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方案(收集3篇)

时间: 2024-08-20 栏目:报告写作范文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范文篇1

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中图分类号:S562.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599-04

KB02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HM”作母本和“571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10001。该品种植株较高,呈塔形;主茎有茸毛,茸毛密度中等;叶片较大;铃尖突起程度中等;单铃重6g以上;高抗棉铃虫、红铃虫,耐枯萎病、黄萎病。棉花高产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密度和肥料是众多影响棉花产量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2-5];缩节胺(DPC)化控是一种可以控制棉花株高,塑造理想株型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已成为我国棉花优质高产栽培体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6,7]。为探索KB02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发挥其增产潜力,加快该品种的推广速度,选择种植密度、氮肥和缩节胺3个因子,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整理旋转组合设计,以确定各因子对KB02产量影响大小,并筛选最优组合方案,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试验地为水改旱棉田,地势平坦开阔,排渍方便,土壤类型为潮土,肥力中等;试验田无前茬。试验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整理旋转组合设计,x1(密度)、x2(N)、x3(缩节胺)3个因子,各因子5个水平,试验共20个处理,小区面积30m2,4行区,行距0.95m,株距按不同密度而定,小区间预留走道60cm,试验区四周设2m保护行。各因素的各水平及其出现频次见表1。试验组合方案按照表2执行。棉花移栽前深耕细耙,4月11日营养钵播种育苗,4月29日移栽。氮肥为尿素,有效成分按46%计算;氮肥分四期施用,分配比例为苗肥25%、蕾肥15%、花铃肥50%、补桃肥10%;施用时间按棉花生育进程进行,苗肥于3~5片真叶时施用,蕾肥于5个果枝左右施用,花铃肥于单株平均有1个大桃时施用,补桃肥于立秋前(8月7日)施用。钾肥为加拿大钾肥,用量为187.5kg/hm2(K2O按60%计算);磷肥为过磷酸钙,折合P2O5用量为112.5kg/hm2;磷钾肥各期分配比例均为基肥40%、蕾肥60%,基肥于移栽前10d施用,蕾肥于棉花5个果枝左右同氮肥一并施用。缩节胺的施用原则是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各期分配比例为蕾期25%、花铃期35%、打顶前后40%。试验期间除草、打药、中耕等田间管理按高产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生长期间统一调查记载生育期;生育性状于7月15日、8月15日、9月15日用株式图每处理定点调查5~10株;分期分小区收花计产;于第二次、第四次收花前,每小区每次收取第1~2果节絮铃50~100个用于计算铃重、室内考种和纤维品质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农艺性状分析

对20个处理的生育期和纤维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都未达显着水平(表3)。说明棉花的生育特性和纤维品质主要受棉花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与栽培因素关系不大。

2.2产量分析

2.2.2数学模型的解析和寻优

1)主效应分析。在回归模拟的计算过程中,各因素处理均经无量纲线性编码代换,偏回归系数已经标准化,其绝对值大小可直接反映各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编回归系数的正负表示因子效应作用的方向。从回归模型中的1次项偏回归系数b绝对值推断,155.28146.9568.17,即b1b2b3,因此,在-1.682≤x≤1.682范围内,3个因子对KB02子棉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缩节胺,其中,密度和氮肥为正效应,缩节胺为负效应。

4)最佳方案模拟寻优。由于试验因素不仅存在着单因素效应,而且还存在着各因素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效应,很难从单因素和交互效应分析中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因此试验采用频率分析法寻找最优组合。对数据模型进行非线性求解最大值,得最高值因素水平组合x1=0,x2=1,x3=0,即密度30000株/hm2,氮肥337.5kg/hm2,缩节胺90.0g/hm2,达到最高产量4344.71kg/hm2。用统计法对125个方案进行模拟选优,取产量3988.73kg/hm2作参照,高于此产量的方案共30个,占全部方案的24%(表4)。从表4可以看出,棉花品种KB02子棉产量高于3988.73kg/hm2的各因子大部分出现在0~1水平。根据统计的编码平均值,取95%的置信区间,求得相应的综合农艺措施[9],由表4算出子棉产量在3988.73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为密度30217.5~34462.5株/hm2,氮肥259.5~336.0kg/hm2,缩节胺70.5~97.5g/hm2。

