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当前促进丽江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有两大因素:一是丽江当地秀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一是极具特色的纳西文化。随着丽江旅游行业的日益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弘扬以及保护了纳西文化的精髓;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的纳西文化,则由进一步促进了丽江旅游行业的发展,并极大提高了丽江整体的旅游质量。本文集合文化传承理念,对于丽江民俗景观初探进行简单讨论与分析。
民俗旅游
所谓特种旅游可以看成是浪漫之旅、探险之旅或者是其他一种形式的文化旅游。而民俗旅游则是丽江最具特色、也最具吸引力的一种特色之旅。西方著名学者洛克在对丽江进行旅行考察时,就富有探险之旅的性质。我们能够看出,有些人为了开展某项科学研究,或者是为了验证某个传说或者是地名,又或者是为了参加某个特殊的节日而不远万里赶往偏僻的地区,这些都为了发展特种旅游提供可能。
近些年,西方有很多学者就自身经历撰写许多有关纳西文化的书籍,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关于丽江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尤其是1994由英国人监制拍摄的《云之南》,不仅将丽江当地的风俗景观以及民族文化很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也让世人更好、更多的对丽江进行了深入了解。而在《云之南》上映之后,还有许多西方游者慕名前往丽江的一些纳西族传统村落、景点,这就极大促进了丽江的民俗旅游业。
事实上,丽江在其部分领域仍可继续发展,像进一步弘扬、挖掘传统的纳西民族文化。应该说,在明朝木氏土司统治的丽江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纳西族都达到了空前繁荣,而这一时期建筑的木氏王府,不论是从其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规模上都可称得上丽江古城的核心,当然这也是纳西文化的一个真实缩影,这些作为丽江古城重要的民俗景观对于丽江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在上世纪90年代,丽江县政府在围绕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已经着手开始恢复和修缮木天王遗址园,而木天王府一旦修缮完毕,将会向世人们展现出我国古代纳西族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同时也让世人通过了解木氏土司的兴衰荣辱来透视纳西族的历史。应该说,这个举措不仅具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丽江通过重建整个古城,使人们体会到以往纳西民众多姿多彩的生活,像户户流水,人人欢娱,家家垂柳。此外,人们也可以在“四方街”中感受下古城繁荣的,品味纳西文化的神韵,而这些民俗旅游景观也将丽江民俗旅游的魅力衬托出来。
民俗旅游景观――传统的纳西族村落
纳西族是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之中创造出了博大、系统、多元的民族文化,被众多学者称为“小民族创造的世界级文化”。纳西族久居我国西南部,祖先是古羌族,唐朝时,古羌族受南诏、吐蕃以及当时汉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建筑的村落很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特征,之后随着不断融合,在加上受到当地特色宗教的影响,使得纳西族村落成为丽江当地非常具有特色的民俗景观。
传统的纳西族村落秉承着“自然――生态――文化”的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融入到村落建筑中,形成了包容开放、简约淳朴以及追求自然的独特建筑风格。当地特色宗教――东巴教所信奉的“还债观”让世代的纳西族人民善待了自然,这有利于人们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限制过度开发。应该说,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纳西族所建筑的村落,将自然视为精神文化创造的永恒主题,其建筑内容页包含了原始生态观以及自然观,实现了村落空间的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这对当前我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丽江当地的民俗旅游景观,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好对纳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现阶段所倡导的传统村落保护措施中,所使用到的理念多分为三种:一是整体保护理念,另一种就是少就是多理念,还有一种是务实规划理念。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整体保护理念。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在对传统村落是否实施整体保护时,多依据村落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根据分析,发现需要整体保护的,多采取就地保护或者移居两种方式。但对于民居再利用,则有改变功能以及不改变功能两种方法,以德国为例,就民居是否改变功能而言,德国政府多选择保持传统民居外部形态,而内部则用现代的手段和技术进行装修,这样不仅从一方面保持了传统村落的原始形态,另一方面也从内部使用功能上完善了传统村落。
基于上述理念,我国相关部门提出了“经济复兴、空间复兴以及社会复兴”等三位一体的全新保护观,通过借鉴先进的“触媒建筑”理念,来将丽江地区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结合,形成一种更为宽广、更为深入且极具针对性的保护方法,即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鼓励和保护当地纳西族传统村落,并在完善和丰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稳定当地经济,保护其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保证期原真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护了当地的民俗旅游景观---纳西族传统村落。
总结
在拿到民俗文化课题的一手资料以后,我首先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报刊和杂志查询柯桥区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到柯桥区原指山阴、会稽两地,流传下来的大概有七大类百余项民俗习惯,这些民俗项目可以概括为以下七大类:岁时类、礼仪类、社会类、娱乐类、信仰类等。这七大类民俗文化中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和正能量的,诸如祈福、崇贤、家风等等。这些对家族和睦、社会和谐,扬风正气,针贬时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些甚至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俗节目。例如三月三修褉,五月五赛龙舟,黄酒开酿节,祭大禹等等,这些名俗习惯或者节日都与党和国家弘扬的正能量相吻合,部分节日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活动层面。在通过网络、文献等资料查阅以后,我又对柯桥区目前给我列举的18项民俗文化进行了分类、归档和整理,筛选了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详细了解和调研,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人物专访。以期发掘出详尽的资料。柯桥区文广局绍兴区级的民俗文化项目有社戏、舜王庙秒会、水龙会、古城村迎会,腊月风情节、绍兴祝福、脚划船俗、绍兴端午习俗、吃讲茶、绍兴就婚俗、绍兴丧俗、绍兴寿庆、绍兴上梁仪式、绍兴黄酒开酿节、绍兴酒俗、绍兴开宕习俗、兜会习俗、火着饭习俗、柯桥龙华胜会、共计十八种。在实地走访和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在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往往是对一些房屋建筑的拆除比较关注,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却往往持冷漠的态度,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往往处于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除了一些具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项目以外,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的一些岁时节令的民俗项目在各个地区自发的传承下来,但是由于区域不同,传承方式各异,也体现了“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点,部分民俗由于生活方式改变,正在逐步的失传。总的来说,目前柯桥区的民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民俗活动应该没有采用正确的解读方式,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活动赖以生存的场所和氛围正在逐步减少;三是由于疏于管理和必要的引导,原来在农村约定俗称的民风习俗,在乡村改造回迁以后由于落户的村落比较多,民俗习惯有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在民俗习惯的传承方面带来了一些变化。