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扶贫工作成就(收集3篇)

时间: 2024-08-07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扶贫工作成就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扶贫脱贫既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任务的总定位,紧紧围绕“据实”和“精准”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不落一户、不少一人”标准,按照贫困户不脱贫、包扶工作不脱钩要求,认真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目标,以省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重点,充分发挥市直单位和党员干部人才、项目、资金、信息等优势,先输血,再造血,沉下身子真包实扶,深入群众真帮实干,确保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原则

(一)把握大局、统筹施策的原则。要深刻领会上级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工作标准,统筹抓好省级贫困村和贫困户以及我市确定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切实把上级扶贫脱贫精神真正领会到位,贯彻落实到位。

(二)科学摆布、重点先行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到全市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又要突出省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特别是要把省级23个贫困村中今年要率先推进完成的村和人口列为重点来包扶。包扶部门既要立足本部门职能面向全局抓好扶贫脱贫工作,又要做好本部门所包扶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抓住重点,科学摆布,整体推进。

(三)选准切入点、率先突破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区别分类,重点推进,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要清楚明晰,制定包扶措施要实际可行,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重点围绕村屯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农村饮水、贫困户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先行重点包扶,率先突破,早日见效,起到示范引领和借鉴推广作用。

(四)汇聚力量、集中发力的原则。组织、宣传、文化、交通、住建、环保、民政、水利、林业等包扶部门,要发挥优势力量叠加作用,按照贫困村缺啥补啥的原则,在道路硬化、文化建设、危房改造、绿化美化、贫困救助、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薄弱村整顿等方面整合力量,协同作战,集中发力,确保成效。

(五)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包扶工作要重注短期效益与长期效应相统筹,坚持一包到底稳固脱贫,包扶部门要在规定期限内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按时完成脱贫任务,不脱贫不脱钩,不达标不退出。

三、包扶范围、时限及工作目标

(一)按时限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包扶范围:23个省级贫困村、我市自行排查确定的27个村和革命老区村,以及分布在全市22个乡镇的29762名贫困人口(2014—2015年已脱贫8492人)。包扶时限和包扶目标:从2016年3月至2017年年底,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2016年确保完成3个省级贫困村和7500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力争完成6个村和100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二)贫困群众收入明显提高。保持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发展条件的轻度贫困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具备部分劳动能力,处于中度贫困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60%左右。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户确保达到脱贫底线标准。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按年度完成省级贫困村的道路硬化,实现省级贫困村道路村村通。二是按年度完成省级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彻底消灭泥草房。三是贫困村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益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农村平均水平。四是开展贫困村绿化美化,环境极大改善。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人口有一半以上掌握一门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四、工作任务

按照市级领导包乡、市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要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驻肇单位包扶贫困村,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包扶贫困人口。

(一)市级领导包扶任务

1、负责对所包扶乡镇、包扶单位、包扶干部的组织领导工作。

2、负责所包扶乡镇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及动态管理。

3、负责所包扶乡镇扶贫脱贫计划、措施路径的制定和工作指导,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

4、组织带领所包扶乡镇、包扶部门和包扶干部,开展合力包扶,确保按时限按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市直单位包村任务

1、负责摸清所包扶贫困村基本情况,找准贫困原因,制定包扶贫困村实施方案,确定包扶措施,明确脱贫时限。

2、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包抓招商引资、资产资源管理,着力解决集体经济支撑乏力、资产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

3、围绕农民增收,包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村一品”,着力解决村级经济发展没思路、没规划、没措施和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4、围绕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包抓环境卫生整治,推进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推进道路、住房、饮水、医疗教育文化场所等建设,着力解决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

5、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包抓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落实、党员素质提升和作用发挥、新生力量注入、能人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干部示范带动作用不突出问题。

6、深入宣传各级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各项扶持政策,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脱贫对象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7、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求,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扎实开展转移就业、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创业等培训活动,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结合开展“百社千企万人”就业扶贫行动,积极帮助贫困户拓展社会就业空间,实现打工和创业致富。

(三)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任务

按照处级领导包3户贫困户,科级领导包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包1户贫困户的标准,实施“结对子”、“一帮一”,重点围绕增收产业项目、劳务输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子女就学等方面,研究包扶措施,确保一包到底,真正脱贫。包扶部门统筹安排好所包扶贫困户与党员干部的对接工作,在4月5日前,结对包扶对接到位,摸清底数,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包扶贫困户脱贫方案。在4月15日前,根据所包扶贫困户计划和实际情况,实施劳务输出扶贫的要输出计划到位;实施产业扶贫的要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同步将资金、物资、技术等落实到位;实施电商、教育、政策兜底等扶贫的,都要一一对接,确保落实到位。每名包扶干部要全年跟踪服务,认真填写好包扶贫困户登记表,建立干部包扶档案日志,确保所包扶的贫困户按照时限标准完成脱贫任务。

