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至,在这个最冷的时节,儿子还会记得他六岁时那场雪吗?
——小引
一
我静静的看着被岁月斑驳已是不堪的木门,想着怀里刚摔伤胳膊的儿子,还有没有长出稻穗的秧苗,心中甚是担忧。妻子抚摸着儿子疼得发抖的儿子对我说,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的泥泞,这里始终是你的家。我点了点头,用衣服更加裹紧儿子。我不想儿妻承受太多,但他们依然承受着。我没有选择生活的能力,只能这样默默的被生活选择着。
列车一路北上,肆意的在隧道里穿梭,带着时光和黑暗的萧瑟吹进人的脑海,家乡的风景一次次被拉长的光影覆盖。我抱着儿子静静的靠着窗口,时而还能看
见自己的影像出现在玻璃上,我看着玻璃中颓废的自己,用着已长出很长的胡须轻轻的蹭着儿子的脸。这个只有六岁的孩子承受的太多,我现在还记得扶起儿子时那根从他胳膊穿出的白骨,上面的血丝刺伤了我已经被泪抹杀的瞳孔。
二
医生告诉我儿子的胳膊骨折两个地方,断裂的骨头直接穿过了肌肤,情况紧急,必须要尽快做完手术。在儿子躺在手术台的时候,已是夏末时节,医院的白色墙壁让我想起家里快要变黄的稻穗,家里的一切是否安好,妻子还那么年轻,那些农活不是她一个人可以承担的。
恍惚中我从窗口看到六岁的儿子安静的睡在手术台上,小手还没有从麻醉剂中轻松下来,依然紧紧的攥着。我的心猛地被抽了一下,窗口已被一张蓝色的帘子所覆盖,我静静的蹲在墙角,看着外面渐次灰暗的天空,突然就觉得儿子要与世隔绝。我撕扯这自己的头发,是呀,我没有做好一个当父亲的职责,也没有让儿妻过上好日子的能力,命运赋予我的我会去承受,我希望上辈子或这辈子所犯下的错误我自己去偿还,不要加在儿子身上。
我不知道那四个小时是怎样渡过的,当儿子被医生推出来时,我看到儿子那苍白的脸和一个护士拿着一个装满我儿子的血和肉的.盘子时,我失色痛苦,他才六岁呀,为什么要承受这些?
三
手术完成后,在最后调养的半年中,我一直静静的坐在儿子旁边,由于我没有足够的钱让儿子在手术后有很好的营养补给,儿子的身体很虚弱,但也只能这样带儿子回家,回家至少有儿子想要吃的米饭吧。我小心的抱起儿子,在回家之前决定带儿子出去走走。转眼外面的景色好像步入垂暮之年,马路旁边的灯光照着儿子幼小的脸,发觉儿子瘦了好多,我把儿子背在背上,对儿子说,手还疼不?儿子没有回答,他已爬在我的肩头安静的睡着了。夜幕中突然飘起了雪花,才发觉已经到了冬至。
我记得儿子六岁时的那场雪淹没了我的脚印,儿子的胳膊的绷带和雪一样苍白。街边的霓虹灯透过飘落的雪依稀反射在已在我肩头熟睡的儿子嫩稚的脸上,我突然想起了家里的小桔灯,想着儿子在灯光下认真写字的样子,像斑斓的烟火划破了年关寂寥的天空……
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听老人说,这一天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们碾碎。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妈妈,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
妈妈笑了笑,叫我不要气馁,并手把手地教我两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刚开始时要稍微用点劲,把手里的汤圆泥多搓几遍,这样汤圆韧性才够,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来两手用力要均匀,轻轻地把泥搓成圆。我听了试了试,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来劲。当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给我,边往汤圆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边说:宝贝,慢慢吃,小心烫着。我头都没抬地说:奶奶,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汤圆,谚语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冬至的说明文4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来到了外婆家,想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百鬼夜行,午夜12点鬼门开,晚上记得早点回家睡觉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吓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骗你的啦!”外婆笑着说。“不过,也应该早点睡,添岁嘛!”在全家的笑声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来,是冬至节,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
