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
二、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喜鹊一家的喜欢,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2、懂得“我”喜欢的是喜鹊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喜欢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情
3、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
三、教学重点:
懂得“我”喜欢的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生字
二)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1、读课文,文中多处出现“喜欢”一词,找出来。“我”都喜欢什么?
2、“我”为什么喜欢枫树上的喜鹊?
3、本文重点写了喜鹊什么内容?
4、你从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童真与童趣呢?
三)品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喜欢,读一读。
2、“我”都喜欢什么?
(1)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它的绿荫遮蔽了整个渡口。
(把“枫树”比作“绿色太阳伞”,写出了枫树的生命力旺盛。“遮蔽”说明树长得枝繁叶茂。
“我”喜欢渡口旁的一棵枫树。)
(2)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喜鹊阿姨。
(“我”喜欢喜鹊的窝,喜欢喜鹊阿姨。
“喜鹊阿姨”,可以看出在“我”的心中,喜鹊像“我”的亲人一样,很亲近。)
(3)我真是喜欢极了。上个星期天早上,我正要撑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的时候,发现喜鹊阿姨的鸟窝里有六只小喜鹊了。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他们喜鹊弟弟。
(“极”写出了喜欢的程度,“我真是喜欢极了”喜欢的是喜鹊阿姨的鸟窝里的六只小喜鹊。)
3、喜鹊一家在做什么。
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她的鸟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作者笔下的喜鹊阿姨和人一样,会教孩子们唱歌,会教孩子们做游戏,还会发明拼音字母并教孩子们学习。)
品读句子。
四)解答问题。
1、读课文,文中多处出现“喜欢”一词,“我”都喜欢什么?
“我”喜欢枫树,喜欢枫树上的鸟窝,喜欢枫树上的喜鹊阿姨,喜欢喜鹊弟弟,更喜欢看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和做游戏等。
2、“我”为什么喜欢枫树上的喜鹊?
“我”喜欢枫树上的喜鹊,因为他们能够和“我”交流,带给“我”快乐。
本文重点写了喜鹊什么内容?
本文重点写了喜鹊阿姨教小喜鹊学习拼音字母、看日出。
4、你从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童真与童趣呢?
把喜鹊叫“阿姨”,把小喜鹊叫“弟弟”;把大喜鹊和小喜鹊的互动想象成是喜鹊妈妈在教小喜鹊学习和做游戏等;把喜鹊的叫声想象成他们的语言。这些描写让我体会到了童真与童趣。
5、总结全文
本文介绍了枫树上喜鹊一家的故事。通过“我”的创造性想象,把喜鹊一家的生活描写得其乐融融、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6、作业布置
自己编故事。将本文用自己的话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语调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但这篇童话又与众不同,在于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穿插叙述的方式,把一个带着童真、童趣的去看待周围事物的孩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故事告诉我们: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理念: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童话故事作为低学段的阅读文本,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重视儿童用童真童趣的语调朗读童话,从而更深入理解童话内容,进而主动创造童话。
2、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学生读、写的欲望很强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生字,会写“荫、蔽、撑、懂”四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能初步掌握省略号、感叹号、问号在不同语境的用法。
3、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对话,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通过读文,明白“我”喜欢的是喜鹊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喜欢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使学生明白理解“我”喜欢的是什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学过的生字、词语。
2、懂得“我”喜欢的是喜鹊一家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喜欢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重点难点:
重点:多种形式读课文。
难点:懂得“我”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1、认识喜鹊,介绍相关知识。
2、认识枫树。
3、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4、生和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检查字词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抽查词语。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1)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圈出文中读不准的字词。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3)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2、生回答。
3、出示第一自然段,介绍“渡口”。
4、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交流。
很大很高,请生读出这种感觉。
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四个字的词语。
5、理解“遮蔽”。蔽的意思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6、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喜欢什么?(枫树喜鹊窝)
四、学习课文2——5自段。
1、从课文哪里看出我“喜欢极了”?自己表演读2—5自然段。
2、小组合作再读2—5自然段,想一想:还有什么事让“我”喜欢?
3、小组分角色朗读5—13自然段,思考:这几段话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是哪几个?
两个场景:①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说话②喜鹊阿姨一家关于太阳的问答
4、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5、出示句子,联想。
6、回顾课文,想一想:什么事让“我”高兴?
