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旅游市场竞争分析(收集3篇)

时间: 2024-08-17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大学生旅游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转移一份额分析法(SSM);竞争力转移分量;海外旅游市场结构;上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1―0060―05

1引言

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旅游市场结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增长率法、市场占有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多为单因素分析,难以对旅游市场有全面的把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4)孙根年、邵筱叶等利用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采用波士顿矩阵法构建出综合反应旅游市场竞争态的模型,是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揭示旅游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转移分量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仍较少见。

转移一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Method,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休斯敦(HoustonD,1967)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相对于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相继引用(杨开忠,1989;崔功豪,1999;汪宇明,2000;等)。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查尔斯・R・戈尔德耐(charles・R・Goeldner)等在其所著的《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教科书中,系统介绍了SSM方法在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研究中的运用,并据此将市场划分为“兴旺、崛起、衰落、停滞”等4种类型。国内学者杨新军等(2005)利用SSM方法对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和分析;黄秀娟(2004)借鉴“市场份额分析法”和“兴旺、崛起、衰落、停滞”市场类型划分方法,对中国国际客源目标市场进行了分析,并用于福建海外市场结构分析。

本文引入转移一份额分析法对旅游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并主要关注竞争力转移分量的变化,进一步为区域性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相对于全国大尺度的对比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案例和路径。

2转移一份额分析法的应用

2.1基本原理

转移一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处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总的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SSM方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2.2数学模型的改进

依据SSM数学模型原理,任何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其游客总量和结构均会发生变化。假设基期年区域i的游客总量为6io,末期年为6it;区域游客总量按照客源地划分为n部分,分别以6ij,o、6ij,t(j=1,2,…,n)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客源地j到达区域i的客流量,并以Bo、Bt表示区域i某层次上一级大尺度行政区域在相应时期基期年和末期年的客流总量,以Bj,o、Bj,t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客源地i到达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客流量。则有:

3上海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SSM分析

3.1数据选取及客源地划分

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2000年、2004年度分国籍统计海外游客量为分析依据,选取客源地样本分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13个国家和港澳台3个地区,其余国家和地区合并为一组,共计17个客源样本市场;以全国海外客源市场情况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通过基期与末期数据比较,初步考察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见表1)。

3.2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利用表1数据,根据SSM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见表2,表3),可得到不同阶段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指标栏由以下3部分组成:①原始数

3.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

3.3.1市场转移分量分析图

以竞争力转移分量Dj为横轴,以结构转移分量P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将代表各散点的客源市场标注在坐标系中(如图1)。

3.3.2市场优势分析图

以区域客源市场优势(转移分量)PDj为横轴,以份额分量Ⅳ_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将代表各散点的客源市场标注在坐标系中(如图2)。

3.4总体效果计算与分析

根据计算的总体效果可以对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作出分析判断。依据式(10)、(14)计算出Pi、W,以此判断区域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效果,如果Pi较大,W>1,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市场结构处于一个优势结构,对于目前市场营销的战略重点不必做大规模调整;反之,若Pi较大,W

由式(11)、(15)计算出Di、u,可判断区域市场竞争能力,若Di较大,u>1,说明区域有较多的市场发展迅速,竞争力较强;反之,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弱。

分析可知,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在基期和末期的游客增长总量达到2040478人次,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为1.51,总结构转移分量P为1006363,说明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总体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朝阳性客源市场优势明显,旅游引力较大(见表3)。

上海海外各客源市场样本单位的结构地位有明显变化。2000―2004年期间,来自日本的游客数量以绝对优势保持第1位,所占份额由29.63%增长到31.62%;而来自台湾地区的游客数量由排序第2位下降为第3位,比重由10.09%下降到8.52%;香港地区排名由第3位下降到第4位,比重由8.89%下降到8.12%;美国排名则由第4位上升为第2位,所占比重也由7.6%上升到9.96%;韩国仍处于第5位,比重变化较小。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由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比重由0.93%上升到2.58%,上升了2.77倍;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菲律宾,由第10位下降至第14位,比重由2.52%下降为0.55%,下降了近4/5。市场份额上升幅度最大的为美国,上升了2.36个百分点;而台湾地区则下降了2.45个百分点,成为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样本单位。