3结论

1)以密度、氮肥和缩节胺3个栽培因子,采用二次整理旋转组合设计得到棉花新品种KB02子棉产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知,密度为影响KB02子棉高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氮肥用量,缩节胺的影响最小;此外,密度与氮肥、密度与缩节胺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三者合理搭配,才能增产增效。

2)对栽培措施进行优化,得出棉花新品种KB02高产高效栽培农艺措施为密度30217.5~34462.5株/hm2,氮肥259.5~336.0kg/hm2,缩节胺70.5~97.5g/hm2。因不同生态区气候及土壤条件有差异,各地应结合具体情况,以试验建立的优化方案为参考,进行适当调整,实现KB02的高产节本增效。

参考文献:

[1]车艳波,汤一卒,纪从亮.我国棉花育苗技术进展与展望[J].中国棉花,2002,29(12):2-4.

[2]马惠应,程国旺,吴晓亮,等.科杂2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528-9529,9541.

[3]汪瑞清,庞成庆,杨国正.氮、磷、钾肥和密度对抗虫棉DP99B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9,36(5):8-12.

[4]周汉章,刘环,李吉朝

,等.抗虫棉万丰201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3,6.

[5]陈全求,詹先进,蓝家样,等.杂交棉EK288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449-4452.

[6]刘生荣,刘党培,李葆来,等.转基因抗虫棉DPC化控效应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14-18.

[7]鲍柏洋,赵战胜,骆介勇,等.缩节胺不同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1999(5):215-217.

[8]马育华.试验统计[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范文篇2

2.“北研489”番茄①特征特性。中熟。植株为无限生长类型,第6~7节位着生第一花序,相邻花序间隔3片叶,至3穗果处株高85~95厘米,开展度90~100厘米。成熟果实粉红色、果肩浅绿,果实扁圆形。果面光滑,畸形果率9.1%、裂果率6.6%。平均单果重243克,5~10个心室,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0%。果实耐贮运。田间病毒病自然发病率7.3%、病情指数1.5、田间表现高抗病毒病;田间叶霉病自然发病率53.1%、病情指数10.5、田间表现抗叶霉病。人工接种病毒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38.52,中抗病毒病;叶霉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35.19,中抗叶霉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番茄品种备案鉴定试验,亩前期产量平均为3254.9公斤,亩总产量平均为6381.1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定植苗龄期60天左右,花序现蕾较大时选择壮苗定植,大小苗分开定植。越夏栽培苗龄期35天左右,小苗定植,育苗时做好遮阳遮雨措施。保护地亩定植2800株,露地定植3000株。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复合肥20公斤、二铵15公斤底肥。注意苗肥分开,以免烧苗。搭架栽培,应注重追肥,缓苗施一次催苗肥,第一穗果实开始膨大时,亩追施复合肥20~25公斤,在第一穗果实采收时,追施过磷酸钙20公斤。单干整枝,叶芽长到一寸左右时摘除。拉秧前45天左右摘心,顶部保留2~3片叶。适于辽宁中北部、西部、南部保护地种植。

3.“沈粉101”番茄①特征特性。植株为无限生长类型,第六至八节位着生第一花序,相邻花序间隔3片叶,至3穗果处株高95~106厘米,开展度92~100厘米。成熟果实粉红色、有绿肩,果实扁圆形。果面光滑,畸形果率7.9%、裂果率14.8%。平均单果重206克,4~8个心室,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田间病毒病自然发病率8.3%、病情指数1.6、田间表现高抗病毒病;田间叶霉病自然发病率29.3%、病情指数4.7、田间表现高抗叶霉病。人工接种病毒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14.07,抗病毒病;叶霉病发病率87.5%,病情指数16.2,抗叶霉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番茄品种备案鉴定试验,亩前期产量平均为4175.4公斤,亩总产量平均为6249.7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越冬和早春保护地栽培应采用营养钵育苗,现蕾时定植。应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左右、三元复合肥30公斤。亩保苗1800~2000株。当第一穗果核桃大小时追肥,可分期多次追肥,每次施肥时都要灌1次水。采用单干整枝。花期用番茄丰产剂沈农2号水液浸花,以促进坐果。及时疏花疏果,每穗留3~5个果。生长期注意防治灰霉病、晚疫病、蚜虫、潜叶蝇、白粉虱等病虫害。适于辽宁中北部、东部、西部保护地种植。

