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6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1

1.计算机隐蔽原则要与计算机的其他原则相统一

1.1都是在软件工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的方法

基于知识工程理论,方法学采用了软件工程方面相关理论与原则。一般来说行为所依据的规范和法则属于基本原则,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抽象原则却是极其重要的。抽象原则可以通过其他原则的补充,解决软件工程的的基本问题,同时可分为模块规范原则和体系规范原则。前者是与子问题有关的原则,包括隐蔽原则、逻辑独立性原则、局部化原则;后者则是规范整体解得验证及解题思路,包括分割原则、形式化原则、概念完整性原则、层次原则、完备性原则;

1.2基本原则间的相互关联

即使存在两大分类,基本原则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局部与整体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相互关联且相互限制的统一体。隐蔽原则就在计算机内将信息隐蔽最大化,将外部形象模糊化,隔绝模块与外部关联。因此通过将抽象原则简单化就使轻松便捷的满足如逻辑独立性和局部化等模块规范的其他原则,。

2.信息隐蔽的设计原则

2.1目标

通过信息隐蔽简化问题解决过程

2.1.1容易实现

由于解决问题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或则在解决问题时参照的标准复杂,造成问题解决复杂化

然而,寻求简化,即要实现对象的算法与外部数据结构的封装。必须从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隐蔽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隐蔽问题接口。好实现即实现算法简化。通过在一个封装的模块对象存入复杂的算法,操作者无须知道模块内部的具体运行步骤,只需要知道使用方法和模块的作用,运用模块便可以得到所要求的输出结果,使得要解决的问题简化。

2.1.2通俗易懂

将基本原则撰写的通俗易懂是软件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经过分析和把握用户需求,理解需求,理解软件设计,开发过程才最终完成。而这个三个过程都需要使相关人员轻松掌握和理解。每一个过程,都是开发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和想法将抽象化的结果变得更加简化以促使下一个流程的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因此,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效率可以以上一个流程的简化成效来决定。上一个流程遗留的问题越少,下一个流程的工作越轻松,问题接口越少。

2.1.3好验证

好理解,易于实现的问题并不见得好验证起。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较多数据项和输入数据窗口的应用程序,设计许多的功能热键用户接口,则会使测试十分困难。黑盒测试的出发点即是多个功能热键、多个输入数据窗口、多种激活方式和数据项前后之间控制跳转,在此过程中每个控制节点都会递增。一般较为复杂的软件应用,测试用例也会在200类以上。

2.1.4好重用

好重用即是从更高层次上审视信息隐蔽性。设计成效如何,可以通过能否将算法复杂的对象泛化为超类对象,实现测试来,能否子类贡献父类的测试来衡量。这是一种重用方案。好实现、好理解、好验证的必然结果即是好重用。

2.2优越性

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较少的维护成本和开发成本。

1)隐蔽复杂算法到公共超类,就会腾出来更多的精力和智力统一设计公共超类对象、优化代码和优化设计、测试和修正,保证设计和实现。同时可以提高可保证数据安全、易于维护,从而整体上使维护成本降低、确保软件完成后的质量。

2)避免重复劳动,降低编程难度,放宽了对程序员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的要求,减少开发工作量以及交流信息和指导说明的工作量。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只得到一个桩程序,是一个与复杂数据库结构封装在一起的查询存储过程。它是个黑盒子,在实际中并没有放到服务器端。但是他有利于操作,人们只要输入数据检测就可以了。

3.信息隐蔽性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信息隐蔽并不是方法而是一个原则,是设计优化的一种表现。按照这个原则设计的系统具有信息隐蔽特性。追求信息隐蔽是我们的最终原则,不管是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都要体现这一原则。

3.1隐蔽性设计的适用场合

一般来说,如果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都应该才用信息隐蔽性来设计实现。重复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因此对共同处理、共同事件、采用隐蔽性设计。譬如“检验输入数据”、“事件打开”、“事件退出”、“转移控制热键”、“打印处理”、“系统信息输出处理”等,以至于对打印报表的“制表时间与页号编辑”等共同事件都可进行共同处理。通过把复杂的概念、算法、用户没有权限的功能隐蔽起来,可以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222-02