图1表明,上海海外市场主要包括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其中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泰国、加拿大的市场份额虽然显要,但竞争转移优势不十分明显;日本游客在上海海外游客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市场基础和竞争优势都很明显,但是其仍处于Ⅱ区,即相对于其良好的市场基础来讲,竞争优势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基础较好,而竞争潜力较弱的客源地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澳门3个样本单元。从总体上来看,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的竞争力效果指数u=1.323,总竞争力转移分量D=941971,说明上海各海外客源市场总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竞争性转移分量较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会保持上升势头。

4启示与讨论

4.1启示

第一,要持续加强海外旅游市场营销。上海是中国入境旅游的最主要的口岸和集散枢纽之一,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大都市,是海外游客入境中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尽管如此,对外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仍然不容怠慢。对于原有市场基础较好,竞争力转移分量较强的客源市场,如中国港台地区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应该继续加强在这些客源市场的营销宣传力度,稳定并增强这些市场的游客量。为此,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在这些目标市场的竞争影响作用,积极做好游客需求调查研究,充分把握这些市场的需求变动信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开发适销对路的多样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来自这些市场的游客份额。

对于原有市场基础较好,但是竞争力转移分量较弱的中国澳门地区和韩国、马来西亚等客源市场,要充分重视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优势在这些客源市场呈现减弱的信号,扭转其演变为衰退市场的趋势。为此,要利用原有市场基础和客源关系,加强这些客源国对中国旅游市场需求的调研,寻求市场份额衰退原因,通过加强营销力度、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旅游形象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上海在这些市场的竞争能力,促使这些市场的游客份额和竞争转移分量的复苏和提升。

第二,要进一步提升大都市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虽然上海海外客源市场份额在全国总体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主要是区位带来的竞争转移优势,结构转移分量优势的显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了使上海市海外旅游市场份额稳定、持续发展,上海要进一步加快大都市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创新,提升大都市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出入境口岸旅游服务职能,并依托长江三角洲腹地和长江干流区域,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动,进一步提升上海大都市旅游产品在全国的结构转移分量的竞争地位。

4.2讨论

应用SSM进行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在客源市场的竞争优势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韩国这样的客源市场,在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排名在前列,结构比例也较稳定,如果仅从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认定其为优势市场,通过SSM分析,发现韩国市场已经成为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的一个衰退性市场。这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提前制定相关补救性措施。

大学生旅游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归纳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J.R.B,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业绩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研究中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种是因素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绩虽然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来体现。鉴于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关性原则,本文选取了旅游要素竞争力、旅游行业实力和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3个大类共40个原始指标,组成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三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5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个三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8个三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5个三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5个三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6个三级指标。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法包含两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当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达到某一百分比时(通常≥85%),就说明这几个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所选取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间又不相关。

本文选取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旅游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了5个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旅游饭店职工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饭店房间数、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职工数、星级饭店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2命名为资本竞争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吸引外资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国内游客接待人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部级4A景区、世界遗产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4命名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学生数、旅游院校数、三产占GDP的比重、世界遗产数、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5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业占三产比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部级风景名胜区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这5个公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斜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贡献率占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见表1)。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在对经济类别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得各类数量分布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在进行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时,本文选用One-WayANOVA过程,将5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运用邓肯法可以得出3个类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类型1对公因子1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支持产业型;类型2对公因子4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型;类型3对公因子3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型。根据表2各类数量分布表可知,属于支持产业型的有江苏、广东两个省;属于人力资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六个省和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属于旅游资源型的有: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14个省和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结合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类型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类型2综合竞争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说明它们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类型3中有6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大于0,有10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小于0,总体来看,竞争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产业支持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力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中。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类区域,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是继续加快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第二类区域来说,则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对于第三类区域来说,则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还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竞争力之战略构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3)

3.赵书华,李辉.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

5.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6.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

大学生旅游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学中非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博弈论中Bertrand均衡与价格领导模型,分析得出旅游商品市场将先后历经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垄断竞争、寡头市场,并最后重回垄断竞争、近似完全竞争的演化规律性结论。

