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
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师范读,领读两遍。
2、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
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把握诗的节奏。
⑵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比喻修辞手法0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设问修辞手法)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悟诗情
(1)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仕途顺畅。回家看到此柳树,满目之景,皆欣欣向荣。
(2)这首诗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介绍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一二两声长,三四两声短)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不仅是寻找美景,还因为这里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朱熹也是来求圣人之道)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作者的写作方法。
1、2两句写景,34两句明理。就像我们写作文,1、2两句叙述描写,34两句写感受。
5、拓展描写春天的诗。《春日》、《送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高
绿
咏柳{多}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
春日
↓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反思:
一堂古诗课想要上得很丰满,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写作背景,一是同题材诗歌的拓展延伸。在这一刻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这些方面。首先介绍贺知章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他奉召回乡,百官相送,仕途顺畅,所以整首诗饱含着欣欣向荣的赞美之情。第二首诗介绍“泗水滨”时,补充介绍此地是孔子弦歌讲学之地,因此“寻芳”也是指他寻孔圣人之道。课后拓展环节结合“中华经典诵读”让学生学习了《春日》《送春》等诗歌。好的古诗课应横有宽度,纵有深度,也许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还稍显难度,但能给他们自学诗歌一个指引。
不足之处是应该在学习完古诗之后再整体总结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方法总结之后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古诗自学。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发:出发。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zhaochao)辞
一日还(huanhai)
万重(chongzhong)山
白帝(tidi)城
啼(tidi)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告乃翁(w5ng)
蓟北(j@)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认字、写字。
⑵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识字。
2、小组合作检查。
3、朗读。
4、想象体会。
5、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⑴个别读:
正音。
⑵个别读:
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⑶齐读。
⑷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
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⑴师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间互演。
⑶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诗配画感悟古诗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古诗的新方法,那就是给古诗配一幅画。同学们你觉得这幅画应该画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看法时要有理有据,补充和反驳时也要有根据。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应做简笔画和引导点拨。
四、美读
1、播放古诗课件,提出给画面配上古诗的要求。
(学生自由准备)
2、个别学生配画面配乐朗诵,评价。
3、男女生分句朗诵,注意节奏、韵律。
4、齐诵。
5、背诵。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