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急诊专科理论知识(收集3篇)

时间: 2024-08-17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急诊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1

1苦练内功,基础扎实,有全面的学科知识

急诊专业是一门二级学科,它不同于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它是上述各三级学科组成的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培养一个急诊科医生需要11年(四年大学自然基础课的学习,四年大学医学基础临床课的学习,毕业后经急诊专业培训三年)的时间。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科知识。如急诊内科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猝死、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呼吸骤停、急性中毒中的MODS、急诊外科中的急腹症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猝死、脑水肿中的脑疝和颈部外伤中的呼吸骤停、气管异物中的窒息等均需争分夺秒地去抢救,使患者摆脱围骤停期的危险。此时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忙而不乱的心态、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操作技术,这是急诊医生必备的内在因素。

2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技术

急诊是解决一个“急”字,处理一个“危”宇。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包括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动脉穿刺术、开胸心脏按压术、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心包穿插刺术、CVP测定以及其他如胃肠减压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和腰椎穿刺术等。掌握了这些操作技术为处理好一个“急”字和“危”字做好了外科操作方面的准备。这些操作技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临床实践和实际操作才能在急诊这个特殊环境中达到应用自如、熟能生巧的境界。

3具有良好的急诊心理学知识

现代急诊医学虽在理论上、技术上、在高性能的急救仪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在急诊工作中也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复杂。因而掌握和应用急诊医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做好急诊工作不可缺少的,这样能大大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急诊工作效率,维护好医护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首先要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其次要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愤怒、被动依赖和创伤后情绪休克等。最后要了解急诊患者的三种就诊心态:主动、被动和强制就医,这三种心态中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①无论疾病轻重缓急,只要去就医,非门诊时间就要看急诊,就是急诊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比别人急,必须马上医治。②急诊医师应该能接诊所有来诊的病人,或者所有专科的疾病医院都应该有专科接诊医生。③医生应该能看好病人所有的疾病,特别是急性病患。④病人有关医疗的要求,医生和医院都必须满足。⑤无论大病小病都愿意找专家找名医,对年轻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半点失误。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社会福利单位,是慈善机构,不能考虑经济效益,“我没钱你也要给我治疗”,甚至有钱也不愿意支付。这些心态在相当一部分急诊患者的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给急诊医师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医患关系增添了不少负性因素,当然,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能对医生和医院的工作予以理解和配合,也能充分尊重医生的劳动,并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心存敬佩和感激之情。

4洞悉临床,多搞科研

急诊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2

Abstract:Thelevelofcareworkisoneoftheimportantreferencesshowingtheexpertiseofamedicalunit.Theauthoranalyzedtheprofessionalabilities,qualityofexperience,educationlevelaswellasworkexperienceofnursingstaff,suchasanalysis,anddescribedtheapplicationofhierarchicalteachingnursingteachinganditseffects.

关键词:医疗护理;分层带教;护理教学

Keywords:medicalcare;hierarchicalteaching;nursing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54-02

0引言

众所周知,护理质量是展现一家医疗单位能力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因此,护理工作在医疗单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医疗单位的急诊科当中,护理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如何提高护理水平,这还要从源头上做起,那便是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大家都知道,护理工作具备的明显特点便是“急、乱、杂、忙”,因此,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将很难胜任这样的工作。所以,对新入院的一些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培养便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而且,在考虑到众多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学历水平,以及护理经验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起到明显效果,因此分层带教教学方式便成为当前提高护理人员各项能力水平的关键。所以,本文笔者就以急诊科80名护理人员为例,探讨分层带教应用到护理工作及护理教学中的有效性。

1对象方法

1.1对象:笔者以我院新老护理人员(急诊科)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里对象的年纪均平均在19岁到29岁之间。其中,这80例护理人员当中,中专学历为40名,大专学历为30名,本科学历为10名。然后将这80例研究对象划分为初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一年者)、中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三年者),以及高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五年者)三种。将这80例研究对象分为甲组合乙组,平均每组各有护理人员40人。其中,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甲组进行专业授教,利用分层带教模式对乙组进行授教。

1.2方法:以急诊科为例,本院选出的80例护理人员为例,将其中40名随机选出组成为乙组(分层带教组),同时并根据两组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素质、学历水平,以及工作年限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授教计划(初级授教、中级授教、高级授教,以及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之后,再由带教老师结合分层带教的教学模式展开授教工作,并及时对不同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精确的评估,进而总结分层带教所起到的效果。

1.3计划: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素质、学历水平,以及工作年限等不同特点进行分层带教,首先则要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然后通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入手进行授教。