关键词:旅游商品市场Bertrand均衡

价格领导模型动态博弈旅游地生命周期

在我国,对旅游商品市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显局限。首先,已有的研究论述局限于从旅游商品市场的外在表现―旅游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混乱、购物环境差等方面分析,也有提出运用宏观政策指导,行业纵向一体化引导旅游商品市场整合的发展建议。但是,上述研究忽视了其生存载体旅游地演化规律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动力的分析,从而很难把握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进而无法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次,目前国内外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博弈论方法的不多,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竞合、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关系、旅游市场监管等几方面(阳宁东,2005;朱静,2007;和红等,2006)。再次,基于旅游利益主体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的对象也仅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朱华,2006郭鲁芳,金慧君,2006)。

理论分析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因素很多,包括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政府干预、游客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商品信息通畅、透明程度、新产品开发、现有竞争者等,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是内因,对旅游商品市场发展起主要作用,其它因素均为外因,对其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本文仅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个方面研究其对旅游商品市场的影响。

目前,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巴特勒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它人文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认为旅游地发展演化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征。

(二)博弈论

在博弈论产生早期,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于1838年提出古诺均衡模型;1883年法国经济学家JosephBertrand提出了Bertrand均衡模型。二者均是对博弈论最初的研究,为后来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博弈论中包含同时博弈和序列博弈。同时博弈是指决策双方是同时进行决策,每一方在进行决策时是把对方的策略选择作为预期考虑进来,然后双方同时摊牌;序列博弈是指以一方先走一步,另一方相应的采取对策,然后一方再走下一步……博弈的双方就分成“领导者”与“追随者”。根据厂商之间博弈变量选择的是产量还是价格,同时博弈分古诺均衡和Bertrand均衡;序列博弈又分为产量的“领导―追随”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

1.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Bertrand均衡分析。Bertrand均衡是以价格为选择变量的同时博弈,符合此博弈类型的企业,满足市场上生产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势均力敌、产品完全相同、企业完全相同,即生产成本=单位成本=c,设固定成本为0,基于以上条件和假设,设市场需求为Q=α-βp;现以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为例,分别为企业A和B,价格为p1和p2,则A的利润函数表达式:

当0<p1<p2,A占领整个市场,反之则失去整个市场;当0<p1=p2,A和B平分市场。此博弈模型为非合作博弈,参与博弈的每方仅为自己打算、分散决策、相互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发展,社会福利最大。上述假设为理想状态,与现实生活联系,可推广到多家企业共存的情形,此时旅游商品市场满足近似于完全竞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目不多处于成长阶段,生产产品种类单一、质量形同、成本一致,利用新技术能力差,资金不足,对旅游商品价格基本无控制力,产量低且社会福利较大。

2.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动态演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水平是影响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在Bertrand均衡状态下,有MC1=MC2,p1=p2,此时π1=π2≥0,则市场上有资本流入该行业,导致两种结果出现:一种是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是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生产该种商品的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其生产规模。设A生产规模由C1扩大为C1(T+1)=C1(T)+δC1,δC1>0,B生产规模仍为C2(T),假设δC1是适宜的,即其有效生产时间不变,有X1(T+1)=X1(T)=1,r(T)>0,r(T+1)>0且b(T)=b(T+1),b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数量,r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价格,a为生产此产品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aX2(T)=b

可知:aδC1X1(T+1)+a[C1(T)X1(T+1)-C2(T)aX2(T)]=0,则X1(T+1)<X2(T)

可得:A生产产品的有效产出水平C1(T)X1(T+1)<C1(T)X1(T)

即A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又缩小了其生产产品的有效规模,实际上企业在其内部资产之间进行改造与重组,企业将更多资产用于生产更多有经济利润的产品。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假设在T+1期有新企业As+1进入该产品生产,其年最大生产能力和经济利润分别表示为Cs+1(T+1)和πs+1(T+1),所有企业A、B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变,假设企业AS+1的规模是适宜的。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1)aX2(T+1)+Cs+1(T+1)Xs+1(T+1)=b