1引言

有效的进行教务管理是高校事务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目前绝大多数大专院校采取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教务管理,把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放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进行。稳定性和高效性是教务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本文从这两点出发,以为工具设计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是常用的动态网页设计工具,其提供了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WEB浏览器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甚至在上面进行管理和操作,必将在各个领域的电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大显身手。

2ASP的工作原理[1,2]

ASP(ActiveServerPages)是一套微软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开发环境。在站点的Web服务器上解释脚本,可产生并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程序,是较成熟的动态网页制作技术。其开发过程简单而且直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页面可以简单地看成一般的HTML页,且包含标记有特殊处理方式的代码段。ASP以其动态、高效等优点成为Web应用的重要开发环境,被越来越多的Web应用开发者所接受和使用。ASP属于ActiveX技术中的Server端技术,也即ASP是一个在服务器端执行的脚本,但ASP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脚本语言,它是将脚本语言(VBscript和JavaScript)集成到HTML页,并作用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环境。

从技术上讲,ASP通过ADO(ActiveXDataObject)对象来实现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利用ADO可在ASP中使用每一种能通过OLEDB(ObjectLinkingandEmbeddingDatabase)或ODBC访问的数据库。它主要通过Connection和Recordset对象完成对数据库的连结和操作,Connection用于连结数据库,ecordset用于操作数据库。ADO对象对数据库的操作功能强大、速度快,而且可将多种脚本语言嵌入到HTML语言中,从而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态页面生成能力[3]。

3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其教务管理系统包含的内容也各有差异,比如有的高校把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位管理等也纳入到系统中。但总的来说,教务管理系统都应包括学生信息(学籍、考试成绩、课程表,使用教材、课程、教学测评等)的管理,教师信息(教师所授课程信息,该课程考试的成绩,个人课表等)的管理及系部教务信息的管理三个方面。系统的用户有两级。一是普通用户,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可以登录系统查询课程表、考试成绩及任课教师的信息等。教师使用该系统查询所授课程信息,填写与该课程有关的考试成绩等。二是管理员用户,主要指教务管理人员(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系部教务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管理和系统维护等。本文基于用户权限的角度提出教务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普通用户模块中的信息修改子模块的功能是:学生用户能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选课信息、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录入、修改,其中选课信息和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时间限制。教师用户可以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录入及更新。普通用户模块中的信息查询子模块包括学生用户对班级课表的查询及个人选课信息的查询,教师用户可以实现对所任课程学生选课情况的查询。普通用户模块中的信息输出子模块可以实现学生用户对个人信息、班级课表信息进行输出。教师用户可以对个人信息、所任课程信息、课表信息、考试情况信息进行打印。管理员模块中的信息录入子模块的功能是:教务管理人员可以添加新的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也可以修改个人信息。管理员模块中的信息修改子模块主要包括教务管理人员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成绩和学分等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员模块中的信息查询子模块包括教务管理人员对所有学生的信息及教师的课程信息进行查询,系统支持模糊查询。管理员模块中的信息输出子模块包括系、部信息的输出及公共信息的输出。公共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公告等。

4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全集中模式的三层体系架构的B/S模式,采用成熟的技术及面向对象技术来实现。

4.1登录界面

系统的操作界面的优劣是衡量软件系统质量的手段之一。登录界面的设计一般遵循一致及便捷的原则。控件的使用、提示信息、窗口布局等遵循统一的标准。

用户的登录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将与数据库中的用户名、密码相比较,给出登录成功及失败信息,如图2所示。下面给出部分用户身份验证源代码。

set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ifushf="admin"then

geturl="admin.asp"

flag="loginok"

sqltext="select*fromadminwhereadmin_name='"&uid&"'andadmin_pwd='"&upwd&"'"

elseifushf="teacher"then

geturl="user.asp"

flag="teacher"

sqltext="selecttc_idfromtcinforwheretc_name='"&uid&"'andtc_pwd='"&upwd&"'"

endif

4.2数据库的设计

在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数据访问,也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操作。

通过进行数据访问,并由功能强大的服务器控件对数据提供完善的支持,使得人机交互更为简洁和方便。支持目前流行的各种数据源,如大型数据库、桌面数据库、XML文件等。

是.NET框架的数据访问组件,它能与XML语言平台上的任何一种组件协同工作。通过访问数据库的编程接口,如图3所示。SQL和OLE两种数据提供程序都包含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和DataAdapte四个对象[4]。

