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薪酬;管理
一、岗位绩效薪酬的基本概述
1.岗位绩效薪酬的含义
所谓的岗位绩效薪酬主要是以职工被聘上岗作为主要基础,按照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所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对岗位进行明确,且根据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制度支付的劳动报酬。
2.岗位绩效薪酬的实施
第一,制定岗位说明书。在进行该项内容的时候需要针对单位的工作内容,对岗位进行细化,还要对岗位的工作要求加以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岗位计划书,当然还需要对工作进行分析,其内容包括了工作内容分析、工作岗位分析、任职人员分析等。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像调查问卷、资料分析法等,实现量化分析。且之所以实施工作分析主要的目的便是形成岗位说明书,并进行岗位设计,实现分工的合理性与全面性、统一性。
第二,做好岗位评估。岗位评估方法比较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便是薪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使用也比较合理,其主要的思路包括:(1)选择岗位,要对岗位进行分析,选择关键岗位;(2)要选择报酬因素,简而言之便是等到单位的重要性达到某一个点之后,则会找出某一职位因素;(3)要对各个因素确定权重。在对报酬因素、等级因素分析之后,探究其重要性,其中所确定的权重往往会依据职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需要为特定职位确定点数,需要前3个步骤的基础上得出刚健岗位的点值,并且要对岗位说明书进行检查,要对薪点全部记录。
第三,对岗位绩效薪酬内容进行设计。一般而言,岗位绩效薪酬主要是由岗位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年底福利工资所组成,三类之间相互关联,能够发挥其主要的作用。
第四,确定岗位绩效薪酬发放的方法。岗位绩效工资是利用薪点法将每一个科室的薪酬系数进行测算,且要保证单位内部的最大浮动系数为1―1.5,奖励性绩效工资则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考核目标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年功福利工资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如餐补、交通补助、通讯补助、工龄等。
二、岗位绩效薪资创新发展的对策
1.岗位绩效薪资需遵循的原则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岗位绩效薪资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则需要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要遵循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在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之后,职工的收入主要会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基础职务工资;其二是绩效工资。所谓的基础职务工资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统一发放的工资,或者各个地方的补贴等,其余的则属于绩效工资。在此发展背景下,那么可以清楚表明基础职务工资需要按照季度的规定进行发送,或者指定有效的分配方案,这样一来才能避免出现不公平现象。
2.提高管理水平
从上文中可以清楚了解到,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尤其在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上,要想推动单位的有序发展,那么则需要提高其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才能顺应绩效工资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整体角度分析,将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与管理水平进行结合,主要是根据不同岗位而言的,需要不同岗位实施不同科学规范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需要对不同岗位进行规范管理,要积极提高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实际的要求进行分工,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可操作指标进行细化,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决策水平以及管理能力。
3.做好各项配套改革措施
要想实现绩效管理的有序性,那么则离不开绩效管理制度,且在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做好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举例说明:需要做到的配套措施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编订岗位等。除此之外,在对绩效考核分配进行推行的时候,还需要从全局出发与分析,需要对中心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互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职工价值取向,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舆论导向真正掌握,在循序渐进中让员工能够适应其改革要求。当然,在配套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体现,这样能够提高贡献率,控制收入差距。
4.做好绩效管理机制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在绩效管理机制的实施中,需要实行单位与科室两级管理、两级考核以及两级分配。其中在单位对其进行科室考核之后,需要对工资的总额进行汇总,然后再有科室进行分配。其中绩效考核的分配结果主要取决于二次分配,这样一来也能够将科室自身的分配自加以体现。除此之外,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还需要采取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只有真正融入激励机制,才能将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发出来。在科室落实相关任务以及目标之后,需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需要采取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作为职工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某个角度分析,绩效是推动单位发展的主要内容,绩效是行为也是一种结果,需要跟随时展的要求,按照岗位以及职位的价值进行评价,将每一个层次人员的能力加以分析,根据评定结果对薪酬确定。除此之外,还需要依据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奖项,包括绩效奖金、年度奖金、特殊贡献奖等,或者按照岗位性质,员工在岗位的价值等制定激励政策。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绩效薪酬分配方案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基本要求,并且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机制,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保证其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晓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薪酬管理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4:377-379.
