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包括哪些内容(整理10篇 )

时间: 2024-01-13 栏目:工作总结

教学案例分析篇1

师:那只灰雀是否真的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呢?

生:不是。灰雀被小男孩儿捉走了。(学生一致同意)

师:书中并没有这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小男孩儿说的“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文中小男孩儿先后两次说“一定会飞回来”,请大家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出示投影片: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生:第一句是在列宁惋惜灰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的时候讲的;第二句是列宁问“会飞回来?”时回答的。

师:小男孩儿为什么这么肯定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呢?

生1:我从文中看出灰雀不见了与小男孩儿有关。

生2:我想,小男孩儿肯定知道灰雀的去向,不然他不会说得这么肯定。

生3:读了这句话,我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4:对,不然的话,小男孩儿怎么知道灰雀没有死呢?

师:同学们,你们真动脑筋,那么你们看看这两句话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有个“的”字,第二句没有。

师: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生1:第一句有“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回答列宁的问题,也是十分肯定的。

生2:两句话的标点符号也不同,第一句用句号,是说明灰雀还活着,很肯定;第二句是怕列宁不相信,所以作出坚定的回答,用了叹号。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要通过我们的读表达出小男孩儿当时的心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似相同的两句话,我们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理解了它们表达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

生1:小男孩儿一开始已经对列宁说没看见了,现在只能这么说了。

生2: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因为自己前面说了谎,就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捉了灰雀。

生3:就像我有一次说谎也是这样,我不敢说,怕被别人笑话。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受来理解,非常好。你们喜欢这个小男孩儿吗?能说说理由吗?

生:小男孩儿是想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我觉得小男孩儿是天真可爱的。

【案例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在什么时候设疑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呢?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的。此时学生似乎觉得文章十分简单,不需再加思考,接着再提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始至终思维紧张,兴趣盎然,可以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十分深刻。无疑时设疑,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对“小男孩儿为什么不告诉列宁”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步步深入学生能独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阅读和思维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互相依存,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和外化,学生会越读越聪明。假如说问题是一张弓,那么思维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开,箭就射得越远。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思维力度,就在于问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教学案例分析篇2

现代教育提出的是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育。从摇摆走向平衡,回归更是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如何及时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2、过程开放意味着动态生成。

3、和谐生成,源于教师的素养。

4、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

我思索的是通过精致的设计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求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下面我以人教版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求得精致与开放的和谐。

【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继《阳光》后的又一篇较长的散文形式的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有了雨水的滋润,才有草长花开的美丽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

【学情分析】

通过三个多月的语文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要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要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雨点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美丽。积累词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雨点还可以去哪里,去干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其中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读课文的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美丽。如何使这些目标之间达到和谐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关键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

一、精致的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工具。换言之,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生成****文性的渗透应该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载体,而只有语言文字的充分理解才能进一步使人文性得到升华。

1、教学目标之间三个维度的和谐:

⑴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②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理解雨点的作用。

③目标阐述:每条目标都体现了三维的融合。

〖目标1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学习读书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读书,喜欢语文。使学生觉得雨点非常的可爱,喜欢雨点。

〖目标2

知识技能:了解雨点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雨点的作用非常大,能给人们、给世界带来的,美丽。

⑵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练习朗读(有感情地读,合作读,配上动作读)是教学的重点。合理地展开想象说话是教学的难点。

上面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两条,但是每一条教学目标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孤立地从每一个方面进行,而是在一个环节中体现三个维度的融合。都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阅读与识字教学的和谐:传统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割裂开,认为识字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而阅读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其实识字和阅读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补充的。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同时,阅读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意。

⑴课前的识字复习,为文本的内容再现,和谐统一:

〖片段四你们把小雨点说得那么可爱,又叫得那么亲热,它可高兴了,它想听你们读读这三个词:“数不清(后鼻音)、云彩(轻声)、飘落”(开两列小火车)

教学案例分析篇3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巧妙结构。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分析蟋蟀的写法,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肯定它的窝很特别。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分析】

本文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不仅熟悉了字形,还了解了文章主要写什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从题目中还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是带着一种喜爱的感情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会带着浓厚的求知兴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学案例分析篇4

案例: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他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分析:

本教例中,我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案例中我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我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最后,我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教学案例分析篇5

【案例叙述】

〖教学设想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故事情节曲折揪心,学生喜欢阅读。但文章篇幅相对较长,生字较多,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带来了相对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兴趣为教学目标。采用在读中识字,读识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童话内容,自主感受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幸遭遇和最后成功的喜悦,从中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愉悦。在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民主、和谐、生成的课堂气氛。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丑小鸭的可怜和分享丑小鸭变成天鹅时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世界。

二、轻松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吗?

