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赵昂
原文:
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晓来露湿轻红。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
夕阳道中。叹秋色、与愁浓。寂寞三千粉黛,临鉴妆慵。施朱太赤,空惆怅、教妾若为容。花易老、烟水无穷。
翻译参考:
古诗赏析:
赏析
陈藏一《话腴》:赵昂总管始肄业临安府学,因踬无聊赖,遂脱儒冠从禁弁,升御前应对。一日,侍阜陵跸之德寿宫。高庙宴席间问今应制之臣,张抡之后为谁。阜陵以昂对。高庙俯睐久之,知其尝为诸生,命赋拒霜词。昂奏所用腔,令缀《婆罗门引》。又奏所用意,诏自述其梗概。即赋就进呈云:;进呈的就是以上这首词。阜陵;即宋孝宗赵构,阜陵名永阜陵;,所以南宋人以阜陵;称孝宗;高庙即宋高宗赵构,构庙号高宗;,后人因以高庙;称之。赵构退位后居住在德寿宫;,因而宋人或以德寿;代称宋高宗。赵昂的这首词,是应宋高宗之命而作的,是一首应制词;;以咏拒霜;(即木芙蓉;,或称地芙蓉;、木莲;等)为内容,因而它又是一首咏物词。《话腴》又载:高宗看了这首词,十分欣赏,不但赏赐给赵昂不少银绢,还叫孝宗给升了官。
按照过去的惯例,应制;的作品,往往是为统治者树碑立传的,存有较明显的阿谀奉承的痕迹的。这首词却不然。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还对它情有独钟呢?
这首词的咏物技巧比较高。它处处紧扣住拒霜的特点,多方面着笔,务求尽善尽美。从拒霜的生长习性上看,它多丛生在水边潮湿之地,所以词的起句便说: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用木芙蓉;应拒霜;,点题;用水边;交代其生长习性;用无数;交代其丛生的特点;用暮霞照水;作背景烘托,而且这个背景天光水色,色采斑斓,美不胜收。拒霜在秋冬间开花,所以词中先用楚天空迥,人立西风;透露出一派秋意,然后在下片中紧接着用秋色;再次点明秋的季节。着墨更多的是写拒霜花。词的上片,写了三段时间中的拒霜花形象:暮霞;两句,是暗写晚霞映衬下的拒霜花。暮霞;在这里既是写霞,其中也包括着花,只是花的形象没有明写,而是让读者从暮霞;的色彩中去联想。当然,暮霞;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写花,暮霞;只是个比喻,而以木芙蓉;揭示这个比喻的实体。这里取前者。晓来;一句是写早晨带露的拒霜花,用轻红;略点花的实质形象。拒霜花有粉红、白、黄等颜色品种,作者这里只取粉红一种。粉红而经露湿;,更加娇嫩,故曰轻红;。十里;两句,是用浓笔重彩正面写日转中天时拒霜花的形象。十里;极言其多,承无数;而来:锦丝步障;,写艳阳之下,繁花漂亮无比、簇如屏幕(步障;即屏幕)。这使读者想起了王恺与石崇争斗豪华的场面:王恺作紫丝布步障碧绫四十里;,石崇则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世说新语&汰侈》)。这里则是拒霜花组成的步障;,而且随着太阳的转移,花影也随之变化,作者用花影的重重;,再次写花之多。看来,作者善于选择描绘的角度。这三层写花,笔墨由简入繁,由侧面烘托而至正面描绘,然后再加以侧面烘托。但用笔都比较朴实,而且越来越实。作者为了挽救这个危险的趋势(质实为词家一忌),把笔锋一转,写出了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两句,亦花亦人,笔调一变而为沉着潇洒而又不乏空灵之气,遂使全词风格大变,从而逼近了上乘作品的行列。词的下片,继续写拒霜花,但笔法与上片的正面下笔完全不同。下片乍看好像写美人,实际上是通过写美人而达到进一步写花的目的,把花写得完美无缺。过片承西风;句立意,写秋色浓于愁,貌似借秋兴叹,实际上是引出再次写花。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所以写秋愁正是为了引出这个伴愁物;来。
这个愁;字来得贴切巧妙,也很重要,其意一直贯串到教妾若为容;。寂寞;以下四句,皆写粉黛;(即美人)之愁。寂寞;、妆慵;以至惆怅;,皆是其愁;的情态表现:施朱太赤;、教妾若为容;,则是愁;的原因所在。美人总是要与花争艳的。这里,美女们看了拒霜花,自己感到不好打扮了,不施朱;(红色)固然不可,而施朱则太赤;,不管怎样,总是打扮不出拒霜花的那种粉红来。教妾若为容;,是屡经打扮而总不能与花比美的愁叹,所以只有妆慵;与惆怅;了。这几句虽从杜荀鹤《春宫怨》诗化出,甚至还借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施朱则太赤;的成句,但写得却自有新意。古典诗词中总喜欢以花写美人,如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一枝娇卧醉芙蓉;(阎选《虞美人》)等等;美女在花面前,总想比并一番,而且总有一种稳操胜券的骄傲,如无名氏《菩萨蛮》: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黄简《玉楼春》:妆成挼镜问春风,比似庭花谁解语?;这里则以美人写花,并比之下,美人却甘拜下风,临镜不知所措。拒霜花之美,由此可以想见了。这是个很成功的比拟。词的结句花易老、烟水无穷;陡转一笔,一反愁怨可掬的娇态,别开新意,花光尽而烟水来,以烟水之无穷弥补花的易老,把人引入一个高渺阔大的境界。这种结句,大有云水迭生、柳暗花明、余味无尽的优点,正是深得词家三昧之处。宋高宗也是擅长写词的人。这首词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他看了当然高兴。
从咏物词的发展史上看,这首词也是值得称道的。两宋都有咏物词,但却有不同。就总的倾向说,北宋少而南宋多,宋末尤多;北宋咏物词往往有浓重而明显的抒情成分,南宋则渐趋冷静以至隐晦,这当然与其时代气质有关系,也与咏物词自身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这首词的作者赵昂,处在南宋初期,这首词也处于咏物词由北而南的过渡时期中,就咏物与抒情的比重上看,其咏物成分显然增多,而北宋的借物抒情的特色则明显减少。应该说,它预示了南宋咏物词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鉴赏这首词的时候,也是应当注意的。
作者简介:
【学习资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