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孙权劝学 教案

时间: 2022-11-04 栏目:学习资料

孙权劝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案篇3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一、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司马光投影展示处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别找出孙权、吕蒙、鲁肃说的话,小组内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想一想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说话内容语气(神态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作业

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孙权劝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原文翻译赏析
  • 下一篇:科学活动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