系统以SQL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利用进行数据访问实现了系统所设计的功能。技术对SQLServer的连接和操作,可以通过中的System.Data.SglClient类,直接操作SQLServer,提高了对数据库操作的速度[5]。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为了便于管理和实现,系统采用一库多表的方式,建立一个学校education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多张表,用来满足用户数据存储和访问的需要。

5总结

本文基于技术实现了教务管理系统,系统具备了现阶段教务管理的一些基本功能。是B/S模式在教务管理方面的一个具体应用。由于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务管理工作也不尽相同。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务管理平台都是量身定做的,如何抽取高校教务管理的共性,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本文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柯长青,赵锐,施晶晶.基于ASP技术的中国湖泊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2001,21(1):59-60.

[2]袁通路,刘勇,陈建铎,赵小平.基于ASP的学术论文信息检索统计系统[J].微机发展,2004,14(2):57-60.

[3]郭永艳,庞富祥,戴宏,基于ASP的学术期刊Web数据库信息系统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6):591-593

[4]赵启升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J].信息技术,2005(11):108-110.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3

(一)云会计可以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大数据时代,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企业生产经营的很多环节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其价值链上的采购、物流、库存、生产和销售等核心环节的财务数据及非财务数据被采集至企业的云会计平台,并存储到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中,或者形成各种格式的文件。通过云会计平台上的ODS、DW/DM、OLAP等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提取与企业成本控制相关的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成本的计划、控制和反馈提供数据支撑,以优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在企业成本发生前,预先通过对各部门、各环节历史成本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各环节的成本发生额进行测算,得到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标准成本,形成企业的标准成本数据库,以此作为各部门成本控制的目标及衡量实际超支或节约的标准,从而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将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与云会计平台上的标准成本进行比对,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分析其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对企业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在企业产品的每个生产周期,借助云会计平台自动核算总体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如有差异,分析其产生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避免超额成本的再次发生,为下期的企业成本控制优化指明改进方向,以达到对企业成本的事后控制。

(二)云会计可以强化成本的关键控制点

云会计平台可以提供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实现分布信息的资源共享。例如,通过财务模块与采购、物流、库存、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可以实现对企业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对各成本数据的占比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确定对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本要素。如对原材料采购环节采购价格的控制,对物流环节运输费用的控制,对库存管理环节存货资金占用率的控制等。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控制,使企业成本发生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三)云会计可以缩短企业成本计算周期

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历史成本情况,制定企业成本计划,并将目标成本控制深入细化到各部门、各环节、各工序,而且通过更为精确的作业成本指标数据的输入,实现目标成本设定的科学化,使企业各项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对产品制造过程中耗费的材料、人工、设备机时和各种费用等进行核算,并将相关数据及时上传至云会计平台,可以动态反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发生额,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此外,及时统计、汇总、处理、上报和分析生产制造各环节成本信息,可以使决策层和管理层随时查询、了解具体成本发生情况,极大地缩短成本计算周期,为成本控制提供一个动态管理平台,方便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偏差。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框架模型构建

企业成本贯穿于其生产经营全过程,其形成和发生具有动态性。生产制造企业应该坚持从各个环节出发加强成本控制,并且各环节应该有效协调,避免出现因某一环节的成本降低而引起其他环节的成本增加。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会计和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在所示的框架模型中,通过将企业的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并从业务流程上进行控制,最终细化到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拥有分布式数据采集功能的云会计平台将采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存储到企业的数据中心,借助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技术发现企业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为企业决策层的成本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控制。鉴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对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生产和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成本控制过程进行重点阐述。

(一)原材料采购环节

通过云会计平台,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原材料信息,为企业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提供一个良好的采购环境。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了解企业所需的每一种原材料的质量、价格等情况;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采购信息,从而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通过这种公开采购信息的方式,有效扩大了采购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在供应商选择方面,企业应采取公开和充分竞争的方式,从而使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此外,采购价格是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一环,因为采购价格偏高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基于云会计平台,企业可以建立原材料信息库,通过平台上的原材料市场信息采集模块,随时掌握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动态,据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确定后,采购部门根据云会计平台上的企业生产计划、产品物料清单信息,并结合企业实有库存量以及计划外的用料申请等,确定合理的原材料采购数量,并及时上报审批。在企业后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生产计划发生变化,应实时更新云会计平台中采购计划参数,以防不合理采购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作业。