可知:X1(T+1)<X2(T),则企业A、B的有效时间减少,其有效产出水平萎缩,在T+1时期之后企业A、B的规模将减小至经济利润为0。

综上所述,当该行业存在经济利润时,将吸引新厂商进入该行业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可能会使其它企业的有效产出规模缩小,经济利润为0。因此,一旦有某个企业的经济利润>0,则为不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多方面深刻变化。如果企业成本不同,从长期看,成本低的企业必定挤走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导致一些大企业对市场有绝对控制力,进入价格领导型模型博弈阶段。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量大量增加和对旅游商品需求急剧增多,在这个阶段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增多,企业规模变大,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商品价格有了一定控制力,产品出现多样化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向垄断竞争方向发展。

3.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价格领导型模型分析。在此模型中,企业类型是存在实力强大的寡头企业,它对商品定价有很大影响,其余小企业要参考他的定价做出自己产品的生产计划。便于分析,仍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即企业A和B,其中A是领导者,B是追随者,A明白p确定后,他的需求曲线为残差需求曲线R(p),由MR=MC原则决定q1,最后决定p。

当A的p确定后,B只能接受p,B根据利润最大化计算自己的利润和产量水平。maxπ=pq2-c2(q2),由MR=MC原则,则B确定了产品供给函数S2(p)。整个市场需求为D(p),则R(p)=D(p)-S2(p)。

假设市场需求为D(p)=a-bp,这里D(p)相当于上面所用的Q(p),则c2(q2)=q22/2,c1(q1)=cq1,可得MC2=q2=p,得出S2(p)=q2=p,R(p)=D(p)-S2(p)=a-bp-p=a-(b+1)p,令R(p)=q1代入解得。

根据MR=MC原则,可以确定q1,,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有,得出。

把q1代入得:,这是A的最优价格选择,此时A获得最大利润。市场上A获得大部分利润,而追随者B所获得利润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社会福利下降。处于A位置的企业,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是市场上的寡头,盈利较多,此时旅游商品需求量大,产品多样化,品牌化。

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

旅游商品市场在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品单一,质量无差异,生产成本相同,企业之间竞争是Bertrand均衡竞争,旅游商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逐渐增多和对旅游商品需求增加,刺激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有新企业进入,旅游商品市场企业间的动态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

旅游商品市场过渡时期,旅游地处于发展时期,此阶段游客量迅速增加,旅游商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原有生产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即需求大于供给,原有企业将调高产品价格抑制需求量增加,此时利润比前期丰厚,个别企业趁机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该行业利润较高,吸引社会上资本流向该行业,一些新企业会出现,旅游商品市场处于垄断竞争时期;旅游地进入巩固阶段,游客增加量减少,游客量趋于稳定,而企业经过迅速增长,产品供给大于或等于需求,该行业的额外利润消失,社会资本不再流入该行业,这时企业出现不同变化,一些企业在这个阶段中抓住时机发展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该行业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一些处于倒闭边缘的小企业,这个时期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和品牌化,企业生产成本不再相同,企业间竞争符合价格领导模型竞争,市场处于寡头市场;经过一段时间,旅游地会停滞发展甚至衰退,游客量减少对旅游商品需求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退出该行业,旅游商品市场可能会再次进入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其每个演化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与规律性(见表1)。

结论

在旅游商品市场竞争分析中,本文只分析了企业规模相差不大,产品均质情况下的Bertrand均衡竞争,以及随旅游地演化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扩大,商品市场也进一步扩大,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策略,资本等不同,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将出现差别,一些企业会成为当地的领导型企业,这时的博弈竞争是价格领导型模型。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情况,不排除在这两个阶段中会出现企业串通,也不排除由于旅游商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规范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进入到寡头市场之后,旅游商品市场又如何发展演化重回到垄断竞争,上述问题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宁东.博弈论在规范旅行社市场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朱静.我国旅游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博弈[J].经济管理,2007(13)

3.和红,叶民强.信息不对称下旅游市场博弈分析[J].旅游经济,2006(4)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总结500字(整理11篇)
  •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实习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