4.“玉椒2号”辣椒①特征特性。早熟,生育期106天,始花节位8~9节,植株长势较强,株高56厘米,株幅52厘米,果实为灯笼形,果色绿,果面皱,平均单果重129.1克,果长9.2厘米,果实横径7.8厘米,果肉厚度0.44厘米,微辣,维生素C含量89.18毫克/100克,可溶性总糖2.58%。田间抗病毒病病情指数9.38,病毒病接种病情指数25.19,为中抗。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辣椒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前期产量958.4公斤,总产量3253.4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保护地栽培可于1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2月中下旬播种。亩施腐熟鸡粪2500公斤,同时施复合肥或磷酸二铵30公斤,采收期隔20天追一次化肥或浇粪水。行距57~60厘米,株距20~30厘米,每坨单株栽植。定植后及时浇水,采取半沟水勤灌措施,促进生长,露地栽培6月底前一定要封垄,雨季要排水防涝,及时防治病虫害。适宜辽宁省保护地种植。

5.“欧美特”辣椒①特征特性。中熟,生育期117天,始花节位9~10节,植株长势强,株高56厘米,株幅53厘米,果实为灯笼形,果色绿,果面光滑,平均单果重180.3克,果长10.1厘米,果实横径8.2厘米,果肉厚度0.63厘米,果味甜,维生素C含量44.91毫克/100克,可溶性总糖2.53%。田间抗病毒病病情指数6.84,病毒病接种病情指数59.26,抗逆性强。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辣椒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前期产量1212.6公斤,总产量3180.7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保护地栽培可于1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2月中下旬播种。亩施腐熟鸡粪2500公斤,同时施复合肥或磷酸二铵30公斤,采收期隔20天追一次化肥或浇粪水。行距57~60厘米,株距20~30厘米,每坨单株栽植。定植后及时浇水,采取半沟水勤灌的措施,促进生长,露地栽培在6月底前一定要封垄,雨季要排水防涝,及时防治病虫害。适宜辽宁省保护地种植。

6.“元鸿精典”黄瓜①特征特性。生育期约120天。植株生长整齐一致。果实长圆棒状,有棱沟,粗细均匀,外皮深绿,果肉淡绿色,果面有白色小刺、较密、刺瘤较大,果实把短较粗。植株长势较旺盛,开展度较大,节间稍长,叶色深绿,五角心形。第一雌花着生第5~6节,商品果长33.4厘米左右,果径3.1厘米左右,心室数3。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96.67%,病情指数23.33,中抗;霜霉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28.89,抗病;角斑病发病率40.63%,病情指数21.88,抗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黄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亩前期产量平均为1440.9公斤,亩总产量平均为6186.4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亩播种3500粒左右,定植3000~3200株。底肥亩施豆粕鱼粉有机肥料1000公斤、复合肥料100公斤。底瓜采收前注意增施钙镁肥,以后每7~10天冲施一次氮钾肥料,为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根系发育,可同时使用有机肥料冲施。该品种果实长至30厘米前后商品性最佳。为了促进开花,减少落花落果,可多使用高磷肥料。适宜辽宁省保护地栽培。