又逢一年冬至日。时间的步伐总是如此匆匆,眼看20xx就这样即将过去了!厨房里几个师傅忙碌了一早的饺子终于开锅了,冒出热腾腾的蒸气。在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们大都会以吃饺子来迎接数九天气的到来,而且给它冠以一个童真般的说法,吃了饺子就不会冻坏耳朵了。不禁感慨于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会蕴含一个和吃有关的美好故事。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尽管吃饺子和冻耳朵是没有什么直接因果关系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我更偏向于中国传统,各种传统文化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像即将到来的平安夜和圣诞节。那其实不过是西方国家的除夕和春节罢了,和我们到底有什么样关系呢,难道也是属于和世界接轨的一部分吗?汉民族的包容和接受能力真的如此宽阔?新闻说24日下午7时开始,地铁一号二号线将关闭永宁门,钟楼和北大街站。就想起曾几何时自己也是和一帮同学朋友冒着大雪在那晚从小寨走向这个城市的中心,钟楼!可至今也没搞清楚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此众多的.人们齐聚一起的意义何在?是商家的炒作?还是众多空虚灵魂的一种慰藉方式?中国的商家应该是世界上最具炒作和宣传能力的。形形色色的广告无孔不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墙壁上,公车里,卫生间的格挡上、春晚的节目里………就如同现在的很多人,只要可以成名,只要存在利益,无所谓使用什么方式。人们都在为了各自的欲望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付出。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英雄不问出处用在现在真是最合适不过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使得我们的物质欲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急剧膨胀,泛滥成灾。人们在肆无忌惮的挣名逐利的同时失去的是日益退化的民族精神和灵魂。不知道在哪里还会有一方净土,来安放你我浮躁的心。
今天的天空尚有几丝阳光,但温度很低,临界冰点。现如今或许只有大自然才是最公平,最执着,最守信了。日复一日,春夏秋冬,阴晴圆缺。简单的重复,没有尽头。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与谁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这大自然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既不是天将降大任的斯人,也不是那块可以补天的顽石。即便如此,那就安分的做一粒平凡而不平庸的微尘吧。简单的执着着,用心的生活着。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是傻根许三多的座右铭。然而这样的人所做的这样事只有在文学作品或电影里才能出现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什么又是好好活着?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认识。其实不管怎样只要能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亲人,无愧于爱人,无愧于好人!应该就算是好好活了吧。人,总是在一次次的经历中磨练成长,在一次次的无奈和失败里继续前行,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遇见和离去。最终懂得了,什么东西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付出的,什么样的事才最是有意义的………只是当你懂得的时候,有些失去的已经永远再也找不回来了。
想起儿时爷爷奶奶常说的那句谚语来,一九暖,二九冷,三九冻坏脸,四九冻破砖…在这样的一个年末,祈福世间万物来年安好吧!
一大早,手机上就收到了好友发来的冬至祝福短信,提醒着我冬至节气的到来,办公室的同事也热心地谈论着中午包什么馅的饺子。我很淡定,因为我家里的冰箱里已储藏好了妈妈亲手包的饺子来过这个冬至。其实昨天下午母亲就打来电话让我回家去吃饺子,回到了家里才知道,母亲冬至这天要做血透,为了让我和父亲吃上饺子,她一大早就去超市买了肉,又去菜场买了韭菜,连和馅、擀皮带包饺子,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包好了这一百多个饺子。吃饺子的时候,母亲细细地叮嘱道:走的时候多带些存放在冰箱里,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不然这个冬天会冻耳朵的……母亲总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要为我考虑周全。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出差,母亲刚修完58天产假,就带着襁褓中的我挤班车去上班,没有座位,母亲又怕挤着我,总是撑着臂膀尽全力在拥挤的人群中为我撑开一个小小的安全空间,途中母亲需要保持这种姿势坚持40多分钟才能到单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母亲温暖的胸口间,伴随着轰轰的车鸣声,我温暖又健康地慢慢长大。
沟里的冬天特别冷,每年到秋天,母亲都要想尽办法托人买当季的新棉花,然后一针一线的为我做棉袄,边做棉袄还边唠叨着:新棉花暖和,不挨冻。但幼时的我,总是嫌母亲做的花棉袄样子土气,不如同学家长买的成品棉衣好看而抱怨母亲,那时的我哪里知道正是母亲亲手做的新棉袄携裹着母亲宽厚的爱,护佑着我在寒冷的冬天不生病健康长大。