生: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是安徒生。

师:对安徒生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多少?

生:我知道安徒生是丹麦人。

生:我知道安徒生小时候很苦,七岁就死了父亲。

生:我知道安徒生写了很多童话,我看过他写的童话有《皇帝的新装》、《灰姑娘》、《丑小鸭》。

生:我也知道安徒生,他小时候就是像丑小鸭一样的。有很多人都欺负他。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这些知识都来自课外的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知识,更能美化我们的心灵。这节课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来阅读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

三、聆听故事,初步感知课文

1、范读全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也想读一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

四、联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那些生字。

生:汇报朗读生字生词。

1、带拼音朗读,读准字音:

hōngwòshèng

暖烘烘卧下剩下

lièqīfùtǎoyàn

裂开欺负讨厌

gūbājī

孤单篱笆讥笑

wěijiāngkuī

芦苇冻僵幸亏

2、去拼音读词,读懂词义:

暖烘烘卧下剩下

裂开欺负讨厌

孤单篱笆讥笑

芦苇冻僵幸亏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丑小鸭长着什么模样?

生:我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不好看。

生:我知道丑小鸭身上的毛是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样子很难看。

师:课文中有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请你读一读,看谁能把你所想象到的丑小鸭的样子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有没有把你头脑中的丑小鸭的样子读出来?

生:评价。

师:文中的丑小鸭不仅长的丑,而且还让你感受的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

生:我感受到丑小鸭很幸福,因为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生:我感受到他很不幸,怎么会碰到那么多欺负他的人。

五、体会丑小鸭的不幸,呼唤同情之心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丑小鸭可怜的段落,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自读课文。

师:丑小鸭这么可怜,我们怎样来读呢?

生:我想读第三段,读出丑小鸭受同伴欺负很可怜。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第四段,丑小鸭离开了家就更可怜了。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丑小鸭只有妈妈一个人喜欢她,其他人都不喜欢她,此时他一定很孤单。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读丑小鸭看见大家都不喜欢她,心里很伤心的样子。生读,生评价。

生:我想告诉丑小鸭你要坚持住,勇敢一些,不久你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的。生读,生评价。

师小结:丑小鸭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我们为丑小鸭的遭遇感到难过,为丑小鸭的经历感到揪心,真希望自己能为丑小鸭做些什么或帮他一把。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

生:丑小鸭你别难过,他们不喜欢你,你就到我家来吧,我会跟你玩的,这样你就不孤单了。

师: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你在为丑小鸭担心。

生:丑小鸭你马上要变成美丽的天鹅了,你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师:你在鼓励丑小鸭,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生:丑小鸭你好可怜,在家里大家都欺负你,在树林里你又要挨饿,我真替你难过,以后你就再也不要跟他们好了。

师:你在为丑小鸭打抱不平吧,因为你对丑小鸭产生了同情心。

六、感受天鹅的美丽,分享丑小鸭的快乐

师:春天到了,丑小鸭真地变成了天鹅,他向湖边飞去。啊,太美了!你知道她美丽的样子吗?请同学们,再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天鹅的美丽。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把你体会到的美丽读给大家听。

生:指名读。

生:评价。(标准:能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吗?)

师: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时候,你想对曾经欺负过他的人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他们说:“丑小鸭现在变成天鹅了,你们可不能再欺负他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你们不能因为丑小鸭的丑而欺负他。”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以前欺负我,现在我也不帮你们。”

师:这只丑小鸭是真的生气了。等到消了气后,老师相信你还是会帮助他们的。是吗?