7.“丹丰5号”黄瓜①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植株生长整齐一致。果实长圆棒状,有棱沟,粗细均匀,外皮深绿,果肉绿色,果面有白色小刺、较密、刺瘤较大,果实把短较粗。植株长势较好,开展度适中,节间短,叶色深绿,五角心形。第一雌花着生于3~4节,商品果长32.4厘米左右,果径3.2厘米左右,心室数3。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29.63,中抗;霜霉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31.11,中抗;角斑病发病率29.69%,病情指数8.44,高抗。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黄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亩前期产量平均为1468.2公斤,亩总产量平均为6127.1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早春冷棚生产于3月1日前后播种育苗。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15分钟,催芽后直接播于8厘米×8厘米营养钵中,苗龄45天左右。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大垄距70厘米,小垄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定植前施足底肥,底肥可采用腐熟猪圈粪和牛粪以1∶1混配,每亩5000公斤,另加过磷酸钙50公斤。定植时用根病必治或重茬剂等1000~1500倍液灌根,预防根部病害。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结合施药追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及时采收,苗期注意防治猝倒病、立枯病及地老虎;定植后注意防治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及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适宜辽宁地区保护地种植。

8.“水师营18”大白菜①特征特性。生长期75天左右。株高43.5厘米,株幅66.2厘米,最大叶长61.5厘米,最大叶宽30.1厘米,外叶深绿,中肋浅绿,叶球色泽浅绿,心叶浅黄,筒形叠抱。球高32.2厘米,球粗15.1厘米。结球率95.8%,结球指数81.5%,单株毛菜重3.35公斤,净菜重2.77公斤,净菜率82.69%。中心柱扁圆形,长3.3厘米。风味品质优。田间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18.89%,病情指数9.68,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发病率23.3%,病情指数3.7,高抗霜霉病;软腐病发病率3.19%,病情指数2.69,高抗软腐病;干烧心病发病率11.04%,抗干烧心病;根肿病发病率0,病情指数0,高抗根肿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20.74,中抗病毒病;霜霉病发病率52.78%,病情指数16.36,抗霜霉病;软腐病发病率19.44%,病情指数4.01,高抗软腐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辽宁省大白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平均亩产7929.5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辽宁地区适宜播种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适墒播种,尽量避开十字花科蔬菜茬口,及时倒茬,精细整地,基肥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和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株行距(43~45)厘米×(53~57)厘米,亩保苗2600株左右。亩用种量200~250克。播种时保证底墒,特别是高温季节,浇水降温。出苗前后及时喷药,防止跳甲和菜青虫危害。适时间苗和定苗,定苗后适当蹲苗,促其根系发展,生长季节加强虫害防治,每7~10天喷药一次。结合中耕亩施尿素25公斤,进入结球初期加强肥水管理,以促为主,收获前一周控制灌水。适宜辽宁地区种植。

9.“白锦玉”萝卜①特征特性。生长期65天,株态开张,开张度65.2厘米,最大叶片长度40厘米,最大叶片宽度16.05厘米,主脉色泽白绿色,叶色深绿,叶柄绿色,叶缘缺刻深,叶面稍皱;有叶刺,短且少;叶茸毛疏、软、短;肉质根长圆柱形,皮白色,肉白色,肉质根长38.1厘米,肉质根粗10.9厘米,表皮光滑。平均单株重2.34公斤,肉质根重1.8公斤。抽薹率2.1%。风味品质中等,商品品质好。田间自然诱发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1.11%,病情指数0.22,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发病率1.11%,病情指数0.16;软腐病发病率1.57%,病情指数0.31。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病毒病发病率100.00%,病情指数25.93,中抗病毒病;霜霉病发病率55.56%,病情指数15.43,高抗霜霉病;软腐病发病率75.00%,病情指数17.59,抗软腐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辽宁省萝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平均亩产6961.5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沈阳地区大棚栽培,适宜播种期为3月中下旬;小拱棚加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播种期为4月上中旬。一般间苗2~3次,第一次间苗在子叶展开时及时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在2~3片真叶和3~4片真叶时进行。一般播后30天进行第一次追肥,45天左右进行第二次追肥。追肥时每亩可用25公斤复合肥兑成浓度为0.5%的液肥灌根。生长期内注意防治蚜虫、小菜蛾、软腐病。适宜辽宁地区种植。