04年,母亲被确诊患了尿毒症,我当时心里难过极了,虽然母亲积极配合治疗,但病后的母亲还是精气神大不如前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谁知母亲没有丝毫的气馁,还反倒安慰我说她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说到做到,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唱歌班,学习钢琴,丰富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时地还给我和父亲宽心:放心吧,我会按时吃药的,家务活我会量力做的。所以直到今天,坚强的母亲每天仍旧是早早起来买菜做饭,和得病以前一样照顾着父亲的饮食起居,还不时地操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最近,母亲从病友那里学来了一种织披肩的针法,随后央父亲开车拉着她,到城西客运站的'毛线批发市场买了漂亮的毛线,开始为我织披肩。母亲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披肩织好,当我围着披肩站在她面前的时候,母亲脸上流露出欣喜满足的亮光,满眼都是浓浓的母爱,嘴里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不断地说:我姑娘这样打扮多漂亮啊!随后又热心地盘算着再买个什么花色的毛线,为再我织一条换着戴。
冬至这天,母亲躺在透析床上做着治疗,午饭吃的是饺子,我中午下班后回家后的午饭也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每吃一口饺子耳边就会想起母亲的话: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不然这个冬天会冻耳朵的。
母亲厚重的爱伴随着这一颗颗冬至的饺子,填满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漫漫人生路上有母亲浓浓的爱相伴,我将永远不会沮丧和孤单。
很小的时候每逢冬至这一天奶奶都会告诉我冬至要吃饺子,不吃饺子耳朵就会冻掉。为了我的耳朵我都会大口大口吃饺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书中得知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也不会冻掉。
其实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可是一个大节气,倍受人们的重视。冬至要吃美食是人们过节的传统习惯,中国大地冬至的食俗南北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吃饺子、南方盛行吃汤圆。不论吃什么都是人们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我们全家聚在一块,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心里都美滋滋的。每到这时奶奶总会对我说:“多吃点,吃的肚子滚溜溜的,吃饱了晚上才会做个好梦哦!”虽然冬至夜三九严寒外面寒气彻骨,但是我家里却温暖如春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可惜今年爸爸却独自一人在外地出差,冬至夜不能回来。我更想念他了。
36、西北老家过冬至
听奶奶说:冬至是传统四大节之一,冬至开始数九,是个严寒的.节气;“冬至—阳生”,从此阳气上升,又是个带来希望的节日。在我们老家西北一个小山村,过冬至,人们要吃包子。因为那里有句老话:冬至节,秃子头上冻出血。人们吃了包子,就“包”住了“头”,也“包”住了来年的希望。奶奶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发好面,准备好羊肉胡萝卜馅。一听说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边,拿过奶奶压好的面皮,开始学包包子。奶奶边包边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馅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边皮,中指沿着边儿往回拉,边拉边捏,最后捏到一起拧个小辫就行”。我一听,难,得有点技术。奶奶说:“不怕,一学就会。”她握住我的右手,分开手指,在面皮上练习“边拉边捏”,看着面皮的圆边在我手下一点点收拢,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两个,第三个我坚持要自己来,开头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顺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兴,想一下捏住,可是馅都捏到了边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点发急,使劲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馅也漏了。奶奶一看说:“不要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你这是面边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湿了就粘面了。”我长吸一口气,擦干手,重新拿过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终于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辫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气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个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饭了,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劳啊!