1.3.1初级护理人员目标:让护理人员对基本护理技能给予掌握,可以熟练对常规护理方式加以应用。知识:让护理人员及时对各科室的职责给予明确,同时让他们对护理工作的常规流程给予了解;让护理人员对各项理论知识,以及常规护理手段给予熟知,其中以急诊科为例;让护理人员对一些常规急救药物的各项特点给予明确。技能:指导护理人员对一些常规性的护理操作技术给予掌握,比如吸痰;指导护理人员以正确的格式对相关报告,以及急诊患者记录进行拟写。

1.3.2中级护理人员目标:当有患者急需抢救,或者出现一些突发问题时,让护理人员能够顺利给予处理。知识:让护理人员能够对急诊科的一些常规操作方式,以及理论知识给予掌握;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一些急救性药物。技能:让护理人员对急诊科的相关操作方式给予掌握,比如洗胃等;让护理人员能够顺利配合医疗人员的急救工作,并且提高其日常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

1.3.3高级护理人员目标:让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性地对急诊科各项护理环节技能给予掌握,并指导护理人员提高分诊以及导诊的专业能力,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设备为一些突况进行处理。知识:让护理人员对急诊护理工作有着全新的了解,并让他们能够对一些新发展给予适应;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护理知识,并指导其进行理论指导,以及查房等工作;让护理人员对各项应急程序给予了解,并指导其有效完成风险预案。技能:指导护理人员熟练地运用相关技术操作,比如除颤技术等;让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地对一些见习护理人员进行岗位指导。

1.3.4专科护理人员转科护理人员通常都具备着较高的能力水平,不论是在对一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的时候,还是对一些突发性问题加以急救的时候,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专科护理人员可以熟练地对分诊和导诊,以及一些急救措施给予完成;专科护理人员可以对一些急救药物的用法、药性,给予掌握,并且还可以对患者服用药物后的种种反应加以精确的记录;专科护理人员可以对一些急救性设备给予熟练的使用,同时还可以在这些设备出现故障时加以处理,并给予妥善的保养;专科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指导见习护理人员,并及时对其展开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工作。

1.4带教措施:①选择老师:老师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老师确保整个团队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所以,必须选择专业素质强、业务能力突出,而且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胜任指导工作。②建立考核网络:由工作年限久,且资历高的护理人员组成考核团队,然后对一些新来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③流程制定。④定期开展学习:定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比如科内学习,或者是急诊科大科学习等。⑤设备操作指导:制定相关设备操作指导流传,由相关指导老师带领。其中,对于一些设备上的难点,或者是一些新仪器等,可以请一些专业性强的医疗人员给予指导。⑥专科技能指导:让护理人员自学理论知识;及时在指导工作中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定期开展知识讲座;选出优秀护理人员前往省市进行专业深造。

1.5质量评估:①常规性评估:两组护理人员在接受接受指导的同时,指导老师还要及时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同时还要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②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以季度作为间隔标准,对接受试验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考核。其中,理论上的考核可以利用提问来完成,而实践考核则需要专业老师带领,以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情况,以及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应用情况作为考核标准。

2结果

通过我院对80名护理人员,甲组与乙组的教授情况发现,接受分层带教模式授教的乙组护理人员,其对指导老师的满意程度要高于甲组(接受常规模式授教),如表1所示。当调查工作开展到后期,对两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接受分层带教模式授教的乙组的成绩要高于甲组,如表2所示。

3讨论

通过试验发现,传统的指导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的护理工作,特别是随着一些护理设备的日益更新,以及新型药物的面世,加之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以及学历等参差不齐的现象越加明显,这便使得分层带教模式的授教方法变得越加主要起来。而本次调查试验无疑证实了这一说法。

参考文献:

[1]赖薇.对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

急诊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3

1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进行急诊医学教学。充分发挥我院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的资源优势,带教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通过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通过表格、图片、照片、动画及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场或者模拟人进行情景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急诊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作出诊断并拟出诊疗计划,带教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完善临床实习计划和要求,明确急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强调急诊中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常见危重病急诊救治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图,对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等等由带教教师除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外,还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查资料进行解答,对急救技术进行规范操作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要领。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与此同时,为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见到更多的急诊病例,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急诊实习效果,我们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如根据下午急诊患者较少,住院观察患者事情不多而晚上急诊及抢救患者较多的情况,让学生下午看书,晚上来科里参加急诊及抢救工作,这样以来,学生见到了更多的急诊抢救病例及急诊抢救技术,急诊实习兴趣也随之更浓了。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科室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工作。在急诊临床实习过程中,设专门教学辅助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管理,加强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各带教小组的带教教师,从而不断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实习学生的急诊实习要求,增加急诊实习兴趣,在有限的急诊实习期间内,见到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急诊实习任务。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正确协调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关系,纠正重医疗轻教学不正确观念,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中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动向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通过观摩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课及小讲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来积极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教师的榜样、风采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对急诊医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急诊医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及医患沟通能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急诊出科实习个人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计方案(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