源市场份额极小,几乎为零(表2)。在东亚太地区,又以港奥台、日本、韩国市场为主,东南亚市场为辅(表3)。由此可知,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地域结构近域性特征明显,这是国际旅游市场的一般特征,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市场特征将继续保持,但这种客源市场的近域性使得其区域市场过度集中,降低其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结语
黄山市旅游作为安徽旅游的主体力量和形象代表,其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还是在市域旅游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较小,加强对其市场规律的研究分析,对积极开拓其入境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数据分析得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四个特征:入境旅游总需求波动增长、主要客源市场份额变化明显、客源市场集中性下降小、客源地域结构近域性明显,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关于黄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09-3-9)./ad/news.asp?ArticleID=1942&classid=9&parentid=8.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1997-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abstract:thesuccessundertook'99chinesekunmingworldgardeningexposition'syunnanprovincetourismdevelopmenttoberapid,in1999,theentireprovincereceivedthetouristtotalnumberofpeoplenearly38,000,000people,thetourismalwaysreceivesbreaksthroughforthefirsttime20,000,000,000,achieved20,400,000,000,comparedin1998togrow49%.inordertocausetheyunnantourismtomarchintosmoothlythe21stcentury,realizedcompletesyunnantravelsthestrongprovincegoal,thepromotion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articleinhasanalyzedintheyunnantouristresourcessuperiorityfoundation,proposedcertaincountermeasureandthesuggestiontotouristresources'development.
keyword:yunnantravels;touristresources;resourcessuperiority;development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4、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5、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生态性
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含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跨境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8、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部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3、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4、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5、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4、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旅游经济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新疆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新疆自治区14个地州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同时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阎顺①的分类,将新疆旅游区分为四大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分别为亚心(亚洲中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昌吉地区;北疆旅游区包括克拉玛依市、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旅游区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东疆旅游区只包括哈密地区。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相关统计资料。
应用地理集中指数②和泰尔指数等指标方法③,从时空上综合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10年14个地州市的旅游经济差异,亚心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南疆旅游区三个区域城市间以及四个地带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及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从时空上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新疆14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点、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集中指数表明某项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标,指数值较小,表示该项经济活动的地域集中程度较低,区域分布较为均衡;指数值较大,表示该项经济活动集中程度较高,地区差异比较明显④⑤。而泰尔指数可以比较旅游收入和当地GDP这2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该系数能够分解为组内和组间差异,是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地区旅游经济差异越大⑥⑦。为了侧重表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本文选取新疆14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GDP三项指标,将新疆14个地州市分为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四个地带进行对比,并对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北疆旅游区和东疆旅游区四个地带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二、新疆各地州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一)入境游呈较强波动变化,国内旅波动不明显
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析,2001―2002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4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大幅度下降趋势;2004―2006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又呈上升趋势;2006―2009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趋于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到十年来最低。而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在此段时间序列上没有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波动明显。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变化不大,2007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这十年来达到最小。2007―2009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而2009―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又趋于缓慢下降趋势。
(二)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
表1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和亚心旅游区的明显,同时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高于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区域间的,且2007年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59。而南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和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呈轻微波动状态,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最大达到0.30,到2010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又开始回落。2007―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直到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十年来最低0.05。2001―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不大,但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
表2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明显高于亚心旅游区的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度指数,并且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数的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的较大,在2006年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达到十年来的最低,分别为0.70和0.60。2001―2008年时间序列上亚心旅游区城市内部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标指数一直波动较小,但2008―2009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迅速增大,而2009―2010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又迅速回落。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波动较大,2001―2002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2005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但2005―2007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又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
(三)入境游和国内游收入空间集聚度较高,梯度明显
根据计算,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收入空间上的集聚度较入境旅游收入的不明显。新疆的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形成四个等级:乌鲁木齐的进入第一等级;阿勒泰、伊犁州、喀什、吐鲁番、哈密、巴州、阿克苏进入第二等级;塔城、克拉玛依、昌吉州、和田、博州进入第三等级;克州进入第四等级。它们的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样通过计算,新疆的入境旅游收入在等级上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喀什、伊犁州、吐鲁番进入第二等级;其余地州市进入第三等级。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入境旅游收入方面,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各地州市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值,但是在2003年和2009年各地州市的旅游收入反常,没有随整体趋势的发展态势,这是由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7.5”事件所致。
三、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
(一)空间集聚度原因分析
1、受政策和旅游交通设施的影响
为加快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决定将旅游业列为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搞活边境旅游。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主要通过航空方式入境旅游,而目前新疆最大的两个国际航空港一个是乌鲁木齐的地窝铺机场,另一个是喀什机场。乌鲁木齐是整个新疆的交通枢纽,是整个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因此吸引了较多的游客。除此之外,喀什与伊犁州因为口岸优势,在边境旅游这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入境游客。综合以上因素,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州。
2、旅游资源的禀赋原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⑧。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对国内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对于欧美的游客并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如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沟,哈密地区的哈密瓜,伊犁州的那拉提大草原,首府乌鲁木齐等能给国内游客特殊印象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游客的重要客观要素。
3、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的影响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起步较晚,从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北疆区和亚心区。从区位上讲,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
(二)时间差异原因分析
1、2001―2002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促进了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给新疆旅游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时,对于一些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业,如乌鲁木齐市,而那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接待能力。故2001―2002年期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2、2002―2004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
2003年,由于全球受“非典”影响,此段时间不再存在所谓的接待能力的优势,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都下降。因此,此段时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
3、2004―2006年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
随着2003年“非典”的疫情的消失,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恢复了以前的优势,因此此段时间序列上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
4、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又缓慢下降
2007年阿富汗发生暴乱,由于新疆与阿富汗接壤,影响了入境游客的进入;2008年是全球的奥运年,使得众多的入境游客聚集在奥运的举办地北京;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也没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因此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旅游经济差异缓慢下降。
四、建议与措施
第一,所有的地州市都应做好稳定工作,因为没有稳定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如2009年的“7.5事件”导致新疆整体旅游业的下降)。
第二,对于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州市,政府应给予资金补贴,已达到完善基础设施的目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在拥有旅游资源(如博州的赛里木湖)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加强知名度的宣传。
第四,像喀什伊犁州那样借用边境、口岸优势来发展入境旅游一样,阿克苏、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州市也应利用边境、口岸优势。
参考文献:
①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旱区地理,2001(4)
②林明水等.近十年来福建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学社会科学,2011(1)
③叶护平,韦燕生.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J].地理世界,2004(8)
④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的时空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
⑤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2)
⑥阎同生,陈丽红等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分析[J].产业经济,2006(5)
⑦杨国良,张捷,艾南山等.旅游流失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