10.“辽甜翠玉”甜瓜①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4天,果实发育期44天。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强。叶片掌状,浓绿,孙蔓结瓜为主。坐果率68.51%,裂果率6.41%,畸形果率5.4%,果皮灰绿色,果面光滑,浅绿瓤,浅绿肉,果肉厚1.8厘米,平均单果重365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91%,耐贮运性较强。枯萎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28.89,中抗枯萎病;病毒病发病率80.00%,病情指数40.00,中抗病毒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甜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平均亩产量为1845.82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苗,苗龄以25~30天为宜,最好不要蹲苗,也不要育成徒长苗。采用地爬栽培时,株距35~45厘米,行距70~80厘米为宜,采用3蔓整枝,孙蔓结瓜的方式。吊蔓栽培时,单蔓整枝孙蔓结瓜,株距25厘米,行距80厘米,主蔓长到3节时摘心,选留1条健壮子蔓,把子蔓引到吊绳上,基部孙蔓摘除,选留11~15节上的孙蔓作为结瓜蔓,在雌花前留2片叶摘心,留3~4个瓜。在孙蔓22~25节留2~3条健壮孙蔓作二茬瓜结果蔓,两茬结果蔓之间的子蔓全部摘除。育苗期白天温度25~30℃,夜间18~20℃,光照10~12小时以上。保护地栽培应注意保花保果,保护地相对密闭,自然坐果率较低,可在开花当天进行人工授粉,或用2,4-D、防落素、坐瓜灵等植物激素处理。适宜辽宁各地区栽培。

11.“沈甜1号”甜瓜①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4天,果实发育期45天。分枝多,根系发达,叶呈五角心形,绿色,花冠淡黄色。坐果率68.46%,裂果率7.0%,畸形果率4.11%,果皮灰绿色,果面光滑,浅绿瓤,浅绿肉,果肉厚1.84厘米,平均单果重317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99%,耐贮运性强。孙蔓结瓜能力强,畸形果少。枯萎病发病率100%,病情指数28.89,中抗枯萎病;病毒病发病率93.33%,病情指数41.67,中抗病毒病。②产量表现。2013年辽宁省甜瓜品种备案鉴定试验,平均亩产量为1740.37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亩定植2800~3200株,苗龄期30天为宜,主蔓3~4片叶摘心,保留一条粗壮的子蔓,子蔓8片叶以上留瓜,每株选留4~5个瓜,温室栽培以硝态肥料为主,子蔓25片叶封顶,加强综合管理,防治病虫害,本品种适宜留二茬瓜,根据当地栽培环境,安排适当茬口栽培。适宜辽宁各地区栽培。

12.“沈农蒲公英2号”①特征特性。多年生草本,一年可采收多茬。叶基生,叶柄白绿色,条状深裂。植株高25厘米左右,头状花序,花浅黄色,外层苞片花期反卷。瘦果绿褐色,上部有刺状突起,下部近光滑。瘦果长3.0厘米左右,喙基长1.0厘米左右。种子平均千粒重0.85克。商品性强,产量高,抗白粉病较强。②产量表现。露地种植一般单茬亩产量1376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选用30%腐熟有机肥、60%农田土、10%腐熟人粪尿配成营养土。条播,种间距离3~5厘米,覆盖细土,以种子不外露为准,并覆盖地膜。定植一穴双株,边栽边浇水。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叶片达到10~15厘米时,即可沿地表下1~2厘米处平行下刀收割,收割时注意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割大株,留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取叶片。适于辽宁保护地和露地种植。

13.“沈农香芹1号”①特征特性。多年生草本,一年可采收多茬。植株有香气。叶基生,三裂。植株高30厘米左右,复伞形花序,使花序呈疏松圆锥状。小花白色,花序梗不等长,小伞梗2~4条。种子颜色灰色,种子平均千粒重2.65克。干物质含量高,品质好,抗叶斑病较强。②产量表现。露地种植一般单茬亩产量1270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种子发芽时需要光照,故播种时应将刚露芽的种子均匀抹在海绵块表面,而后在育苗盘中加足清水,使水浸到海绵块表面,保持发芽适温20~25℃,经2~3天就可出齐苗。按10厘米×10厘米株行距定植,生育期在高温条件下35天左右,低温条件下50天左右,可周年栽培,全年可种植6~8茬。株高25厘米左右时采收,摘除下叶和黄叶,剪去根部,绑成小捆,每捆100克装箱出售。适于辽宁保护地和露地种植。

