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