生:我想对他们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

师小结:当我们在为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感到高兴的时候,又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的.道理。同学们把童话学活了。每一个童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多读童话,多懂道理,美化我们的心灵。

七、复现生词生字,加强巩固

1、认词:

暖烘烘卧下剩下

裂开欺负讨厌

孤单篱笆讥笑

芦苇冻僵幸亏

2、认字:

烘卧剩

裂欺负讨厌

孤笆讥

苇僵亏

八、加强指导,练习写字(欺、负、讨、厌)

【案例反思】

1、崔峦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另一方面要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调动小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识字、写字。”根据这一精神,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认字非零起步的策略进行教学,大大地增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我安排两个不同层次的识字环节,让学生在多次复现中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使识字教学更为扎实。

2、《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本课教学中无论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童话,还是课中老师的范读课文,学生富有个性的自读课文等都出自于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师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操纵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本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我感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从中生成出个多元的理解和多彩的语言,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了精彩高尚的精神世界。

此外,教师本身的教学魅力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这都有待与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教学案例分析篇6

一、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案例分析也越来越关注,案例成为教师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中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使教师回归课堂,回归实践,改变低效的与论文难以发表的论文写作行为,以实现有效劳动为乐。案例分析是一种情境式、教师亲身经历型的、体验式的过程。是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重要内容。

1、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去。

2、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提高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实效。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有别于其他教育文体。

⑴与论文的区别。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

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

⑵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⑶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三言二语也可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

案例指向的对象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说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教学案例的特性。

⑴典型性。案例应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学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它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又高于教学反思。

⑵价值性。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所认同的,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对教师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

⑶客观性。案例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3、教学案例的结构。

⑴案例的内在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是由它的五个要素组成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每个案例都要有一个主题,有的时候案例的主标题就是案例的主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待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崦没有实施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京变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案例研究方法与主题等,不宜过长。

案例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或某一片段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流程式,还可以是课堂实录式。

案例分析——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提升到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审视。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①案例过程——案例反思。②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③主题背景——情景描述——问题探讨——诠释与研究。

三、怎样写好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的形成。⑴前期准备:了解背景,理论准备。⑵收集材料:课堂观察,调查选材。⑶认真分析:联系理论,立意要新。⑷撰写案例:撰写编辑,试用修改。

2、教学案例的撰写。

⑴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⑵交代教学案例的条件和背景。

⑶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对揭示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细节进行科学的分析。

3、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⑴关于确定主题。

①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而定。

②定题要有新意。确定的主题要新颖,往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

⑵关于案例分析。

①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进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道理说清,主题揭示出来。

②案例分析做到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实在,要有针对性,把理论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讲求具体实在的小道理,不要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③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从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道出他人欲言而所不能言之的道理。

4、一篇好的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主题目标明确;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描述真实;情节合情合理;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

教学案例分析篇7

妈妈的爱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段:妈妈暑天为孩子摇扇,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看病等。这些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文章。我将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八”妇女节这天进行教学,意在使学生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

一曲深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随后,我问他们:“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妈妈?”

介绍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谁还有不愿意?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争先恐后的说起自己的妈妈。随后我又问:“妈妈经常为我们做些什么?”“妈妈给我梳头。”“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给我做饭。”“给我……”在孩子们看来,这些事是多么的习以为常,好象是妈妈天经地义应该做的。这时,我将话题引入课文,将孩子们描述的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中的、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生活细节通过课文朗读出来。使学生在朗读、讨论、谈话中

“妈妈的爱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这一问,问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也体会到原来这司空见惯的事中包含着妈妈多少的爱。紧接着,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时的朗读,真可谓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映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并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了背诵积累的任务。

教学案例分析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桔梗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丰收之歌》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果实中哪些是圆的?哪些是弯的.?你能说出这几种圆圆和弯名称吗?下面这首歌曲你听听讲了几种圆圆和弯弯的名称?还讲了些什么?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教学案例分析篇9

1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具体表现为:

