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2022-11-13 栏目:学习资料
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译文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鉴赏

作者:佚名

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南浦别》原文翻译赏析
  • 下一篇: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得胜乐·夏》原文翻译赏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