14.“辽抚4号”香菇①特征特性。子实体菌伞直径7.5厘米,菌伞厚度1.9厘米,菌柄长度4.4厘米,菌柄直径1.4厘米。百菇鲜重6543克,百菇干重1168克,鲜干比率5.6∶1。生物转化率85%左右,优质菇率96%以上。出菇适宜温度10~29℃,属中高温类型。木屑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特快,24℃时每日达4.9毫米,抗病性强,出菇期耐高温。孢子印白色。②栽培技术要点。半熟料栽培,55%含水量的湿料25%以上,春季日平均温度5℃前后接种。温度前期8~13℃、中期10~15℃、后期15~20℃。转色23~28℃。全程保证通风换气,转色期适当增加散射光。出菇温度11~28℃,温差刺激8~12℃,培养基含水量60%~75%。间歇养菌5~7天。适宜辽宁春夏秋季栽培。

15.沈阳北虫草2号①特征特性。中低温结实型,尖头草形态特征明显,适于米饭培养基栽培,栽培周期60~70天。子座单生,橘黄色,顶部尖状,菌柄粗细适中,单个子实体长8~10厘米,直径4~5毫米,出草整齐紧密,成草率高,每瓶产子实体50株以上。菌丝体适宜温度18~23℃,适宜pH值5.5~6.5;子实体适宜温度18~22℃,菌丝健壮,抗杂菌能力强。②产量表现。生物转化率能达到100%~120%。③栽培技术要点。培养室使用前要彻底清理,室内按4克/立方米烟雾消毒盒熏蒸,密闭24小时后通风换气。接种后的料瓶送入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8~23℃恒温培养,湿度65%~80%,暗光培养3天后弱光培养。培养室要具有良好通风条件,每天通风1~2次,外界气温高时,早晚各通风一次,时间略长些;外界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次数略多些,时间略短一些。发菌阶段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有杂菌的菌瓶随时处理,培养室内不得留存污染瓶。经过20~25天,培养基表面布满菌丝,表面泛黄,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培养基长满菌丝后,表面出现一定量的桔黄色突起时,进入子实体培养阶段。这时要进行瓶内通风,方法是用特制的扎眼工具,将瓶口扎3个直径1毫米的孔,或用刀片刮成“十”形通风口。保持培养室温度18~22℃。子实体生长期间给予强散射光。培养室每天通风2~3次。栽培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喷水最好安排在通风时候进行。一般60天左右子实体发育10~12厘米时,颜色较深,即成熟可采收。采收时从培养基基部采集,采收的鲜品要根据质量标准分别放在干净的筛网上,在40℃的烘箱中缓慢烘干,烘至干而不易破碎为宜,切勿日晒。烘好的干品用两层黑色塑料袋密封,放置于避光、干燥、通风处。适合辽宁各地区栽培。