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是以化学反应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四类滴定分析方法,其课程内容与无机化学部分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性;在分析化学中学会正确取样、预处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的讲授,而对分析样品如何采集、处理及分析结果处理的内容讲得较少,而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与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样品的正确采集、预处理知识,将使得一些学生面对具体样品时束手无策不能将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很好的应用;在实验这部分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去思考去创新;教学方法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方法,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思考上课所学知识很快遗忘了;在评价考核上方法单一,不强调过程学习只注重期末一考定乾坤,教师的主观影响太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拓宽知识面,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养成学生懒于思考的陋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对于分析化学课程而言,只有在将理论正确、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鉴于上述问题以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案例教学很适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它不但有利于破除以教材为中心的唯书式的教学模式,能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为一体,而且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法律、管理、经贸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多的.推广和应用,而在理工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够。当前,分析化学作为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将基本理论与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实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实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展开、探讨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而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掌握知识,领会技巧,这两者一般很难兼顾。课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有关资料,阅读案例及相关背景材料,并确定自己的解决思路,探寻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学生已有理论和技术水平的程度:如在生活中补钙的效果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人体所需的钙以奶和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因此提出案例研究某些奶制品中的钙含量。首先提出问题,对贵阳市品牌山花、好一多牛奶中钙的测定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查阅资料,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法有KMnO4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络合滴定法,进一步引导出两种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还可以采用仪器方法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三种方法可以测定同一种物质比较,加深对案例所涉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分析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的沟通,这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又引入贵州省有些地方为什么是结石病高发区,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自然引入水的硬度的测定,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测呢?水样的来源及其环境分析,可让学生注重实际情境下的多重影响因素,以理论为基础,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样中各种离子的定性检测方法及其共存条件,以及对共存离子的掩蔽方法的比对,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水硬度测定的配位理论分析定位,确定具体的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

除了化学分析方法还可以采用哪些仪器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引入仪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ICP-AES法)、离子色谱法(IC)、电化学分析法(自动电位滴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实际应用时灵活选择。又如工业用水中铁的测定,地壳中含铁量(Fe)约为5.6%,分布很广,但天然水体中含量并不高。实际水样中铁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在真溶液中以简单的水合离子和复杂的无机、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胶体,悬浮物和颗粒物中,可能是二价,也可能是三价的。而且水样暴露于空气中,二价铁易被迅速氧化为三价,样品pH3.5时,易导致高价铁的水解沉淀。样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水中细菌的繁殖也会改变铁的存在形态。样品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对分析结果影响颇大,因此必须仔细进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子吸收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好,适用于环境水样和废水样的分析;邻菲啰啉光度法灵敏、可靠,适用于清洁环境水样和轻度污染水的分析;污染严重,含铁量高的废水,可用EDTA络合滴定法,避免高倍数稀释操作引起的误差。

4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将过程学习考核由原来占总成绩权重的30%增加到60%,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则由70%降为40%,这样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讨论课环节,老师将讨论的内容给一个大方向,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将案例教学与应用紧密联系,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的期末应付考试变成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要求,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

教学案例分析篇10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2】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1、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情况一:生答:除法策略一:师赞赏:看来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非常爱搜集数学知识,并能合理的运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策略二:师神秘的说:那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计算家族的新成员给你们认识,它就是除法,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2、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那除法有它自己独特的符号吗?有同学知道吗?愿意上来写写吗?

情况一:学生会写、会读。策略一:请几个会写的学生上来写。你们能说说在写除号时应注意些什么吗?生答,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强调。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全体学生试写。师巡视。请一生上台板书:12÷4=3师:你们同意他写的这个算式吗?那谁来说说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呢?那么能大声的读给老师听听吗?全体学生一起读。师:对!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情况二,没有学生会写、会读。策略二: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除法的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师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全体学生试写。师巡视。师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全体学生一起读。

3.巩固加深。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要求同位之间平均分成2份、3份、6份,看每份是多少?每分得一种结果,自己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2)师:如果是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12份,结果是多少?(1个)那算式又该怎样写呢?

4、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a.活动要求:

a、同位之间把18根小棒代替饼干依次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b、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b.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c.汇报结果。

d.小结[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的几个部分进行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的“说”。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这个环节是我在设计时的重点,就想突出“知识让学生有效的说出来”,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理想,是整节课的亮点。整个环节我都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中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有效地说,首先学生在我设计的“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这样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下说出了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动口说出数学的欲望,紧接着学生在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中有效的说出了除法的符号、写法、读法及其意义,使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孩子们的口生动的说出来了。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在我的富于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中真的是将这节课的知识自己大声说出来的,从学生那坚定而自信的声音中我知道学生真正是在生活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建构成了知识框架。

    【工作总结】栏目
  • 上一篇:春节趣事作文,春节趣事作文600字作文(整理10篇 )
  • 下一篇:《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