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医院管理;作用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医院的管理中也逐渐广泛应用,病案信息的管理就是科学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体现[1]。病案信息是医疗行业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主要记录了医院的各项医学技术,针对各项困难病症的治疗方法以及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创新信息等等,病案信息中涵盖了整个医院的核心重要内容[2]。合理有效的利用病案信息,能够是日常的医疗工作更为简便,并且为科研探索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促进了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此次研究通过对我院实施病案信息管理前后的病案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出病案信息的管理对于医院管理的影响和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实行病案信息管理前后的8000份病案信息选取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的4000份病案为实施管理前,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中的4000份病案为实施管理后,病案分别包括检验科、神经内科、耳鼻口科、肛肠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以及感染科等科室病案资料。实施管理的前后病案在时间、科室类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1.2管理方法。(1)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加病案管理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与相关管理方法的文献书籍等。保障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过硬,对该工作有一定的耐心与积极性。(2)将医院的历史病案进行收集录入,根据病案的属性进行分类整理,使病案管理实现可以快速查询并借阅的效果,对病案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3)推官电子病历的应用,减少医生手动书写的错误机率,提供病历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4)对病案的查阅系统进行合理的编排,查阅人员在进行查阅参考时能够根据条件输入,及时的找到需要的病案资料,保证病案的流通便捷。1.3统计计算实施病案管理前后的8000份病案利用率,并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分别从科研探讨、医疗保险以及临床治疗对病案信息的利用率进行对比,观察比较结果的差异情况。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病案管理实施前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的4000份病案,病案信息的科研探讨利用率为11.29%,医疗保险利用率为7.25%,患者的利用率为3.8%;而病案管理实施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中的4000份病案,病案信息的科研探讨利用率为33.71%,医疗保险利用率为19.87%,患者的利用率为12.62%。经过卡方检验,三个利用率指标的前后比较结果分别为(=14.413,P=0.000);(=5.403,P=0.020);(=5.161,P=0.023)。数据表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其中广泛应用,医院的信息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细致、便捷的规范性信息系统[3],病案信息能够为科研探讨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资料,促进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为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病案的管理有助于提升病案的治疗,带动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考虑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对病案的管理引起重视。病案资料的种类繁多并且数量大,以往进行病案的人工查阅抽取,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病案的利用率较低[4]。而将病案进行属性的分类建立一个健全的借阅系统,工作人员在借阅时更加快捷简单,为科研探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高质量的病案能够帮助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准确迅速的进行判断,提高了治疗效果与工作效率,也就促进了病案的利用率提高[5-7]。病案信息的管理提高了信息的治疗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在医疗行业中的利用率,数据的参考以及病历的分析都能够帮助医院提升治疗水平,为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有效的数据。综上所述,此次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病案管理实施前后的利用率,根据结果得出,合理科学病案管理能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息的质量保证,减少查阅病案的时间消耗,综合提高了病案的利用率,保证了资源的规范性以及协调性,提高了医疗质量,为医院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7):25-26.
[2]张海燕.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363.
[3]葛峰华.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前沿,2016,25(12):77-78.
[4]钟菊珍,袁虹,郭玉花,等.医院管理中病案信息的管理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219-222.
[5]陈红波.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与有效发挥方式研究[J].饮食保健,2017,4(1):280-281.
[6]陈淑琴,刘克玄,牛刚,等.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近远期并发症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11):2002-2004.