(二)物流环节

无论是传统的物流还是现代物流,运输费用都在总的物流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数据显示,运输费用占比接近总物流费用的50%,这个数据说明了运输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重要性。基于云会计平台可以实现采购业务与物流运作分离,建立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打破部门界限,实行仓储、配送与在线物料一体化管理。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各环节都会发生物流费用,因此,物流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控制过程。通过云会计平台对采购、运输、产品产出及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环节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汇总监控企业物流总成本。其中对运输费用的控制主要是提高企业单位空间和时间的运送力,提高企业运输效率。因此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对运输路线进行提前规划、选择最佳路径,采用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并控制好运输时间点等方法,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三)库存管理环节

在库货物存量成本及在库货物管理成本是企业库存成本的重要内容。原料的需求取决于订单产品数量,因此大数据、云会计时代的库存成本控制应该以MRP为核心,根据产品的订单、物料清单和现有库存信息,结合生产计划制定最佳采购量,力求以最小的库存成本保证正常的生产运作,并且随时对企业安全库存、最高库存、保质期库存进行安全预警,进而充分满足在不中断生产的前提下“存量尽可能低”。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避免停工待料情况的发生,必须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各原材料当前的库存量,由人工统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材料十分不方便,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对仓储物资粘贴电子标签(TAG),标签中包含相应物资唯一的编码和详细的仓储信息(如仓储部门及具体的仓位等),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货物进行精细化管理。仓库管理人员也可以据此快速定位货物,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相关物资的出入库情况进行跟踪,将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上传至云会计平台,并且对单项金额大的、重要的大型原材料从材料的投入、使用、运转等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动态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相关原料的库存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物资被盗和丢失的风险,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四)生产制造环节

在分析生产过程成本构成的基础上,通过提取一些频繁发生的、可控的、关键的成本指标,并基于云会计平台建立标准成本指标库,该指标库可以支撑产品成本的微观控制。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虽然在某一时段,其生产的产品类型有可能发生变化,但企业的生产工序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不同工序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不同产品,因此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看作有限个工序的组合。通过云会计平台,各工序标准成本数据库对生产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决策参考。如果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较大,应及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成本数据或实际生产进行调整,如果因生产过程的变动导致标准成本数据的制定不再符合实际情况,企业应该对标准成本数据库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实际生产过程中成本发生了异常情况,而这种异常如果可以通过部门的配合或流程的调整予以解决,则应该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成本进行控制,并通过相应措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销售环节

对市场信息判断的准确性对企业销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云会计平台可以实现对客户需求信息的跟踪、调查和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营销自动化,使企业能直接与终端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其偏好,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的目标受众群,并将企业产品信息直接推送至目标客户,避免线下广告费用的大量支出。此外,通过云会计平台可以迅速处理客户投诉,改善服务质量,给客户带来最大的满意度,提升整个公司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三、结语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电子标签;物联网;流转及入库管理;入库单;报告电子代码

中图分类号:F253.4;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66-03

1引言

在报告流转及入库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报告的识别和流转及入库单信息的获取,传统的人工或条码识别技术虽然得到一定的应用,但都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以往的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报告识别困难。条码识别技术虽有一定的应用,但条码扫描仪必须“看到”条码才能读取,条码容易撕裂或污损,给报告识别带来一定困难,而且条码的识别距离很短,也不能对多个报告进行同时识别,这些缺陷使条码识别技术在入库管理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报告信息难以实时获取。当报告流转及入库时,必需对流转及入库报告编号、报告的名称、分类、规格、受检单位、数量、流转及入库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并生成流转及入库清单,以便以后核对、查实。但这些信息的获取往往比较困难,有时需要报告出具人员的协助,协调难度大,信息实时性也较差;

(3)流转及入库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依赖性强。当进流转及入库的报告种类繁多且集中流转及入库时,更是需要人工清点、登记,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准确流转及入库的需要。人工清点流转及入库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出错。