今年的冬至又到了,想起第一次包包子的经历。我就想起了奶奶的话: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快成功的时候。就像冬至最寒冷的时候过去了,那温暖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有人认为,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乐趣,只有下雪的冬天才会感受到一丝乐趣。可我觉得,在南方,这个不下雪的地方,也有它独特的乐趣。家乡,那热闹的冬至,就是我冬日里特有的乐趣。
相传在古代,人们认为从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这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在这天要祭天,群臣也要互相祝贺。
在我的家乡,冬至是非常被重视的。
冬至的清早,夹带着鞭炮味儿的凉风嗖嗖地掠过,唤醒了熟睡的孩童。他们兴高采烈地跑进客厅,开始投入到了热闹的过节气氛中。客厅的桌上,大人们早早就摆好了几大盘冬至团。这几盘冬至团,是大人们早早起来弄好的,他们先磨好糯米粉,然后用热水和面,最后包成团子,下锅。出锅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步骤,要在团子上面撒一些炒熟的糯米粉,这样拿起来吃就不会粘手了,这甜而不腻的冬至团就做好了。大人们忙着做冬至团的时候,我们也会在一边“帮忙”,借着学做冬至团的理由,扯了许多面团在旁边捏成各种形状的团子,面团软软的,孩童的心乐乐的。
家乡的冬至,不仅有香甜软糯的冬至团让人大饱口福,逛集市也是冬至的一大乐趣,让人大饱眼福。那天的集市热闹非凡,做工精美的物品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平日里少见的玩具、气球正向孩子们闪着光,召唤着他们的到来。平日里和砍价的顾客“大战三百回合”的老板在冬至也变得特别可爱,特别开心。他们会将价格比较昂贵的精美饰品低价卖给顾客们,并笑嘻嘻地说“记得今晚叫上街坊邻居一起吃饭呀。”
冬至的晚上,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吃饭,是我们家乡过冬至最特别的地方。在我们逛集市逛得正起劲的时候,一些贤惠的妇女已经开始准备晚上的宴席了。她们分工合作,洗米,煮饭,摘菜,炒菜,煲汤,井然有序,不一会儿就把丰盛的晚餐做完了。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包饺子。在冬至,热气腾腾的饺子可以温暖人的胃,甚至可以温暖人的心。妇女们在这天最为辛苦,也最为快乐,最为默契,她们麻溜地忙着手头的活,还不忘天南地北地唠家常,昔日的不愉快也慢慢褪去她们大部分人都在擀皮,剁馅,包饺子,手法娴熟,速度极快。擀皮的不一会儿就擀好一片片尺寸、厚度刚刚好的'面皮;剁馅的先把肉剁了,刀在砧板上有规律的砰砰响,不一会,大小均匀的猪肉馅剁好了,再把肉和韭菜和在一起,韭菜猪肉馅就做好了;包饺子的,勺一勺不多不少的肉,放进面皮的中心,上下一合,轻松一捏,不一会儿,一个个鼓鼓的饺子就摆满了盘子。“扑通”的一声,饺子下锅了,只需再等片刻,香气四溢的饺子就呈现在晚宴的桌上了。
夕日渐沉,天色渐晚,佳肴已备,大家早已纷纷入座。看着桌上各式各样的佳肴,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动了,猪肉韭菜馅的饺子被众人一扫而空。大家吃完晚饭,收拾好街道,就会回到自家祭祖了。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食品拿出来,把食品放到佛祖前,把蜡烛点上,嘴里喃喃自语,为家人祈福,再敬上酒,庄重的祭祖仪式就完成了。
冬至如此热闹,何尝不是冬日里的一大乐趣呢!