7、反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8、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说一说
五、学习日出段。
1、不仅不拼音,还看日出呢?师画太阳。出示课文内容。生做老师,生做弟弟,演一演:阿姨,弟弟,翻译,旁白。
2、理解省略号的意思: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3、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六、主题升华
1、这是一群跟我们一样有着童真童趣的小喜鹊,热爱自然,享受生活。他们的世界同样也充满了童话的纯真,你们喜欢么?好,相信我们的孩子更是活泼有趣的“小喜鹊”,我们也能创作出美丽的童话。
2、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怎样保护小动物。
3、《拍手歌》唱起来,保护动物。
七、推荐郭风的另一首诗《童话》。
童话
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想到:
“我长大了,
要有一把蓝色的遮阳伞;
那时候,我会很好看,
我要和蜜蜂谈话!”
站在她旁边的`蒲公英,插嘴道:
“可是,那有什么好呢?”
小野菊马上问道:
“可是,你会比我好吗?”
“我长大了,会有一顶
旅行用的,黄色的小便帽;
我要带一只白羽毛的毽子,
旅行到很多地方!”
小野菊沉思地说:“那真的很好,
可是,我不要像你!”
八、总结:
童话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创造童话。
教材分析:
《枫树上的喜鹊》是本课是篇童话故事,孩子们与枫树上的喜鹊融为一体,表达出了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感情点在两句话中: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阿姨;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正是对喜鹊的喜爱之深,才会和它融为一体,倾注了满腔的喜爱。
我会写:
伞(雨伞)(打伞)(跳伞)(红伞)
姨(阿姨)(姨妈)(小姨)(表姨)
弟(弟弟)(兄弟)(弟子)(小弟)
便(方便)(便当)(便利)(小便)
教(教学)(教书)(教课)(教给)
游(游戏)(游泳)(游玩)(导游)
戏(京戏)(唱戏)(看戏)(戏剧)
母(字母)(母亲)(母子)(声母)
易错的字:
山冈(gāng)拼(pīn)命遮蔽(bì)
姨:注意右半部分,笔顺分别是横、横折、横、竖折折勾、撇、捺。
母:“母”的笔画笔顺为: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多音字:
觉jué(睡觉)jiào(感觉)
便biàn(方便)pián(便宜)
教jiào(教育)jiāo(教书)
近义词:
喜欢—喜爱看望—探望高兴—快乐
反义词:
升—落喜欢—讨厌
抬头—低头快乐—难过
练一练:
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1、海洋馆里的海豚一会儿腾空飞起,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爬到岸边。
2、天气总是变幻莫测,一会儿万里无云,一会儿晴空霹雳,一会儿大雨倾盆。
问题归纳:
1、枫树是什么样子的?说说我为什么喜欢它?
答: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它的绿荫遮蔽了整个渡口。
因为枫树像高大的绿色太阳伞,为人们遮风挡雨,无私奉献,所以我喜欢它。
2、喜鹊阿姨都教小喜鹊什么了?再想想喜鹊阿姨还教喜鹊什么?
喜鹊阿姨站在她的鸟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3、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重点写了喜鹊妈妈教喜鹊唱歌、游戏,还教学习汉语拼音,以及看日出。
课文主题:
本文介绍了枫树上喜鹊一家的故事。经过“我”的创造性想象,把喜鹊一家的生活描写得其乐融融、有声有色,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小动物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喜欢高大的枫树,喜欢枫树上的喜鹊窝,喜欢枫树上的喜鹊阿姨,喜欢喜鹊弟弟们,更喜欢看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
2、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要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___________”
喜鹊阿姨叼来了虫子,喜鹊弟弟一定想吃虫子,所以他们可能会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我要吃!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了喜鹊弟弟的嘴里,接着她可能会说:“乖孩子,快张开着,把它吃了。吃吧,吃吧,不要着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喜鹊阿姨是如何教喜鹊弟弟的。(重点)
2、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难点)
3、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1、抓住重复出现的句子如:我喜欢极了,好极了,我真高兴啊!我懂得……,多读多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2、通过阅读,明白因为我“喜欢极了”喜鹊们,所以我才能想象出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和喜鹊们心心相印,互为知音,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文章主线:因为喜欢,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快乐。“爱”是核心。
4、因为故事情节简单易懂,所以应该以学生多阅读多体会为主,教师少讲解
一、导入和复习。
1、边听边学唱歌曲《花喜鹊》。
2、复习词语。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枫树上有一只喜鹊阿姨,喜鹊阿姨生了六只喜鹊弟弟,他们一起在树上学习、游戏。我非常喜欢他们。)
(设计意图: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1至4段,体会对喜鹊越来越深的爱意和原因。
1:阅读第1到4自然段,找出“喜欢”一词出现了几次?
