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与管理相辅相成,都很重要。
2、经营的目的是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效率。
3、经营偏向艺术,来自企业家的天赋与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探索,管理偏向科学,来自外部世界的指导与内在最优实践的探索与积累;管理是土壤,经营是果实,企业是大树。
4、经营管理的结合就是:依靠管理的高效率,来实现经营上的高效益。客户导向下的效益是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而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率。
(来源:文章屋网)
黄旭阳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朝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改革与创新也不断的深入,其涉足的领域更广,竞争更为激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繁荣与衰败、取胜与出局,更换交替,不断轮回,其间唯一不变的活跃因素便是营销。因为不管市场经济如何推动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的营销理念才是生存之本,它决定一切,主宰企业兴衰。注重营销,注重用户的需要,注重与其它企业的协调发展,注重企业整体形象与整体素质,已成为新世纪的企业求生存、谋发展。迎接新挑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市场营销是企业管理中的命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市场营销中视顾客为上帝,以消费者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营销战略家阿尔。拉依斯曾经论述:"市场营销是一场战争,敌人是竞争对手,顾客是赢得胜利的基础。"从早期的快餐业、饮料业到近年的电脑业、汽车业以及房地产业,都反映出市场营销的"战争"特性。这种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以价格、渠道、媒体、促销等为武器的战争。它的胜负不取决于武器的先进,而取决于正确的营销策略以及高效的运作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市场竞争力。
营销适用于一切企业,首先体现在大企业,综观层出不穷的行业大战,多为大企业充斥其间,它们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市场经验丰富,有敢于争夺市场的先决条件。而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资源匮乏,它们又如何面对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呢?答案就在营销战略上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最大的潜力,创造无尽的价值。"兵不在广,而在于精",况且,"船小好掉头",只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分析,扬长避短,市场一定会掌握在自己手中,企业也必将会有长远的发展。
如此看来,企业家要了解"市场营销"这个专名词的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市场营销的含义就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即为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求而利用市场来实现潜在交换的活动。它是企业与顾客之间双方寻求有价值的物品的交换活动。著名的麦卡锡教授在《基础营销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市场营销组合"4P策略",即产品、价格、销售区域及促销手段,以此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克特尔教授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市场营销"的"6P策略",即加进了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后来他在1986年6月来中国讲学时,又提出加进了探查、划分、优先、定位,这就构成了营销组合的10P策略。
随着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营销的模式也随之产生,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服务营销、二是网络营销、三是概念营销、四是整合营销。新型市场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市场的主导位置不同。前者是消费观念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市场看成生产过程起点,企业的职责首先是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实际需要,从而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后者是生产观念导向,"以生产为中心",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企业的职责就是直接将产品推入市场。新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性使得原来只注重眼前效益的传统营销模式受到重创,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飞跃也使企业的营销观念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到现在的以顾客为中心,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及发展演变,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根据其特性和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的四种类型,结合行业和企业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倡导优质服务,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面对用户。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都把"人民电业为人民"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视顾客为上帝"已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美言,它必须货真价实。日前,电力系统开展的"光明工程",就是按照营销学中新型营销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组织实施的。它一改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用微笑服务迎送每一位客户;一改过去那种"吃、拿、卡、要"的不良现象,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工作人员;一改过去个别职工滥用职权所出现的"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按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让客户得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
通过改善服务,大力开拓丁电力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力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
二、强化营销队伍,整理销售渠道,科学规范管理。
由于电是一种特殊商品,它能满足顾客的核心利益。因此,电力部门应以这些核心利益为出发点,重视分析与研究市场需要,了解顾客现在和将来的需求,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观念来指导整个公司的运转。从组织结构、部门关系、设备配备、经费使用到人员安排以及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等,都以市场为核心进行统筹安排。其间,利用完善的销售网络,利用现代观念、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营销组合策略,进行点到点、点到面、面到面的广泛交流,也是一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建立一支善于打硬仗的营销队伍,能够出奇制胜地占有市场,也不失为一条制胜法宝。
三、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控制用工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一)把控制用工工作简单化随着管理精细化,企业控制用工总量已向深层次转移,更多地从理清业务、改善流程、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发掘控制用工潜力。此项工作综合性强,需要人事、业务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
(二)认识上存在误区受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影响,习惯于人海战术、疲劳战术。比如,在油品销售企业,普遍认为油品销售量的高低与加油站数量有直接关系,加油站越多销量越高;销售量的高低与营业时间长短有关系,营业时间越长销量越高。试想,在同一区域客户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加油站越多,需要配备的人员越多,但客户的油品需求却是固定的,并不会随着加油站数量和营业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三)对控制用工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控制用工不积极,没有把要我控制变成我要控制,主要是对控制用工的意义理解不到位。1.控制用工有利于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在遵守国家工资支付规定的前提下,员工收入水平是由薪酬总额和用工总量两个因素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薪酬总额、控制用工总量两种途径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总额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但用工总量的控制主动权由企业自身掌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控制用工总量对于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意义更加重大。2.控制用工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队伍素质。控制用工总量将促使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现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严把入口关,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员工队伍。3.有利于推进配套改革。一是有利于推进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二是有利于推进企业内部机构改革。
(四)缺乏配套的激励引导机制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对人事等管理部门考核用工,对业务部门考核业务量。经营部门为了完成业务量目标,难免会对控制用工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优化用工,精简流程,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量会发生变动或受到影响,因此,在控制用工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的激励引导机制。
二、稳妥推进,把握几个关键点
为妥善处理好控制用工与经营、安全、稳定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提升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减少工作量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设备,解决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代化设备不会用、不想用、不能用等问题,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同时,替代手工劳动,减少员工工作量。2.在项目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要考虑设备配备、工程设计对劳动的影响,从源头上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3.推行客户自助业务、电子商务,减少员工的工作量。
(二)建立鼓励基层单位自觉控制用工的机制1.减人不减工资,业务增人不增,同时,将人均劳效纳入考核。鼓励基层单位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内部挖潜,控制用工,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2.要让改革者享受到改革成果。基层单位通过优化用工节省的薪酬要直接兑现到基层单位,机关等单位不能挤占。
(三)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下发控制用工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控制用工的措施和途径,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岗位整合、优化排班,不搞“一刀切”、“齐走步”。(四)加强劳动用工日常管理1.严把进口关,新进人员要符合岗位要求,确保新进人员素质。2.加强员工日常考核,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对合同期满且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3.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鼓励一人多能、一人多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