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魏征)

时间: 2022-12-08 栏目:学习资料

朝代:唐代

作者: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 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参考: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白话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整体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写作特点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名家评析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征传》: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今义:神异的器物)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7、简能而任之(古义:选拔;今义:常用于简单;等义)
8、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以反问语气表示不必;)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帝王之位)
3、不念于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动词活用作名词,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5、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6、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下)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特殊句式

1、而况于明哲乎(固定句式,况乎;译意为何况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固定句式,岂乎;译意为难道吗;)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分别是董;振;的状语后置)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念被动句,被蒙蔽,受蒙蔽)

衍生成语

居安思危: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作者简介:


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闻笛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李白)
  • 下一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王昌龄)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