[2]贺伟,龙立荣.薪酬体系框架与考核方式对个人绩效薪酬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10:1198-1210.
[3]袁鲜艳,王济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探讨[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06:67-69.
1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两级管理的原则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为中心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1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纳入中心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中心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1.2将业务档案分为中心、科两级
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测档案分别为中心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1.3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
凡划归的中心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纳、整理、立卷,定期向中心档案室归档,交由中心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1.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
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纳、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
2中心、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2.1中心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在确定中心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存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中心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2.1.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2.1.3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等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2.1.4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2.1.5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2.2科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且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即在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本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的疾病控制、卫生监测服务中所形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就可以随意处置,而应做为科级业务档案存科保管。
3实行两级管理的意义
3.1中心级管理有利于疾控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首先,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中心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中心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其次,由于中心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中心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中心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中心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疾控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中心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中心疾病防控信息的交流,为全市甚至全国的疾控工作提供利用。
3.2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疾控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疾控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可以及时满足疾病预防控制的日常需要。
4两级管理的实施
4.1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中心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经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中心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中心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严格科级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4.2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各科兼职档案员大多熟悉本科室的业务,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学分评定,以提高他们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档案室人员也要主动指导科室立卷和编目。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9-01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畜牧业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近几年中国养殖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据调查,动物疾病发生的几率很大,常常会威胁动物的生命安全,对养殖户的利益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应该加大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带来的损失,促进畜牧行业的稳定发展。
1畜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
1.1养殖环境差
如果环境中出现不利于动物生长、对动物机体产生影响的因素时,就会使动物的新陈代谢不能满足与外界环境的能量守恒交换,动物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体内系统就易出现失衡,通过动物的生理表现出一定病理状态,这是环境因素对动物发病的影响。
1.2人为因素
目前在畜牧养殖行业,人力是主要力量,所以人为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也很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用药不科学,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施药人员如果对药物没有深入的了解,常常会盲目用药,对用药时间、用药量和药物搭配没有明确的认识,有时会引发动物中毒,不仅不能预防治疗疾病,反而加大了动物的病情。第二是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不科学、规范。当前中国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位置选择不够合理,相关的设施配置不完善,使得养殖环境极为恶劣,容易引发动物的呼吸道疾病。第三是养殖管理的问题,很多养殖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农村的小型养殖户,他们对病死的动物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常常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不仅危害动物的健康,导致动物感染疾病,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的伤害,比如人畜共患病[1]。
2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
2.1x择合适的动物养殖点
对于动物的养殖环境,应该是干净、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方,而且要适当的远离居民区。动物养殖点有全开放、半开放和全封闭之分,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半开放的养殖地点,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能够通风、干净,如果选择全封闭的,就会出现很多细菌,也会给管理带来难度。
2.2动物饲养的规范化管理
对动物饲养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搭配,而且接触饲料的人员应该做好自身消毒工作,防止饲料感染细菌。第二,对圈舍进行清理时,相关人员在处理好动物的粪便后,还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环保及清洁的效果。第三,在动物的喂食环节,也需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以及成长阶段明确喂食量的大小,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2]。
2.3实时监测动物疫情
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负责地开展动物监测工作,提前对动物的相关用品进行消毒,并定期对动物注射疫苗,以逐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动物疾病暴发时,要加强监测的频率,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保证养殖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4做好疾病的预防
畜牧养殖户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出现的病毒和疾病,明确本地区是否存在流行疾病,及时让动物进行疫苗的接种。特别是一些传染病,要定期进行预防,避免寄生虫的出现。随时观察动物的饮食、运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3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畜牧养殖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动物疾病困扰,所以,为了防止动物感染疾病,就应该对动物采取一定的疾病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