电子标签和物联网的出现使流转及入库管理的局面焕然一新。电子标签是用来标识各种物品的一种新的识别技术,这种标签根据无线射频标识原理(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System)而生产,它与读写器通过无线射频信号交换信息,是未来标识技术的首选产品。电子标签在报告流转及入库中最大的优点就在于:①可以实现非接触、无视觉识别,因此完成报告识别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便于实现自动化;②阅读距离远,识别速度快,可实现远距离监测报告快速流转及入库;③可进行多目标同时读取,便于监测大量报告快速流转及入库;④电子标签相对于条码来说是进行单个产品的标识,因此便于通过物联网来实时获取报告的信息。

本文以电子标签和物联网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物联网利用电子标签实现了一个典型的自动化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大大提高报告流转及入库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减少人为的差错。

2物联网的基本工作原理

物联网是以电子标签和EPC码为基础,建立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的实物互联网络,其宗旨是实现全球物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信息采集系统、PML信息服务器、产品命名服务器(ONS)和应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它们的功能分别如下:

图1物联网的系统结构(1)信息采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产品电子标签、读写器、驻留有信息采集软件的上位机组成,主要完成产品的识别和产品EPC码的采集和处理。存储有EPC码的电子标签在经过读写器的感应区域时,产品EPC码会自动被读写器捕获,从而实现自动化EPC信息采集,采集的数据将交由上位机信息采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数据校对、数据过滤、数据完整性检查等,这些经过整理的数据可以为上层应用管理系统使用。

(2)PML信息服务器。PML(PhysicalMarkupLanguage,实体描述语言)信息服务器由产品生产商建立并维护,他们根据事先规定的原则对产品进行编码,并利用标准的XML对产品的详细信息进行描述。PML服务器在物联网中的作用在于以通用的格式提供对产品原始信息的描述,便于其它节点的访问。

(3)产品命名服务器(ONS)。产品命名服务器(ONSObjectNameService)在各信息采集节点与PML信息服务器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从产品EPC码到产品PML描述信息之间的映射。

(4)应用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通过和信息采集软件(如Savant)之间的接口获取产品EPC信息,并通过ONS找到产品的PML信息服务器,从而获取产品详细信息以实现诸如入库管理、产品路径跟踪等应用功能。

物联网通过Internet信息世界的互联实现物理世界任何产品的互联,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识别任何产品,使产品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产品”,并使产品信息流和物流完全同步,从而为产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网络平台。这也为产品入库时获取产品原始信息并自动生成入库清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3基于物联网的报告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

流转及入库管理就是对流转及入库的报告进行识别,并对报告进行分类、核对和登记,生成流转及入库报告清单,记录报告的名称、分类、规格、流转及入库时间、受检单位、报告出具日期、数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更新到库存记录。这些工作准确性要求高、工作量大,人工作业强度和难度都十分巨大。因此,迫切需要能自动识别报告的技术和方法,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流转及入库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报告的识别和报告信息的采集,电子标签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报告自动识别的关键技术,而物联网则为报告信息共享和互通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网络平台。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以电子标签作为报告识别和信息采集的技术纽带,通过在流转及入库出入口设置读写器对报告进行自动识别,同时通过物联网获取报告的详细信息从而自动生成流转及入库清单,以达到自动化流转及入库管理的目的。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报告识别、流转及入库管理、PML服务器和本地数据中心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如下:

图2基于物联网的报告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1)报告识别。报告识别系统的核心是报告的编码和识别。在基于电子标签的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采用EPC码作为报告的唯一标识码,EPC码是Auto-ID研究中心提出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的编码规范,它使全球所有的商品都具有唯一的标识,其最大特色就是可以进行单品识别。报告识别系统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每个报告都附有一个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内写有EPC码作为报告的唯一编码。存储有EPC码的电子标签在经过读写器的感应区域时,EPC码会自动被读写器捕获,从而实现自动化的报告识别和EPC信息采集。流转及入库读写器设置在仓库入口,对进入仓库的报告进行自动识别,并将捕获的报告EPC码通过数据采集接口传送到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作相应处理。