一大早,妈妈的手机就收到了很多冬至快乐的祝福短信,哦,今天是24个节气中的冬至了,妈妈一个个念给我听: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有一条还是马老师发的:冬至喽,我用健康皮,美满馅,无忧水做一碗饺子给你,愿你忙碌的整个冬天都快乐!听完了我就急忙问妈妈:“什么是一天长一线呀?”妈妈催促我赶快起床吃早餐,再一起找答案。
接下来该准备包饺子了,不料,爸爸和妈妈为了吃萝卜饺子还是韭菜饺子争吵起来:“别吃萝卜了,苦苦的,还是吃韭菜馅吧。”在做饭方面,妈妈说的话是很算话的。“不行,就吃萝卜馅的,刚学习过健康小知识,冬季吃萝卜赛过小人参,你这么快就忘记了?”爸爸坚持,看来爸爸也是爱学习爱健康的。妈妈不依不饶:“就吃韭菜,改天再吃,我昨天就买过韭菜了,你看,多新鲜!”“要不就都放,韭菜放一半,萝卜放一半!”我刚想去“劝架”,爸爸就开始让步了,我只好和弟弟接着玩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又吵了起来,我忍不住了,拉着弟弟去厨房看看是怎么回事。“看你切的多长,像包包子一样,不行,再切小点!”妈妈有点生气了。爸爸用力的剁了几下,显然有点不服气。“干嘛呢?照你这样剁,韭菜的新鲜味儿一点也没了!讨厌!”妈妈嗓门大了。“哎,怎么回事,咋干你都不满意,凑合吃吧!”爸爸也有点烦了。我急忙冲上去,指着爸爸说:“爸爸,明明你错了嘛,切大了就不好包了,我知道了,你就是不愿意放韭菜,才这样做的,真小气!”关键时候我还是支持妈妈的。“什么呀,我不是那意思,切不小,我就这水平!”爸爸也不客气了。“那就别切了,我一个人一样能包,你出去吧!”妈妈开始撵爸爸了。
这下我可为难了,如果我再帮妈妈,爸爸一定会扔下不管的,这么冷,妈妈要包多长时间呢。灵机一动,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爸爸,你是不是真不想干,我可以帮妈妈,要是真的,那你就出去看电视吧!”爸爸愣了一下,我赶紧上去拉住爸爸:“好爸爸,我就知道,你不是真的和妈妈吵架,也不是真的不想干,还是依着妈妈切小点,这样大家吃着好消化,也都高兴呀!”再回头拉着妈妈小声说:“妈妈,你可别傻,咱们一起包多快呀,爸爸要真不干了,你不更生气了?”妈妈偷偷的笑了,爸爸也不吭声了,耶,成功,我会做调解工作了。我大声的唱起来: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的家……
不一会儿,饺子包好了,爸爸擀的'皮又圆又薄,妈妈包的饺子既好看又整齐,我包出来的是奇形怪状,弟弟包的是一塌糊涂。开火,下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很快端上了桌,全家人坐在桌子边,边讲冬至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典故边吃着饺子,我觉得空气里有温暖的味道,有甜蜜的味道,还有快乐幸福的味道。
冬至了,祝福我的老师们,祝福雅朵儿阿姨和聪聪阿姨,祝福许许多多的大博友小博友,祝福我的外公和奶奶,祝福我的爸爸妈妈,也祝福我和弟弟,愿大家快乐幸福,健康开心!
清晨,沾着新鲜雨水的几声鸟啼将我唤醒。我拿手揉开惺忪睡眼,却见浅蓝色窗帘缝隙间并无晨曦投入,慢慢启动大脑,这才算到如今已是冬至,夜长而昼短。
倚着栏杆,缓缓地挪下楼去,却见厨房已是一片温煦。母亲细碎的鬃发从耳后垂下,低头在细细切着什么,麻布的天青色围裙在身前随着节奏摇晃,母亲见我进来,满脸带笑又不失得意地说:“给你做了你爱吃的卷饼,你可别高兴地合不拢嘴。”我“嘻”地一笑:“哪就这么馋了。”冰凉的雨水在风中一斜,顺着玻璃缓缓地滑下来,屋内的暖气使得窗上泛起纱一般的薄雾。我倚在门框上,絮絮与母亲说话:“今儿是冬至了呢。”母亲歪着脑袋想了想:“可不是么。时间过得真快,我都忘了,可巧我刚煮了几个饺子。”她又低下头去,小心地将肉末和刚切好的细菜拌在一起做了馅儿,忽然笑着叹口气:“时间过得真快哩,又是一年过去了。”