例如在舜王庙会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通过舜王庙庙会的传承人董永忠老先生介绍的和查询的相关材料了解到,舜王庙庙会活动目前也有一些消亡的痕迹,目前虽然有当地政府部门主导,每年也都还会举行一些庙会活动,但是由于当地居民大量外迁,相应的人群越来越少,举办活动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根据舜王庙会的传承人董老先生口述,舜王庙庙会的举办周期大约有6天的实践,参加的表演人数在在兴盛时期大约有400多人,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走进各个村落之间进行表演,是的舜王庙庙会不断地深入人心,而庙会举办的资金大多也就是各村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民自发共同出资举办,但是由于居民大量的外迁,庙会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也就逐步丧失,赞助人群不断减少的同时,表演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也就大不如前,再者由于这项民俗活动需要大量的传承人和参演人员,由于缺乏场所和资金的等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针对柯桥区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针对民俗的保护河传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需要适时出台编制相关文献和书籍,从相对良性的角度来引导民俗文化在民众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展,来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此同时,也要对民俗文化进行筛选,用其自身的正气和正能量来引导民众过健康的民俗节气。2.加强政府层面的宣传和引导,把民俗习惯、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像祭祖、修族谱等这些传统的具有追思和怀念的民俗活动,宣扬的是忠孝节义,这与当代我们宣传的对党和国家要忠心,对于父母长辈要孝顺等核心价值观都是不谋而合的,这些民俗活动从正面的角度利用报纸、自媒体、网络电视等加强引导和宣传。3.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回迁居民尽量给定当地安置,这样能够较大程度的保持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稳定以及保护和传承。4.柯桥区的地方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把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化表演融入到民俗活动中去,例如在鲁镇的活动中加入旧婚俗,在柯岩风景区人流量较大的时间加入开宕习俗表演和祝福表演。5.可以尝试针对目前柯桥区存在的民俗文化项目分类整理,打包申请省级甚至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柯桥的民俗文化作为一项地方特色推广出去。总的来说,通过暑期的学习和调查,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深思和挖掘。同时民俗文化作为接地气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的活动,这种文化最能够扎根于民众,也具有极强的保护而后传承的必要性。由于目前还是在了解调查初期,很多观点尚不成熟,需要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过去的群众文化中残留着旧时代旧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异的民俗服饰、渊源流长的古典诗词、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间说唱等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积淀,更加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想将群众文化发展下去就要继续保持传统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众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还能为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群众在这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是文化发展的创造者,是文化财富的继承者,所以在发展群众文化时,应该以群众为核心,时刻铭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性充分体现出来。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继续建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就要传承这种民俗文化,并将其应用在文化活动中,从而使群众文化不仅仅带有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点。这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并且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孕育、传承以及发展。同时,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很多传统的群众文化,如赛龙舟、泼水节,都是经过一种固定的形态方式继承并发展下来的,经历了千年的演变仍未改变原貌。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整理、搜集、发掘和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并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一)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
群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尽管群众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同时也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它不会因为原有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全部消亡。所以,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而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
群众文化不仅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形式,还继承文化艺术遗产的内容。相对来说,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对形式继承的价值更大。群众文化以歌颂爱情、热爱祖国、赞美劳动等主要内容,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充实。古诗、戏剧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历史上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至今的体裁几乎没变。武术、山歌等群众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没多大改变。舞狮、挂彩灯等习俗依然被人民群众喜欢着。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活动方式至今为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并不断发展,世代相传。一种新的群众艺术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戏曲就是在舞蹈、歌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我们对传统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遗产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剥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批判地继承,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舶来的文化艺术,要做到洋为中用,克服民族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排外,并将它们充分运用到我国群众文化的创作中。
(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经过不断继承、创新、扬弃、积累后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一定社会活动的反映。群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创新,二是形式的创新。群众文化的形式是活跃的、容易发生变化的,而其内容是保守的、稳定的。舞狮、舞龙灯、划龙船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古时候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其内容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更新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需要表现形式的创新。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