图3基于物联网的报告流转及入库流程(2)流转及入库管理。报告的流转包括:录入、审核、审批、打印、盖章。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它通过数据采集接口、远程数据接口和本地数据接口三个接口同其它几个功能模块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报告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的功能。流转及入库管理的作业流程图3所示:报告流转及入库时,由设置在仓库入口的流转及入库读写器读取报告的EPC码并通过数据采集接由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通过远程数据接口访问PML服务器以获取报告的详细信息,并自动生成报告流转及入库清单,然后通过本地数据接口将流转及入库报告信息更新到本地数据中心。一般来说,流转及入库单具有如下的信息结构:流转及入库单(报告编号、报告EPC码、报告名称、生产厂商、报告分类名、单位、报告出具日期、有效期、流转及入库时间、报告说明),在这一信息结构中,报告EPC码由流转及入库读写器自动识别,同时记录报告的流转及入库时间,其它的报告信息则可以根据报告的EPC码通过访问PML服务器获取,整个流转及入库清单的生成都是自动进行的,这不但提高了报告流转及入库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而且也确保了流转及入库报告信息的准确性,为科学的库存管理与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上述流转及入库作业流程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各种接口模块的支持,接口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接口、远程数据接口和本地数据接口,它们的功能分别如下:

①数据采集接口:将报告识别模块捕获的报告EPC码传送给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进行相应处理。

②远程数据接口:由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调用,它根据报告EPC码通过Internet访问远程的PML服务器,以获取报告的详细信息,自动生成报告流转及入库清单,从而避免流转及入库时手工录入数据的低效和繁杂。

③本地数据接口:提供流转及入库管理模块访问本地数据中心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将流转及入库报告信息更新到本地数据中心。

(3)ML服务器。PML服务器是由报告生产商建立并维护的报告信息服务器,它以标准的XML为基础,提供报告的详细信息,如报告编号、报告名称、报告分类、受检单位、报告出具日期、报告说明等。PML服务器的作用在于提供自动生成报告流转及入库清单所需的报告详细信息,并允许通过报告EPC码对报告信息进行查询。PML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它架构在一个Web服务器之上,服务处理程序将数据存储单元中的报告数据转换成标准的XML格式,并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引擎向客户端提供服务,PML服务器的优势在于它屏蔽了报告数据存储的异构性,以统一的格式和接口向客户端提供透明的报告信息服务。

图4PML服务器工作原理图(4)本地数据中心。本地数据中心是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存储和维护本地库存的本地数据库,报告流转及入库信息最终都通过本地数据接口存储在本地数据中心中,以便查询和核对。

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流转及入库管理系统围绕电子标签和物联网这两个核心,通过电子标签实现报告的自动识别,利用物联网获取报告原始信息并自动生成流转及入库清单,从而为自动化的流转及入库,不仅大大提高报告流转及入库管理的管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手段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而且使流转及入库管理的准确性更高,为科学的库存管理与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教学质量融合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obeintotheIntegrationTeachingofPrinciplesof

SpatialDatabaseandPrinciplesofDatabase

WANGYuanni[1],HEZhenwen[1],GEFei[2]

([1]ComputerCollege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Hubei430074;

[2]ComputerScience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Principlesofspatialdatabaseisoneofthemaincoursesofthemajorofspatialinformationanddigitaltechnology.Itisworthexploringandthinkingofhowtoconducttheteachingofspacedatabaseprinciplesbetterintheabsenceofthecurriculumofdatabaseprincipleasthepilot.Combiningtherealityofthemajorandthestatusofthecurriculumofspatialdatabaseprincipleofourschool,thispaperputsforwardasuitableteachingmodel.Itcouldintroducestudentsfasterandalsoensurethequalityofteaching,soastoreachtheteachingpurposes.

Keywordsspatialdatabase;database;teachingquality;integrationofteaching;patternthinking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与建设方法。经过课程学习和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管理以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能力。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该课程配套有2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空间数据建模工具和空间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学会完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该课程开设已经两年,头年是在大二下,次年调整到大三下开设,但是都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数据库原理课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本文根据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如何开展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提出一些建议,共探讨。

1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有机融合

针对本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来说,并未设置数据库原理课程。面临这一现状,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在讲解时如何引入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引入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知识,从一般数据库系统进入到空间数据库系统,将数据从一般数据上升到空间数据。这需要将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知识与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空间数据库与数据库的相异性。从基础原理上讲,空间数据库满足数据库的一般特性,只是数据上升到空间数据后,对于带空间地理位置的数据表达及存储、查询等多了一些方法。实际中,可先介绍的一般概念、原理包括数据表达、数据模型、数据查询等,在弄清楚一般数据库的使用后,再来看空间数据库对应各部分就比较容易看出相同和相异的地方,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关系。