16.“华苹”苹果①特征特性。中晚熟,辽西地区4月上中旬萌芽,5月上旬开花,9月下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140天左右。树势强健,树姿半开张。幼树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盛果期后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果实长圆形,果个中大,平均单果重177克;果皮底色黄绿,全面鲜红色;果面光滑,蜡质层较厚,果点小,外观美丽;果肉淡黄色,肉质松脆,汁液多,风味甜酸适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84%,可滴定酸0.64%,品质上。在室温下可贮放20天左右。抗寒性较强,较抗枝干轮纹病,早果、丰产和稳产性好,采前落果轻。②产量表现。定植后3年见果,5年生平均株产可达20公斤。③栽培技术要点。栽植株行距乔砧树以3米×5米为宜、矮砧树以1米×3.5米为宜。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水条件较好的平原地或坡度较小的坡地,土壤以沙壤土为宜。授粉品种可选用富士、寒富、嘎拉和珊夏等。高接换头可在2~3年生以上的幼树上进行,采用主干高位嫁接技术,大树采取近干多头高接换头技术。乔砧树选用自由纺锤形,密植树选用细长纺锤形。幼树轻剪长放,开张角度,春季萌芽前刻芽促枝,增加短枝量,缓和生长势,以利早期成花结果。结果后对衰弱枝组及时回缩更新,保持结果枝组生长健壮,提高果品质量。萌芽率中等,成枝力中等,连续坐果能力强。注意花前复剪,严格疏花疏果,合理控制负载量,生产上每20厘米左右选留1个中心果,亩产量控制在2500公斤左右。盛果期树在果实采收后,一般亩施有机肥2500公斤、复合肥100公斤左右。6、7月结合灌水,根据树体生长状况,追施1~2次氮、磷、钾三元复合肥。要注重防治桃小食心虫和早期落叶病。9月下旬果实成熟采收。适宜葫芦岛以南苹果种植区栽培。

17.“岳红无核”葡萄①特征特性。早熟,熊岳地区露地4月下旬萌芽,6月初始花,7月上旬果实开始着色,8月上中旬浆果充分成熟,从萌芽至果实充分成熟110天左右。温室栽培,12月上旬开始升温,翌年1月上旬萌芽,2月下旬开花,5月中旬果实成熟。树势较强,萌芽率58.1%,结果枝率72.2%,结果系数1.4,花序多着生在4~5节上。嫩梢绿色,有稀疏白色绒毛,成熟枝条红褐色,节间长。叶片心脏形,较大,中等厚。叶片5裂,裂刻深,锯齿锐;叶柄中等长,紫红色,无绒毛。卷须分布不连续。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523克,果粒椭圆形,粒大,单粒重5.0克,大粒重5.9克,赤霉素处理后可达9.1克,果粒着生中等紧密。果皮紫红色,中等厚,果粉中多,果皮与果肉不易分离。果肉硬脆,汁液较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3%,可滴定酸含量0.49%,品质上。偶有残存种核。果实成熟后不脱粒,耐贮运,适应性较强,抗病性中等。②产量表现。栽后第二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1.6公斤,亩产654.5公斤;盛果期平均株产4.2公斤,亩产1700公斤以上。③栽培技术要点。选用贝达砧木苗,株行距(0.8~2.0)米×(4~5)米。采用小棚架。幼树期注意扩蔓,以整形为主。栽后选1~2个新梢延长生长,每伸长30~40厘米引缚一次,延长梢长到2米左右时摘心,落叶后视成熟长度剪留成熟部分的2/3,约1.5米,结果母枝短梢修剪。新梢伸展后,及时摘除多余花序,以减少营养消耗,强壮枝可保留2个花序,中庸健壮枝留1个花序,细弱枝不留花序。生产上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赤霉素膨大处理,花后1周用25~50毫克/公斤赤霉素蘸花穗,建议果实套袋。施用有机肥及生物菌肥为主,全年补肥2~3次,前期以氮肥为主,果实开始着色施入磷钾肥。一般在春季上架后灌1次透水,花前视土壤墒情灌1次水,坐果后到着色前1周左右灌1次水,着色后至落叶前半个月灌1次水,防寒前灌1次水;雨季注意排水。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雨季注意防治霜霉病,选用生产无公害果品允许使用的药剂,用药间隔为10~15天,药剂交替使用。采收前停止用药。适宜辽宁紫红色无核葡萄种植地区设施或露地栽培。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范文篇3