我望着她操劳的背影,忽然也陷入了无限的对于时间飞逝的担忧中,我忽然就想到如今这样的平常情景有朝一日将会弥足珍贵。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这样站在厨房门口,自责自己的久久不归,对这一室烟火泪流满面。我想起自己一位长期留学他国的朋友,平日里经常晒出自己的激动与喜悦,可他却告诉我,自己曾在一个春节的夜晚拨通跨洋电话,向手机那头的父母声嘶力竭地大喊:“你们知不知道我有多想家!”我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久以后,我们这些同辈人也必将体验这样的伤痛与入骨的`思念。数年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在时间激流的裹挟之下,我们不能回头,只得一路匆匆前行,离开家,离开故土,在其他城市的霓虹灯下,忽然情感爆发,独自一人拭去眼泪,接着毅然前行。
时间的脚步啊,从来不会等待任何人。
母亲见我沉默已久,诧异地回头,读出了我表情中的五味杂陈。她默默放下菜刀,洗好手,把水在围裙上吸干,又走过来温柔地把我拢在怀里,像拢住一个无助的小兽。她轻轻摩挲着我的头发,指了指窗外已打出骨朵儿的蜡梅:“你瞧,这一年一年地过去,又快到蜡梅盛开的时候了。从前你小的时候,你看到蜡梅,只能拍手称笑,如今一岁岁长大,有一日你可以对着一缕梅香吟诵曹植的《洛神赋》。你知道吗?妈妈也舍不得你长大,但看到你的成长,我心中只有说不出的喜悦。”她又笑着看着我:“这是你人生的必经之路,你好好地走下去吧。你要勇敢地踏向未来,怀惴着心中的爱。有了这份爱,你就有了倚靠,也能望见身后的归途。”
我抬头望着母亲的眼。那双眼忽然给了我许多前进的勇气,让我有了坦然接受未来的信心。谁不会经历成长呢?与其自扰于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如学会在成长中一层层打破自己的桎梏,振开羽翼渐丰的翅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没有父母会为一直呆在巢中的小鸟而自豪的。
活好当下,善待未来,才能在回味自己的初心与过往时,璨然而笑。
煤气灶上打起了喷气,催着母亲去完成那道菜肴。母亲松开环抱着我的手。两人相视而笑。
冬至,现在好多人都把它看成一个普通的节气,或许节气这样的东西,很多的人都已经淡忘了,节气歌会唱的也没有几个小朋友了。但是在我们家乡就是不是简简单单的节气了。
家乡有一句话:冬至大如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把冬至当做是一个和春节一样重要的节日。冬至作为传统节日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间的阴气已经到了一个极点,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已过,年关将至了。
家乡的冬至,母亲是十分看重的,最必要的搓汤圆,来广州之后和北方的孩子交流起来,说起潮汕那边都是冬至吃汤圆的,他们都觉得很诧异,汤圆不都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吗?怎么变成了在冬至了?我也不大清楚的,查了很多的民俗书,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吃汤圆呢!
自家包的汤圆很大的,往里面填的馅料种类也很多,有花生的,芝麻的,还有绿豆的,豆子经过研磨后散发的清香,至今还是记忆犹新,最喜欢的应该是芋泥馅料,我们家做的汤圆用的就是芋泥馅料,用的是自家的芋头,蒸熟再拌上白糖细细研磨,加上油,粘稠而且略显油光的芋泥就好了,母亲近段时间还会往里面加上紫薯,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可爱!
馅儿好了,下一个步骤就是包汤圆,揉面团永远是母亲的活,别人是做不得的。母亲揉面的时候特别有趣,一边计算着应该往里面加上多少水,还想着要怎么揉,向左还是向右呢?揉时母亲还碎碎念的,好似咒语一般,是不是母亲一念咒语,面团就会一下子揉好呢?或者会变得好吃呢?