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必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既有各种规章制度,也有统计数据、研究报告,还包括卫生监督相关资料,其管理的规范及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信息公开期望的增强,这种规范化管理将为信息的公开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各种法规制度的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法规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规范其管理,既可以便于政府决策者、相关监督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查阅,而且这种系统性的存档可以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提供参考,从而便于制度法规得到执行。
1.2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中包含大量的调查报告、统计资料以及疾病材料,这些调查报告与材料既包含对以往数据的一种统计,可以发现各种疾病预防事件的发展规律,从而便于人们从规律中得到启示,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尽可能的推动疾病预防与控制,也包含当时针对疾病预防控制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可以为类似疾病出现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1.3有利于强化卫生监督与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还包含对学校、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监督资料,截止2012年,全国被监督学校达到22.4万所,78.2%的学校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这些档案的管理对于预防疾病控制,推动卫生监督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推动其应用开发,必须把握好其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规范化管理与利用水平。但从实践来看,目前这种开发应用还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档案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作用尚未得到全面的发挥,这为未来进一步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方向。
2.1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包括档案的建立、档案的保存、档案的查阅以及外借管理、档案的销毁等内容,其规范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三条。首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即要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情况,制定细化的、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档案管理的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执行。其次,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在实践当中,涉及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要规范,如档案的存档要有责任人签字审核后依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存档,在档案的借阅中要有负责人的签字才能查阅,如果要外借必须履行完善的手续。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推动管理的规范化。再次,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即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电子档案等方式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以更好的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同时这种电子化管理还可以为档案查询等提供便利。
2.2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的基本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利用包括供卫生、疾控部门利用,还包括供研究者、统计单位利用,其规范化的利用途径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档案数据的开发利用,通过统计软件或者统计手段,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找出疾病预防控制的内部规律、发展态势,从而为相关个体提供参考。其次,对疾病预防控制经验的对比总结,通过对同类疾病不同预防控制方案的比较,对不同疾病应对方案的比较,可以发现各方案的优劣,从而便于形成一套完善的应对方案,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再次,对疾病预防控制问题的查摆,通过对档案的查询,可以发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3.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思考
疾病预防控制不仅事关政府部门各项工作,而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规范其档案管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实践当中,要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以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档案利用的创新为导向,积极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1完善基础设施为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奠定基础
档案规范化管理与利用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做为保障,首先,要积极构建档案管理场所,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办公场地开设专门的档案室,并购买档案架、档案袋等配套设施,通过设施的完备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其次,要积极开发各种软件设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通过与档案管理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出符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实际的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实现档案数据的查询与管理。特别是,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通过将纸质档案进行编码,并与电子档案相对应,做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模式。
3.2创新渠道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首先,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在贯彻执行《档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根据档案管理信息化等要求,制定出台适应时代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如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信息归档制度等,以此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其次,要创新性的完善档案管理模式,在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分级管理体系下,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明确归档信息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避免由于工作衔接失误导致信息失真。再次,要创新性引入档案管理新理念,将服务等理念贯穿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一、加强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的需要。病历档案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医生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转归,可以为患者的病情观察、临床治疗等提供重要的指导。此外,在临床研究中,病历档案还是第一手资料,科研人员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病历,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可以让科研人员结合临床实践,提升科研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想上述工作得以良好开展,就需要加强病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病历档案的完整、真实。(二)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近年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事件频发。医院在处理这些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时,可以通过病历档案,向患者介绍疾病诊疗过程,让患者了解其中的各项内容。与此同时,病历档案是法院处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通过分析病历档案内容,理清医患间的法律责任。这就需要医院必须要加强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从而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证据。
二、加强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使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升病历档案管理意识。意识指导行动。要想保障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医院需要加强教育,使病历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对待日常工作中每各环节。第一,加强医院领导的认识。医院领导人员要充分认识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平时重点强调,从而在医院中做好带头作用。第二,提升病历档案管理者的认识。医院病历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响应医院领导的号召,并且大力宣传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比如通过座谈会、板报等多种方式来开展病历档案管理宣传工作,从而提升相关人员的意识。第三,此外医生、护士等也要认识到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医生在病历书写的过程中要字迹清晰,把握重点等,护理人员也要配合医生做好相关工作。(二)建立健全病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医院病历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档案工作的档案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病历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医院中成立专门的档案室,并且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当其熟练掌握病历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后才可以上岗,从而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得以良好实施。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医院开始实施电子档案管理,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将电子档案管理和纸质档案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每份病历档案的均有两份样本。医院实施定期考核制度,对病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并且将考核成绩同个人奖金、升职等项目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医院病历档案管理中,医院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坚持与时俱进。比如在医院中建立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促使医院病历档案管理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来执行,进一步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能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促使医院将多余的人力、物力用于其他工作的建设中,推动医院的良好发展。(四)加强病历档案的整理。在病历档案的管理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整理,检查病历填写是否符合规范,患者的基本信息是否正确、完整,比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还有患者的治疗情况,比如诊断、转归、住院时间、手术信息等。此外,病历档案不能随意涂改。当所有信息均核对无误后,交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当各项审核均通过后,将病历档案按照顺序装订,并且放置在制定的病历架上。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