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驾直升机在空中盘旋轰鸣;100多辆地上保障车飞奔在草原,赶往返回舱着陆点。神舟九号医疗救护队仅用5分钟就已到达着陆点。还未等直升机停稳,航天救护队的三支医疗小组就分别从急救直升机上跳了下来。他们携带着急救箱、血浆箱、担架,第一时间集结在返回舱周围,静待着指挥部的命令。
“报告指挥长,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当听到医监医保人员的报告时,医疗队队员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航天医疗队留下3名专家护送航天员返京,其余人员悄然撤离了现场。
护送航天员的医疗队员对航天员进行了问诊,航天员反映良好,医疗队员观察航天员的呼吸及行动,并全程监护。
“我们是一支谁都不希望用到的队伍,但即使备而不用,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全力以赴,做好万全准备,确保用我必胜。”306医院院长兼医疗队队长牛恩喜感慨地说。
为了这一刻,这支由306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救护队已经拼搏了数百个日日夜夜。
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准备——
医疗队员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有着极高要求的航天救护领域,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生命的消逝。为此,他们的准备工作细之又细。
为缩短救治时间,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瑞娟,根据可能伤情预设了5种呼吸机工作模式,紧急救护更加快捷方便;骨科主任医师吴继功就冲击伤最常见的脊柱骨折为队员们做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明确了伤员现场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程序,特别提炼出简便快捷的佩戴颈托三步法,使每一名队员都能够熟悉运作要领,确保伤员安全转运;心胸外科李鲁主任提出并携装了一种镍钛合金新型“胸部护板”,可直接用于各种胸部伤情的现场救治,达到快速固定、快速救治的目的,同时在后续治疗中,进行MRI、CT等项目检查也不必移除护板,简化了救治程序。
演练——
“航天员身体不能主动出舱,马上进入医疗救护程序。”主着陆场总指挥紧急下达命令。医疗救护队的队员们按照预案迅速投入战斗。
“航天员恶心、头痛。”
“保持头部固定,减少活动,并准备呕吐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呼吸循环情况。”
“报告伤情。”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增快,胸腹四肢无异常。”
“初步诊断:航天运动病。”
“口服乘晕宁、东莨菪碱,并防止呕吐误吸。”
“报告指挥长:航天员现场救护工作完成,病情稳定,初步诊断为……请求护送至后方医院做进一步观察。”4分钟后,3架直升机呼啸而起,向主着陆场后支医院安全转移。
6月24日,医疗救护队正在地表温度高达45摄氏度的杜尔伯特草原进行着全程系统演练。
医疗救护队到四子王旗训练演练已有32天,按照主着陆场总体计划安排,共参加模拟机位演练7次,全员全装空地合练4次,全员全装参加有伤情发生情况下转送后支医院全程系统演练2次。医疗队自己组织的训练、演练更是不计其数。
有时正在休息,医疗队副队长、306医院医务部主任贾付坤就冒出一个问题:“吴继功,航天员严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现场如何紧急救治?”“用冷水冲洗伤部,吸入性损伤有窒息危险时,可行气管切开手术,尽早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平衡盐液……”吴继功条件反射似的回答了贾付坤的问题。队员们早已练就“一口清”、“一摸准”的功夫,任何药品、器材,蒙上眼睛都能准确无误地迅速找到,并且能在极度颠簸以及血管塌陷的情况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尿及引流等。
伤情预测,救护预案
根据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具有的技术状态复杂、在轨时间延长、首次女性航天员参加等特点,专业人员预测了航天员在主着陆场可能发生的伤情和急需紧急救治的伤病情,并设置了8类主要伤病情救治预案。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航天系统是高安全系数的工程,但医疗救护的特点是要针对小概率事件做足充分准备,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健康万无一失。
肼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的救护预案
舱体降落时,各种意外情况难免发生,如舱体反冲发动机燃料泄露,加之舱内密闭性高,就有可能导致舱内人员肼中毒,可能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1、航天员伤情(预测):
症状:呼之不应,口角和衣物上有呕吐痕迹。
体征:神志不清,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胸腹无起
伏,触摸颈动脉无搏动,听诊无心音。
心电监测显示心跳停止。
诊断:呼吸、心跳停止。
2、现场紧急救治(预案)
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观察航天员有无反应;同时连接心电监护除颤仪进行监测。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的异物,气管插管,气囊辅助通气或连接呼吸机。如为室颤立即采取体外经皮起搏方式进行电除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强心,3~5分钟重复一次。
在心跳恢复,但自主呼吸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检查气管内导管位置和通气情况后,连接呼吸机并给氧。心电监测显示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时,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胺碘酮消颤。
抢救组织者与医监医保人员沟通,了解舱内环境监测情况,得知舱内肼浓度偏高的情况。
吸氧同时尽快静脉注射维生素B6。
保证两条静脉通路,给予地塞米松;头部冰枕、冰帽局部降温;必要时脱水治疗。
现场抢救争取在30分钟内完成,观察心率、心律和血压稳定后,向指挥部报告病情,请求转后支医院进一步治疗,特别是准备高压氧治疗。
将航天员抬入航天员直升飞机内,送往后支医院救治。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应对火灾、地震、长时间停水、停电、水源污染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防范、处置灾害事故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工作方针。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和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技术培训和演练,人员疏散、转移、救治方案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指挥体系、工作职责,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程序以及现场抢险程序等事项,做到分工细致、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灾情信息报告时限、报告方式、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等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灾情信息,对人员伤亡以及疏散、转移情况等要在接到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后2小时内核实上报。