揉好面就是真正的包汤圆了,过程也很简单的',捏一块小面团,压平压薄,再把馅儿放到面皮上,顺着那势头,手指向上卷,握成一个圈,这不,一个精巧的汤圆不就在手上了吗?潮汕的汤圆还要另外一个名字呢,叫鸭母捻,为啥叫鸭母捻呢?因为潮汕的汤圆个头大,形状不是很圆,放到水里煮,水开了,汤圆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分外有趣,因此也被叫做鸭母捻了。
汤圆做好了,等着祭祖以及祭拜各路神明之后,就可以开吃了,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斥责我,叫我不要在神案前挂念着那一大碗汤圆,我才不呢!和我抢汤圆就不是好神仙,况且家家都有煮汤圆,也少不了我家这一碗呀!年幼的我鼓着脸的和妈妈理论,可真是把家里的其他人给逗乐了。
韶华易逝,转眼间我也从那个任性妄为的小吃货变成了青年人,大学伊始,离别家乡来到广州,忙碌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回家的机会也变得少,冬至回家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对于家乡,那一份古朴的村俗和可亲可敬的乡友,还有自己的父母,以及冬至里那精致的汤圆,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和无奈。
时间往前推八十年,也就是您出生的那年,我想那时我的外曾祖父是无限的高兴激动,因为您从一出生就被呵护在手心里,在无忧的生活中快乐成长!
然而事实的命运是不幸的,在那蹉跎岁月中,历史的齿轮缓慢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运转着,您先失去母亲又失去父亲,还不满十七岁就已经无父无母!
您曾对我讲过您后来住在三门峡时喜欢躲在门后偷偷的看蛇偷吃鸡蛋,在满地都是柿子树和野枣树的山上摘果子,在那里听那些叽里咕噜让人听不懂的怪话……,不得不说那是个令人向往的日子!
两年后,一切的那些属于童年的记忆都在十七岁那个大雪纷飞的东西湮灭,因为那时您的人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出嫁!
“父母都不在了,家里只剩下哥哥嫂子,不嫁人怎么办啊?”
许是当时年幼,当初听这话时竟觉得好笑,您在怎么说家里的条件可是在您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况且我曾祖父还是市里面的某个官衔,即使不在了也没有到如此破落的地步呀!
不过爷爷的确是个不错的如意郎君,虽说当时爷爷正上着高中,还属于穷学生,但以爷爷的身高样貌学历在当时都足以算的上是白马王子,光那我们陈氏家族特有的单凤眼都为那秀气的样貌添上一笔斑斓的色彩!就这样您穿着凤冠霞帔带着嫁妆嫁了过来,和爷爷一起从河南到西安再到新疆,一路风风雨雨辗转半个世纪,更加加固的是两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决心!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您和爷爷也到了华发的年纪,在老家的小院里爷爷种了许多花草,您没事时就和一群同龄人坐在高大的杨树林下聊一聊家常,偶尔还能听到您们互相拌嘴,不过每次都是好脾气的您先服输,就这样岁月静好,最惬意不过!
儿孙们都长大了,唯一牵挂的就是不满周岁的小孙子,对此,您付出了全部!
六年前爷爷在医院去世,我和你睡在一起时每次半夜都能听见您望着爷爷的照片失望的说:”你现在在哪里?你现在去哪了?”当时我在被窝里都被您呜咽的声音给吓到了,我实在想不到您对爷爷的竟达到如此之深,接下来的这五年您一直在兢兢业业的完成爷爷的遗愿——把小孙子带大,在自己的孩子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有一点小事都会引起媳妇们的极大不满,现在想想您当时的处境,纵内心万般委屈,万般难受都没有一个人可以向他诉说,所有的不好的'都要往肚子里面咽!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九号同爷爷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九正好差不多正好相差五年的时间,您在关好了儿子家的门后躺在自己冰冷的屋里安详的去了,身旁无一人陪伴!
您的一生在这世人之中最平凡不过于此,也最伟大不过于此,您成功的做了一个好母亲,好祖母,辛辛苦苦操劳了大半辈子,到最后对他们别无所恋,别无所求!
冷月何年照得花好月圆的光景,何年?照得?花月夜?
门外冰雪微融,洁白的如同月光般皎洁,“等您八十大寿时我要给您意想不到的惊喜!”何时有人述说这句您心底期盼了五年的心声,只可惜再也等不到了,他们也都背弃了当初的诺言,美好的期盼,寂寞的空间,孤独的自己,一切都结束在这第七十九年冬至,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