当然也不能完全分为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部分来讲解,不能形成两张皮的局面。一是效果不好,二是学时不够,重点不突出。所以,应该想办法融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知识,以空间数据库为主体,按照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以及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各个环节为主线来贯穿,在讲解每部分内容时可以按照先从一般数据库的表示方法入手,先用一般数据来做示例讲解基本方法,然后引入空间数据,再来看方法的变化之处。从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围绕数据的变化设计内容,最终实现知识的融合,既了解了一般数据库的思想,也学会了空间数据库的使用。

2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的阶梯介入

对于没有接触过数据库知识的学生来说,如果一下子上升到空间数据的处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毕竟,空间数据的处理相对比较复杂。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与设计以及上机实习环节,一般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空间数据的查询,单纯来看空间数据的查询,涉及到很多的空间操作方法。如果一下子介入进去,学生很可能消化不了,不妨先介绍一般的查询方法,也就是简单的select结构。用一般数据容易理解的实例先来看select的基本用法,再弄清select查询的使用后,再来变换实例,选择实际中带有空间数据的查询,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查询,可能基本只会用到一般数据的select结构就够了,如果涉及到相关空间位置的操作,再来看在对应select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什么谓词和字句,对应不同的情况划分,谓词和字句结构都是固定的,只是要根据查询条件给予不同的参数而已。通过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的渐进变换,逐步理解空间数据操作与一般数据操作的相异性,理清楚后会发现其实二者很多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只不过空间数据为了实现空间位置的信息需求,增加了一些使用方法以及细化了一般数据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

采用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学生学起来会轻松得多。渐进式的导入也是一个逐步消化和理解的最好方式。

3主线贯穿式

空间数据库原理概念颇多,如果泛泛都讲到,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建议围绕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这一主线来讲解,上完这门课也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与实现空间数据库。如何设计一个空间数据库,各个环节的工作如何实现,应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门课,既明白课程目标,也能理清课程思路。

有了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空间数据库设计的每一步涉及到哪些原理和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某一个知识点是为某一个环节服务的,某一个环节是空间数据库设计的不可缺少的某一步。这样,就不会觉得理论知识零散。围绕各环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去讲,不用面面俱到,具体设计涉及到哪些方法讲清楚就行,这样才能体现主线的清晰度,同时做到重点突出。

只有理清主线,利用主线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才能更加明确课程的目的。一般原理类课程没有主线的贯穿,学生学完了感觉都是凌乱的,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因此,梳理一条主线,围绕主线设计知识点和授课内容是很重要的。

4循序渐进式实践

学生的实习实践教材我们选用的是OracleSpatial空间信息管理――OracleDatabase11g.RaviKothuri(美)AlbertGodfrind著,管会生等译。之所以选用该教材是因为这本书围绕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操作讲解非常详细,也有数据案例,基本上涉及到了空间数据库的各个方面。实践环节包括平时上机和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

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掌握知识点,但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基本上是按照所给资料在做,处于赶着进度完成的状态,对于问题的思考较少,理解程度不够。学生对空间数据库建模理解不透彻,缺乏独立设计空间数据库方面的能力。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需要一些先导课程,如数据结构中对树的一些知识点涉及到与空间数据建模方面相关的树介绍不够等。知识点分散,没有最后的整体设计等等。

对于诸如上述之类情况,在今后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建议采用渐进式的实践方式。围绕最终目标学会设计并实现小型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并精炼每次实习任务,而不是泛泛实习。根据空间数据库系统建立与设计的各个环节,分解到平时每次任务中学习,先学习各环节的主要知识点,待重点知识点消化后,课程设计环节再围绕设计一个小型空间数据库系统将平时上机零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把OracleSpatial空间信息部分的重要内容移到平时上课的上机中,增加平时上机学时。在平时上机过程中就掌握如何使用OracleImport工具导入数据,如何实现空间数据的加载、传输和验证;如何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和操作空间对象,重点在于用PL/SQL操作几何体;如何创建空间索引以及空间索引参数的设置;学会几何处理函数等。做到平时上机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课程设计开始就先通过案例研究学会使用OracleSpatial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可视化和集成等。接着,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利用高级语言针对OracleSpatial等进行二次开发。这样的话,空间数据库课程设计就可以顺利进入空间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整体上经历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各个环节。