六、医疗卫生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均应主动及时到达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投入救灾与抢险救援工作,有组织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七、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把人员的疏散、转移、应急救治作为突出的重点内容,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八、医疗机构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中,要专门制定医院病区(包括急诊、住院)人员疏散、转移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
(一)灾害事故发生时,病区医务人员应当立即按照本医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报告,并首先组织患者和现场人员疏散和转移。
(二)对于能够自主行动的患者、在他人协助下能够行动的患者、不能自主行动或者由于病情严重不能移动的患者,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疏散、转移方案,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三)按照国际通行的伤病员检伤分类方案,对在事故中受伤的人员以及转移出的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处置。即按轻、重、危重、死亡分类,分别以“蓝、黄、红、黑”的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作出标志,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它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九、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伤病员转送至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则、程序、途中救治措施、交接手续等。灾害事故发生地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有义务接收转送的伤、病人员,并承担医疗救治责任。
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知识、技能培训,并组织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二)应急处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接待就诊患者时,发现下列情况的,必须严格按程序处置并及时上报。
1、对来自疫区,与有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的其他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登记后,无异常者可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并告知其注意事项。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送指定场所实施集中医学隔离观察:
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疑似病例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直接接触过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环境或物体的人员;
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3、既有流行病学史,又有症状体征者,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组织会诊,并立即在有防护情况下,由专用救护车送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二)诊断流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逐级会诊制,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上报县卫生局,由县卫生局指派县级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组会诊,明确初步诊断;并逐级上报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市、省专家组会诊及病理学检查确认。
(三)转运流程。对我县甲型H1N1流感病毒确诊或疑似病例转运工作,由县医院甲型H1N1流感病人转运组(附件5)或市中心医院负压救护车承担,各医疗机构不得擅自用普通交通工具转运病人。
五、医疗救治工作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本单位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明确主要负责人、救治组和联系人,进一步做好物资设备、药品和防护物品等相关应急物资的准备,确保一旦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能及时有效的实施医疗防控和救治。
(二)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各级医疗机构要再次组织开展全员防病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强化培训和演练,培训内容包括预检分诊,发热病人的甄别及鉴别诊断,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治疗、报病流程及消毒防护等,要注重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诊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和引导,消除群众恐慌心理。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并规范发热门诊,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做到分区合理、标识醒目,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人员,应登记造册,并报告县疾控中心。
(四)全县已统一设置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派员参与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工作的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务必确保本单位参与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工作的医务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各机构要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和服务等相关工作,确保配合支持医学隔离观察工作及时有序开展。
(五)严格消毒隔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09版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要求,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加强消毒和医务人员防护,尤其重视对预检、发热门诊等重点区域的感染控制,防止院内感染和疫情扩散。
(六)做好应急值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坚持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主要领导、县专家组成员和相关人员必须保持手机24小时通畅,医疗应急队伍保持24小时待命,确保快速有效的处置与人员调度安排。县卫生局将对医疗机构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