(四次),将句子划出]www、[来。
2:学习第1段中的两个“喜欢”,并能体会两次喜欢程度的不同。
第一个“很喜欢”的对象是枫树。
第二个“喜欢极了”的对象是喜鹊的窝,因为有窝就意味着有喜鹊。有了喜鹊的大树才更加迷人了。
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极了”,让学生体会从“我很喜欢它”到“我喜欢极了”,感情越来越浓了。
3:体会第2段中的第三个“喜欢”对象:喜欢看喜鹊的窝,原因是: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
“会跟我说话”,能与我交流的喜鹊多么可爱呀!说着说着,我们已经是老朋友甚至是亲人了,于是我就在心中称呼它“喜鹊阿姨”。
4:体会第3段中的第四个“喜欢”,“我真是喜欢极了”的原因:喜鹊阿姨的窝里有了六只小喜鹊。(得到了一个喜鹊阿姨,我就已经喜欢极了,没想到,阿姨竟然还又给我生了六个小弟弟!让学生从中体会我的惊喜。)
5: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至4段,体会我越来越深的爱。
划出第2段的“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喜鹊阿姨。”
和第4段的“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他们喜鹊弟弟。”
问: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称呼它们“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说一说,你对自己的弟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爱怜,保护,珍惜(有好吃的和好玩的都会让着弟弟。)
四、拓展练习,再次体会“喜欢极了”。
高启山主任现场指导教学,让学生走到窗边,观察窗外的丁香花。
师:春天来了,说说丁香花有了什么变化?
生:开始发芽了。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谁喜欢极了呀?
生:举手表示喜欢。
师:想象一下,它的小小的叶子和花骨朵像什么?
师提示:可不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丁香树的孩子?
师:它在窗外,你们在窗里,它在向你们干什么?说什么?
生:招手,说话,打招呼,说你好……
师:它说:“春天来了,天暖和了,快出来和我玩游戏吧!”
师:现在,你感觉丁香树好不好?为什么?因为它能给你们带来快乐,对不对?
师:现在你可以叫它们丁香妹妹,花朵妹妹,小叶子妹妹。于是你由刚才的“喜欢”变成“喜欢极了”。
师:现在,一起对它们说:“丁香妹妹,我……”
生:“丁香妹妹!对你我真是喜欢极了!”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与丁香花进行对话,感受“喜欢极了”。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想象力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
五:精读第5至13自然段。
(设计意图:体会喜鹊阿姨是怎样教喜鹊弟弟学习本领的,并体会“我”充满想象力的童真和童趣。)
1、仔细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1)找出描写喜欢喜鹊的句子。
“一……便……”“看望”“好极了”
(2)喜鹊在忙些什么呢?
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2、交流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语言的句子。
(1)找出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拼音的句子。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到。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联系老师教学生拼音的实际,体会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不同的语气和心理。
喜鹊阿姨语气:快速,声音高亢。心理:期盼,急切。
喜鹊弟弟语气:胆怯。声音微弱。心理:小心翼翼,生怕读错。
师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体会不同的标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
(2)找出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看日出的句子。
问喜鹊弟弟:“鹊!鹊鹊鹊?”(读出鼓励,信任的语气)
喜鹊弟弟一起快乐地回答:“鹊!鹊鹊!鹊鹊鹊!”(读时语气应该急促,突出自信和欢快)
(3)体会我和喜鹊们“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四句对话其实全是我想象出来的,想象合理,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朗读第7,10,12段“我知道”,“我懂得”“我懂得”体会我因为能听懂喜鹊们的话而感到自豪,我和喜鹊们互为知音。
(设计意图:体会最后的“我真高兴啊!”是因为我看见喜鹊一家很快乐而高兴,更因为得到了知音而高兴。)
六:完成课后习题二:想一想,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