采用循序渐进式实践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深化、有条不紊地进行。

5自主与团队精神的有效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就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而言,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设计与实现小型的空间数据库系统。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有机地融合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训练;通过小团队的集体力量设计完成小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自我思考,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掌握新知识。

同时,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学生,不但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团队中体现自我,发挥个人价值。

该课程有理论有实践,如果能够有效地融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不论是从课程本身的讲授,还是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平时的上机实践安排为个人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安排为小团队分组设计与实现。在每个人掌握基本知识之后,将问题融入到团队中一起实现,既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6总结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理论偏多,尤其在学生缺乏对数据库理论知识了解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突出空间数据库的特色与重点,本文探讨了其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逐步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使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信才.空间数据库.科学出版社,2009.

[2]崔铁军.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

[3]杨勇.GIS专业“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2):31-33.

[4]王家耀.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原理.科学出版社,2001.

[5]龚健雅.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测绘科学,2001.26(3):4-9.

[6]曹敏.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现代测绘,2011.34(6):62-64.

[7]闫金凤.GIS专业“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测绘工程,2010.19(6):75-78.

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篇6

信息系统需要一个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到它的服务性能。对系统环境进行合理的构架,可以显著地改善或提高自身网络的服务性能,所以要精心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尤其是要处理好服务器端的问题,以建立起一个高性能的实现环境。“医院综合信息系统”是利用VisualC++与SQLServer技术,采用四层数据模型,建立一个稳定性能好、安全性能高、质量高的信息系统。它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提供了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有其所具有的强大功能、灵活的特性和良好的对底层控制能力。本设计计划以SQLServer为后台数据库开发的应用系统,VisualC++通过ADO技术来访问数据库。ADO使用Recordset对象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连接、查询和修改,通过DataGrid、DataCombo、DataList等控件来显示数据源的内容,实现与数据库的通信。

设计面向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对医院的整体运作有个全面的了解,医院管理工作所用到的信息基本可分为事务信息与决策信息两大类。事务信息主要来自于医院职能部门领导下的各业务科室的日常事务处理,而决策信息是将事务信息进行筛选、综合、统计而生成。全院主要职能部门有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护理部和经济管理中心等。这些部门既产生本部门事务信息,也需要与其他部门共享某些事务信息,也利用综合信息进行决策。医院综合信息包括:医疗信息、院务后勤信息、干部人事信息、机关行政管理信息等。“医院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院务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医务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对医院领导管理思想的了解、医院领导对系统的要求、以及对医院业务的详细调研,据此才能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我们采用应用开发的原型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即:将有需求的部门进行实例化,通过进行相关的需求分析得出相应的关系对象、客体对象等。采用用于演进目标系统的原型作为实现原型的途径,通过初步分析获得一组基本的需求后,就快速地用原型加以实现,作为沟通各方的基础和实践的场所。随着对系统理解逐渐加深,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扩充,直到用户感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力图用正常的迭代来避免不正常的反复。系统设计的原型与目标系统的环境集成而在一起。

数据仓库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概念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数据装载、运行和数据仓库的维护。面向0LTP的数据库设计有着明确的应用需求,严格遵循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上一阶段确定的任务完成后,产生一定格式的文档交给下一阶段。经过实践与探索,数据库的设计开发理论已经相对较为完善了,形成了比较清楚的设计开发步骤,对每一步骤的任务文档的格式与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与时间相关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据仓库的系统设计不能采用同开发传统的0LTP数据库一样的设计方法。数据仓库系统的原始需求不明确,且不断增加与变化,最初我们并不能确切了解到用户的详细而明确的需求。因此,采用原型法来进行数据仓库的开发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原型法的思想是从构建系统的简单的基本框架着手,不断丰富与完善整个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开发是一个经过不断循环、反馈而使系统不断增长与完善的过程,这也是原型法区别于系统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机械产品合同3篇
  • 下一篇:市场部转正工作总结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