五、组织领导

贫困村包扶工作点多面广、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调度指挥,确保包扶工作全面推进并取得实效。成立包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元学,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李延春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副书记王剑波、市政府副市长刘剑利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张彦杰兼任,常务副主任由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侯维杰兼任,专门负责全市包扶工作的组织、综合、协调、指导等工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组织和专门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队伍,专项推进。

(一)深化认识,增强做好包扶工作的自觉性。市直单位包扶贫困村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包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速度,更关系到全市人民能否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因此,各包扶单位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看齐意识,增强做好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凝心聚力,坚决完成包扶任务。

(二)健全组织,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于确定为省级、市级贫困村的,由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包扶工作,包扶贫困村牵头单位主要领导为被包扶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以包扶单位为主,每村进驻一个驻村工作组,牵头单位主要领导为驻村工作组组长,全体党员干部为组员,共同驻村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三)求真务实,在扶贫岗位上建功立业。各包扶单位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创新创业,取得包扶工作新业绩。驻村工作组要真正驻村,保证驻村时间,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5天,全年驻村时间不少于60天。各包扶贫困村“第一书记”要处理好业务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关系,每个月至少拿出2天时间深入所包扶贫困村开展调研指导,研究解决包扶工作具体问题。驻村工作组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同贫困群众的感情。要严格执行纪律规定,按标准交付伙食费,不得增加基层负担。

扶贫工作成就范文篇2

以2013年11月考察湘西提出精准扶贫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开启了新的时代,扶贫主体、扶贫对象、扶贫手段都实现新的突破。

扶贫主体从政府转向全社会。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划定贫困线、确定贫困县、政府设立扶贫开发项目、财政对贫困人口予以资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单一的政府扶贫主体远远不能满足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迫切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成为扶贫主体,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在2014年10月17日中国首个扶贫日,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再次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显然,在精准扶贫时代,扶贫主体已经从单一的政府转向全社会。

扶贫对象从地区转移到以户为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扶贫对象是国家或省确定的贫困县,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这种扶贫方式缺乏对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脱贫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贫困人口是否从扶贫项目中受益、多少人从中受益也不明确。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有效规避了传统扶贫方式的不足,增强了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准识别就是按照农户申报、村民评议、政府调查、部门审核、张榜公示等五道程序识别贫困户,并且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就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配置不同扶贫资源实施帮扶,确保扶持到位,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精准扶贫体制,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中央负责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等工作,省级做好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等工作,市县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

扶贫手段从项目开发升级为多策并举。当前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传统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必须要创新扶贫手段。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为贫困地区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支持贫困户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实现就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从而实现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通过多策并举,到2023年,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剩余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扶贫工作成就范文篇3

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济源市列入太行山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使今年的扶贫工作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推动全乡扶贫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我乡、村情实际,通过帮扶切实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现就20xx年扶贫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总体工作思路

20xx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全旗总体扶贫开发思路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强化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实现非农转移,在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培育创业型农民上有新突破;高质量完成我乡扶贫开发目标,为全乡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到20xx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力争达到50%以上,并努力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帮扶工作。根据旗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扶贫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同时严格按照旗委、政府要求及时上报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等材料。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明确对象,突出重点20xx年扶贫工作计划20xx年扶贫工作计划。

为使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使最贫困的农户得到真正的帮助,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同定点扶贫村联系,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贫困户20户。(20xx年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作计划)领导干部每人帮扶2户,一般干部1人帮扶1户。对帮扶的贫困户和受资助的贫困儿童在村内进行公示。建好干部深入基层、党员帮扶群众交友结队考核卡,建立健全定点、定人、定户、定脱贫时间的工作机制。

3、加强科技培训,开辟致富门路。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的主动性。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主动性方面。首先要对积极性高而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致富的贫困户,尽全力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其次对于脱贫较差的贫困户,要多做思想工作,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其转变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对于等、靠、要思想严重,经开导、帮扶仍好吃懒做的贫困户,适当给予救济,在科技培训方面,继续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录像片、实地参观学习等办法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农民进行学科学种植、养殖、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大转移式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劳务输出质量20xx年扶贫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小额互助金贷款的扶贫模式。

4、党员群众结对,加快脱贫致富。

今年按照旗委、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了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名单,至少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两次,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指导一个经济发展项目,通过帮扶实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不低于300元的目标。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网格员工作总结范文800字(整理10篇)
  • 下一篇:村网格员工作总结(整理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