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2022-11-24 栏目:学习资料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你们没看见,红极一时的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赏析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以下对这首词作简单的解释: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杆。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读者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即辛弃疾)晚春词云:‘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问刘十九》原文翻译赏析
  • 下一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吟》原文翻译赏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