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创作背景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后来黄庭坚、王诜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启发而新创的词牌。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文学赏析
此词写与情人别后的千里相隔,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
上阕写秋天的深夜,月映纱厨,雨打梧桐,使人想起远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无,因而怅极愁生,几回无寐。[1]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即点明题旨。既言音信千里;,可见相距虽遥,尚非杳无音信。但为什么又说此情难寄;呢?诗人没有明说,言下之意大约是情长笺短,绵绵无尽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笺所能容纳得下的。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5]
下阌写愁人登楼远望,唯见遥远的天边阴云暗淡,甚至连聊慰离愁的归鸿也没有,因此更为惆怅。[1]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2]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点面结合,简洁概括。以自然界辽阔凄黯的景象渲染烘托的孤寂怅惘情,移情于物,亦物亦人,更为婉曲,感人至深,是大晏词的佳作。
名家点评
赵尊岳《珠玉词选评》:此词以恨此情难寄;为言,凡全词前后均由是阐发,描绘极其难寄之致,诚有绘水绘风之妙。起拍于此情难寄;前,先述其难寄之由,则以别远思深引起之,虽只六字,已尽回环,抑且沉郁,晏词于小境界中辟大天地,其最擅长处,学者不可不于此求之。下文则以难寄此情而述及其景、其时,景则碧纱;、梧桐;,时则秋月;、夜雨;。夫月与雨判然两事,而秋夜之乍雨乍晴,增人闷损,更不待言,故兼述之,俾于错综之间益深牢愁之致。然后结到无寐;,尤更必宛转以出之,曰几回;者,则以强图小睡,忽又无眠,辗转反侧,庶使情更深窈。以无寐;为过拍,以目断;为换头,二者似断却连,信乎其为水穷云起之笔,继之以天遥;,云暗;者,正以天遥呼应千里,云暗兼及夜雨,一字不肯轻放也。继用兰堂红烛;,虽是愁悴之作,仍具富贵气象,非寒素之篝灯如豆者可得而比,以向人垂泪;作结,又却关合此情难寄;。凡作小令,不可以文简而失其理脉。晏最工此,允为百世不祧之祖。[7]
叶嘉莹《大晏词的欣赏》:宛敏灏君在《二晏及其词》一书中,曾举大晏《撼庭秋》词之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三句,与小晏《破阵子》词之绛蜡等闲陪泪;及《蝶恋花》词之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三句相比较,以为向;字尚不及陪;字之深,更不敢望替;字矣。殊不知小晏之陪;字,替;字虽佳,然而其陪;人、替;人垂泪者,仍不过只是一支蜡烛而已,而大晏之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二句,则使读者所感受的实在已不复仅是一支蜡烛,而同时联想到的还有心馀力绌的整个的人生。虽然这在大晏也许未尝有此意,而其特色却正在使读者能生此想。故就情感言,小晏自较大晏为铱挚,然而如就思致言,则小晏实不及大晏之深广,而此种差别也正是理性的诗人与纯情的诗人的主要区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