兰花在晓天已成特色产业,2003年成立了兰花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近300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之多,据估计兰花协会成立年总收入在3000万元。为把兰花产业做大做强,我建议通过科技部门,以协会的名义,申报市科技专家大院,此举得到了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成立了以我为负责人,副会长等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共同负责大院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事宜如动员、协调以及所需资金的筹措和相关档案的建立等等。结合行业实际,拟定了大院的运行机制,以及执行的会计制度,我们还聘请了安农大教授该学科领头人,兰花协常务理事,合肥肥市兰协副会长付玉兰为首席专家,针对产业和市场需求,制订研发项目和项目的技术方案,同时确定本会顾问朱学存为技术方案实施督查员,以确保首席专家制订的技术方案真正有效的落到实处。建立兰花专用栽培室、配置了电脑等设施,专家大院内有制度外有标识。目前,兰蕙专家大院已申报成功。

二、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大院需求技术依托

在县科技局的主持与协调下,大院与首席专家签订了权、责、利明晰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合作协议,约定安农大林学与园林学院为大院发展兰花产业研发项目作技术依托单位,为大院兰花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席专家根据院方实际需要,负责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研发手段,实施相关的科技服务,帮助制订研发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经常来院检查指导,编写有关技术资料,定期不定期培训兰农,大院方负责免费安排首席专家在院工作期间的食宿和交通,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费,共同申报技术成果,实现利益共享等。

三、确定研发项目,打造兰花产业基地。

经过认真梳理后,拟通过为期三年时间,将大院初步建设成为皖西一流的下山铭品新花品种园,打造成兰友交流与协作的阵地,连接市场的桥梁,兰农活动的中心。具体项目内容有六个,一是开展名贵品种对比试验。对以选育的大别山兰花十三个名贵优株(其中春兰11个如:大龙胭脂、童话、皖军梅、向天歌、晶亮天堂、褚字、中华荷蝶、新方字、皖西青龙、富贵荷蝶、晶梅;蕙兰2个即:晓天麒麟、晓天牡丹并分别对“色、香、型;叶色,花色、抗性等进行观察记载,以及收集整理会员历年数据、资料,申报省级兰花良种签订和品种登录;二是建立50m2兰花组培室和100m2标准化示范室;三是建0.3亩规模的铭品园;四是建立下山新花种质资源圃0.7亩;五是建立2亩成品、半成品兰花示范基地;六是实施商品兰花会员示范培育和推广。并与专家共议,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任务,以真正将兰花列作地方性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我地兰花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四、完成了年度阶段性目标。

1、开展五次科技培训和市场与营销分析培训。本人根据大院发展规化和当前市场营销实际,从浙江请来宁波兰花大王()和省兰花协会副秘书长分别作《当前兰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当前市场经济下,兰花营销的策略》报告会,请本院首席专家三次深入调研指导兰农的兰室设计与栽培管理,并作专题科技报告,参训人员达450人次。

2、收集了184个下山新花(其中精品128个,极品56个),作为种资源储备,登记、标识分别栽于会员手中。

3、备齐了品种对比试验十三个名贵优株,配备了统一质材的栽培植料。

4、将大院建设内容编报省科技厅申报《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

五、提高了兰花进入市场的集约化程度。

通过专家大院建设,本人将一些高中档兰花从不具规模的花友手中收集到专家大院中来,无论是对兰花的栽培管理,还是以后进入市场经济效益的发挥,都是起着肯定性的作用,也是保护种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花友们的拥护。通过大院一年的建设,兰友们信心更足,想的更远,并达成共识申报成立了“晓天兰花专业合作社”。

年度,大院总投资总额30万元,主要是用于购置名贵品种优株,尚虽无经济效益,但势头尚好、会员满意。缘于刚起步,摸索中前进,不妥的地方,请上级指出,利于下年改进。

六、年工作打算。

1、入春后,及时将十三个名贵优株统一标准定盆,统一环境对比试验,记录叶芽始出,叶色、叶型、株高、花芽始出、生长、花色、花香、花型、花品、花守等。

2、指导会员对184个品种资源新花的栽培管理观察记录各生育期的形态特征,收集整理归档。

3、建立品种园。

4、建100m2标准兰室,开展温室养兰。

    【报告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师范生实习总结2024年(整理17篇)
  • 下一篇:医疗机构手术管理办法(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